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教孩子做真正的勇敢者

教孩子做真正的勇敢者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1-17 01:44:02
教孩子做真正的勇敢者
时间:2022-11-17 01:44:02     小编:

主持人语

国外有些教育专家曾指出:“很多中国孩子缺乏真正的勇敢教育。”这个判断基本准确。我们的很多家长对“勇敢教育”存在误解,比如有的家长总是粗暴否定孩子的恐惧感,当孩子害怕的时候斥责说:“有什么好怕的?你咋这么胆小呢?”也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受欺负时鼓励孩子“以暴制暴”:“别怕,谁打你你就打他!”还有一种情况是压制孩子好奇的天性和冒险的本能,比如有的家长威吓孩子:“胆子太大,会吃苦头的!”今天,我们要探讨如下问题:如何教孩子做勇敢者?对于天性胆小的孩子,家长如何引导他们“适度冒险”和“勇于尝试”?对于好动爱斗的孩子,家长如何教导他们把握分寸、爱护弱者、懂得自我保护又不崇尚暴力?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勇敢者。

摘掉“胆小鬼”的帽子

(安女士,32岁,高中化学老师)

当年,预产期超了7天,我儿子小宝仍然待在我肚子里。打催产针无效,我只好剖腹生产。儿子周岁前,常出现莫名其妙的受惊吓状。

小宝走路说话比同龄人晚,2岁前不敢坐电动摇摇车;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烟花爆竹都让他不敢睡觉;见到装扮成圣诞老人的促销员,他会远远躲开;老远看到车灯的光,他就会立即闪到路旁的绿化带上,直到车开过去才敢动……

因为谨慎内向,所以小宝很懂得自我保护,不少家长羡慕我们:“你家孩子真是省心。”然而,儿子的这种性格也让他备受嘲笑和排斥。入园后,他明显比同龄孩子显得胆小。拿滑滑梯来说,小宝不敢爬梯子,小朋友“激将”他:“这都不敢,胆小鬼!”这样一来,“胆小鬼”的外号就被叫开了,小宝有了自卑感。我请求老师帮助他摘掉“胆小鬼”的帽子,可老师的工作重点在“对付捣蛋的孩子和维持全班的纪律”上,根本无暇顾及,甚至总是忽略小宝这样一个“不惹事的好孩子”。

我只能在家庭教育上下功夫,借鉴幼教专家和网上家教论坛里家长们的建议,帮小宝学会勇敢和自信。

首先,我与他讨论“害怕”的感觉。我们一起读《不再害怕又大又响的东西》《有时我会害怕》《害怕得直发抖》等书。故事的主人公常因胆小而备受嘲笑,通过分析他们的性格,小宝了解到“天生胆小”并不是耻辱和缺陷,而是上帝赋予他的性格。借鉴绘本,我跟小宝讨论恐惧的情绪,问他:“小宝,你今天怎么大哭呢?那只是戴着灰太狼头罩的促销员。”小宝说:“它是真狼,我看到狼牙了!”我静静聆听小宝诉说他的恐惧,理解他被吓哭的原因。等他倾诉之后,我再让他看我手机上某个叔叔戴上“动物头罩”前后的照片。

其次,我教小宝扮演“让他害怕的东西”。比如,他怕邻居家的黑贝犬,我就和他玩“驯狗师”的游戏。他扮演黑贝汪汪叫,我扮演“小宝”来驯服他,最终“黑贝”乖乖地躺在地板上让我抚摸。当他因为黑贝的狂吠而不敢睡觉时,我鼓励他想象一幅“美好的图画”――黑贝成为他的朋友,并且保护他。用这个办法,小宝克服了对蜘蛛、蝙蝠、壁虎、大狗等很多动物的恐惧。现在,他可以很放松地跟狗玩,并且自豪地吹牛说:“动物园里的狮子我都不怕!”

