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让品德融入生活

让品德融入生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6 17:04:33
让品德融入生活
时间:2015-08-26 17:04:33     小编: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生活教育的观点看来,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可见,“生活”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鲁洁教授曾经指出:“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从生活出发,包括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困惑等。”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用无痕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起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一、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品德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多方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关键是切合实际,提高实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生活的课程”,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在教学《学会安全自护》一课时,当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每年的伤亡和死亡人数时,学生随着数位后面的零不断增加时,不时地发出一声声惊呼:六十、六百、六千、六万、六十万。这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据展示后,学生对学会安全自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学生从交通安全到防电防雷再到校园安全,如数家珍,细微而全面。可见,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然后再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编自演在放学路上遇到陌生人要带你离去时应怎样做呢,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安全自护的意识,学会如何安全自护的方法。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内化道德认识。如《话说社区》一课,教科书上讲的都是城市社区的一些情况,而我们大部分的学校都是在农村,我们没有社区而是村民委员会,我们农村的活动也有别于城市,为此教师就应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自主探究,在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得出在乡下如何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有捉泥鳅、赶集、舞龙灯、逛庙会、种植花草等。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自己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并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请学生讲讲自己不同时期的成长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在他们心中油然升起对父母的爱。这样的教学设计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因此,能在回归生活的课堂上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三、引导生活中的实践和感悟

品德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教育,情感的教育。正是这种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与事实之上的道德事件才能唤起儿童的道德情感,诱发其道德冲突,激发其道德思考。真实的道德生活构成德育课程真确的道德事件,真确的道德事件诱发学生真正的道德冲突,真正的道德冲突激发学生真切的道德体验。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道德成长与进步得以实现。是啊,讲了又讲,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不如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在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的实验教学中,我引导了学生这样的生活体验:在《我和规则交朋友》的第一课《规则在哪里》中,我设计的活动就是带领学生玩女生、男生之间的“脑筋急转弯”。当他们玩得特别尽兴的时候,我故意偏袒女生,引起男生由微词到强烈的不满,甚至情绪激动地大叫“偏心,偏心……”直至最后罢赛。随后,我又如法炮制偏袒男生,女生又是一片抗议声。此时,我请教同学们,怎么做受欢迎的裁判?学生纷纷献计:按规则来嘛!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活动中体验、了解到了规则。之后,我顺势引导:游戏有规则,规则还会在哪里呢?学生很自然地知道第二课《规则有什么用》并在第三课《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中畅所欲言。正是在这富含生活化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能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生活化教育的魅力所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