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心脏保护当心误区

心脏保护当心误区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22:08:28
心脏保护当心误区
时间:2023-08-05 22:08:28     小编:

运动强度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心电图无变化也可能是心梗。

就在刘先生发病的当天早上,锻炼回来后,他感觉特别累。平时一口气能上4层楼,这次中间休息了两回。到家后,他就躺在了床上,又感觉心慌得厉害,坚持着到楼下诊所做了一个心电图,显示早搏增多,心率96次,没有明显心肌受损的征象。测了下血糖,8.5mmol/L,认为问题不大,他就很放心地回家继续休息了。

就在第二天凌晨2:00,他突然感觉胸闷憋气难忍,但没有疼痛,自认为是心跳快的缘故,就吃了2片慢心律和10粒丹参滴丸,在家里休息。到了早上8:00才去住院,结果被医生诊断为急性广泛型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治疗两个月,总算保住了一条命。

看了刘先生的发病过程,我们能得出些什么教训呢?刘先生的运动锻炼又存在哪些误区?

误区一

不知道运动强度应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

运动中有很多科学道理。就拿运动强度来说,估算运动强度的方法有很多,比较适用于老年人的是公式计算法:即运动后的最大心率=(220-年龄)×60%。刘先生83岁,按照公式计算,他运动后的最大心率应该是80次,而刘先生运动后的心率一般都在90次以上,且每天晨练约3个小时,显然存在运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的问题。从公式可以看出,运动强度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但刘先生10年来运动强度不减,因此运动中出现疲乏胸闷的现象。高龄老人各脏器功能已明显下降,过度运动会加快代谢,加速能量损耗,伤害健康。

误区二

不知道运动感受是调节运动强度的依据

用公式计算出来的运动强度只是一个运动目标。是否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要通过个人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受而定。欧美运动学家推荐的自我感觉6分值很简单实用:即运动后毫无感觉者为0~2分,稍微吃力为3~4分,吃力为5~6分,很吃力为7~8分。老年人在5~6分比较合适。运动要量力而行,就算达不到运动强度目标,也不要勉强进行,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以自我感受为主。这次病后刘先生对我说,近半年来其实每次运动完后就感觉很累,必须休息1个小时才能缓过劲来。这时他的运动强度已达到或超过7~8分了。

误区三

心电图无变化又无心绞痛不会发生心梗

要知道,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有40%无胸痛,这与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导致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尤其是支配心脏痛觉的交感神经痛觉纤维病变时,对痛觉感觉迟钝,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无痛性心肌梗死多发的主要原因。刘先生当时感觉胸闷、憋气,没有心绞痛,使他误认为是心跳过快所致,再加上心电图没有心梗表现,就没想到是发生了心肌梗死。实际上,心电图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准确性只有80%,不少患者在疾病发作时,第一次心电图检查是正常的,因而容易被漏诊。

误区四

有病不及时看医生,延误了治疗时间

老年人在运动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率。调查显示,心率增加5次,心梗、猝死增加14%。可见从简单的心率测定便可知道许多有关心脏的保健知识。近期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建议:发生心梗症状应在30分钟内得到专科救治;需要植入心脏支架的患者应在住院后90分钟完成。刘先生从发病到住院耽误了6个小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假设他能在半年前减少运动量,在发病30分钟内得到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延缓发病,或即使发病也不至于如此严重。因此,中老年人无论以往是否有心脑血管病,凡遇到突然胸闷憋气、心慌气短、血压升高、短暂失语、黑蒙、眩晕、流涎、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时,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千万不要在家死等,要牢记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

误区五

缺乏心脏病自我防治知识

误区六

缺少心脏功能的自我判定知识

刘先生不了解自己的心脏情况,也不知道自己的运动强度过大。心脏是人体运动的泵器官,通过一定的运动量可以间接了解自己的心脏功能,以指导运动量和运动时间。

美国心脏病患者功能自测法为,心脏功能Ⅰ级: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级:休息时无症状,一般活动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轻微活动即引起乏力、心慌、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Ⅳ级:休息状态下即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慌,体力活动后加重。

心率血压乘积评价心功能:运动高峰时的心率与收缩压乘积,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肌耗氧量相关性的良好指标。在冠心病心肌血供不足及心脏功能障碍时,该值明显降低。以此法算得的心脏功能正常值应12000,提示心肌缺血;>15000,可能发生心绞痛。

病友们不妨也以此测测自己的心脏功能如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