再次,我教小宝用“自言自语”“深呼吸”等方法缓解恐惧。在《小火车头做到了》绘本中,蓝色火车常给自己鼓劲:“我想我能做到的!我想我能做到的!”我鼓励小宝效法蓝色火车,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尝试。比如爬滑梯,过去他是不敢的,我就在做好充足的保护措施以后,鼓励他每次尝试多爬一个台阶,几个礼拜后他就能娴熟地攀爬了。“深呼吸”也很管用。小宝一进入电梯等密闭空间就会害怕,我便给他演示:“电梯只是个会上下移动的小阁楼,你做几次深呼吸就到你想去的楼层了!”几次训练之后,他会模仿我,呼出害怕,吸进勇气。多次尝试之后,他坐电梯不再紧紧攥着大人的手,甚至对儿童游乐场里的摩天轮、海盗船等也有了玩的欲望和勇气。

此外,我培养小宝的运动技能。鉴于小宝怕摔跤、不敢冒险,我把“玩轮滑”拆分为“玩滑板车、上坡下坡、俯冲和刹车、自由轮滑、花样轮滑”等步骤,耐心地指导他一步一步地练习。尽管小宝学习的速度不快,但他平衡性很好,极少摔跤。不久,他就能踩着轮滑在小区里如风般飞驰,令很多小朋友敬佩。

最后来说说“受欺负”这件事。小宝虽然摘掉了“胆小鬼”的帽子,但受欺负的事仍不能避免。有好几次,他头发里有其他小朋友撒的铅笔屑,衣服的后背上有水彩笔印……诸如此类的事情,我处理的原则是,如果小宝很快就忘记了,我便不予干预;如果小宝感到持续的恐惧,我就跟老师沟通。

孩子间常有“语言暴力”,我给小宝出主意教他应对,比如与好朋友待在一起,就不容易被欺负、被孤立;当别人提出得寸进尺的要求时,果断拒绝;对某人不满时,可以瞪着眼睛做出严肃的表情;当受到嘲笑时,可以说“反击的话”,比如“你说的不是真的”“我不信你说的”;实在不行,就请老师介入解决。

我努力提高小宝的自尊和自信,让他知道受欺负不是他的错,那些“欺负人的孩子”才是有问题的。我告诉他:“真正的勇敢,不是暴力而是智慧――你要不吃眼前亏,想办法化解矛盾。”

一次,同事的儿子拿玩具砸小宝。面对这个暴怒的小弟弟,小宝找出彩笔和纸板,画起了太阳和海滩。小弟弟被他画的画吸引了,跟着画了起来。我向小宝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具有“绅士般的勇敢”――管理情绪、智慧幽默,不效法别人的过错,又能保护自己!

做勇敢又智慧的“贝儿公主”

(李先生,30岁,空间设计师)

我女儿娇娇是幼儿园出了名的“野蛮女孩”。她爱跟男孩玩,常将同龄人打得见她就躲。两岁后,她迷上了刺激的冒险活动,伤疤一好就忘疼,什么危险干什么……妻子常感叹:“咱家闺女不是女汉子,是真汉子!”

娇娇唯一不“汉子”的地方,就是喜欢迪士尼的公主,像追星族一样对公主们的档案倒背如流。她有一整箱有关贝儿公主的音像制品和图书玩具。 “贝儿与野兽”的故事家喻户晓。我陪女儿看动画片时突发奇想:不如用贝儿来教育她吧!贝儿天性活泼、无拘无束,对激动人心的冒险充满渴望;她直面野兽也不惧怕,为救父亲牺牲自己,温柔又充满韧性。时代发展到今天,咱不能要求女孩儿个个都娴静文雅,培养娇娇具有公主般高贵的勇敢精神,也是蛮好的选择。

我启发娇娇:“贝儿和其他公主有什么不一样啊?”

除了外表方面,娇娇说:“贝儿爱读书,她每天都说‘我刚看完一本精彩的书’。就算与可怕的野兽住在一起贝儿也不抱怨,她能看到每个人的闪光点,总是笑着称赞大家,连野兽在她眼里也是可爱的。”

哇!娇娇不愧是贝儿的“脑残粉”。6岁的她,竟然总结出了贝儿“好学、乐观”的品格。此外,我又补充说:“贝儿的朋友们都是陶瓷器皿。要是她笨手笨脚、马马虎虎,所有的朋友都会被她摔死!”听我这么一说,娇娇不好意思了。因为这一点正是她的老毛病――缺乏温柔和细心。

我告诉娇娇,“公主的勇敢”是“不欺负弱者”,是“尊老爱幼”。在迪士尼动画片里,无论是花木兰还是贝儿公主,在艰苦环境里都会迎难而上,对家人却充满呵护。她们的无拘无束和对自由的向往,与“孝敬长辈”并不冲突。当父母给她们劝告时,她们虚心接受。我让娇娇反省自己:“妈妈鼓励你开口问路,你不敢上前,跟爷爷奶奶吵架时却比谁都凶。这种‘勇敢’像不像公主啊?”娇娇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当她再提高嗓门要吵架时我就“嘘”一声,幽默地提醒她:“娇娇,你这样像不像公主呢?”

我鼓励娇娇认真阅读绘本,告诉她:“书籍是勇敢的源泉。当一个女孩博览群书之后,她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怯场,面对野兽也不害怕!”在朗读中,我引导她明白:公主般的勇敢是控制坏脾气,以恩慈的态度对待不可爱的人!我鼓励她给不识字的奶奶做“小老师”。做小老师后,娇娇真的变得恩慈了。奶奶把钙片和维生素片搞混时,娇娇不像以前那样凶了,而是耐心地指着标签教奶奶,并鼓励奶奶:“你又学会了一个新字!”

我把娇娇的餐具和水杯换成陶瓷制品,并让她每餐后把盘子收进厨房。餐桌到厨房有七八米的距离。娇娇小心翼翼地端着盘子,努力保持平衡,不让汤汁洒出来。摔了几个碗盘之后,娇娇不再毛手毛脚,女孩儿天生的细腻与温柔逐渐体现。她帮老花眼的奶奶穿针引线,帮妈妈做颈部按摩,还提出要求,希望妈妈给她生个小弟弟。这些都足以说明,她比过去更有爱心了,也让我意识到,“公主勇敢的品格”与“女孩天性的细心”是可以共存的。

娇娇的天性之中有侠义精神,喜欢舞刀弄枪;看到别人受欺负,她总是挺身而出,用拳头说话。为此我多次教育她:“公主动口不动手,至少要先讲道理再动用武力。”每次给她穿裙子的时候我都告诫她:“公主的裙子不能走光哦,要是打架、踢人,你会变得好丑。你下次动粗的时候,爸爸就用手机给你拍个视频,天天放给你看……”

这一招儿真管用。每当娇娇有攻击性行为时,我就掏出手机要拍视频,她就会立即住手。同时我会教她控制情绪的方法,比如要打人的时候从1数到10,被欺负了找老师讲道理,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再发怒等。这样的自我克制训练,让娇娇看到“讲理比打人更管用”――就像贝儿不是用武力征服野兽一样,她火爆爱斗的脾气也不能赢得朋友。我告诉她:“武术和棍子,防身的时候才用得着。其他时候,公主们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你看,野兽听了道理都能变成王子,你怎么知道‘欠揍的小孩’不会变成王子呢?”

如今,娇娇已是市实验小学二年级三班的中队长。如果我们提起她小时候的野蛮举动,她自己都不好意思呢!她依旧活泼好动,热爱跆拳道,但该安静的时候却坐得住。她越来越像贝儿公主,我十分欣慰。

教幼儿战胜恐惧变得勇敢

(刘教授,儿童教育专家)

战胜恐惧,是幼儿发育过程中的里程碑。每个阶段,幼儿们害怕的事物都不同。一切“太大、太响、太快”的东西都让婴儿害怕,他们通过哭声、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恐惧感。3岁以后,幼儿逐渐明白坏事和坏人的存在,开始害怕死亡,并害怕自己成为孤儿。即使是貌似胆小的孩子,内心深处仍对危险恐怖的事物持有兴趣、渴望冒险。可以说,孩子们是在与自身恐惧感的交锋中成长起来的,每战胜一次恐惧,就增长一分自信,增添一分勇敢。

案例中安女士讲的四个方面具体实用。我还要补充一点――利用“仪式感”来培养勇敢。3~6岁的幼儿处于一个神奇的发展阶段,他们认为自己是集魔法师、科学家、艺术家于一身的大人物,他们相信通过某种仪式,比如向上苍虔诚地祈祷、向卡通人物寻求力量、编个故事让主人公帮助自己、把害怕的东西画出来烧掉等,可以让自己变得勇敢。在我们成人看来,这些仪式很可笑。然而,孩子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自我慰藉、自我鼓励并战胜恐惧的。所以,家长可以在亲密安全的环境里,为孩子朗读一些“小勇士”的故事,用“开放性故事”的方式为孩子创造“仪式感”。故事的核心应该是一个为探究世界而走出家门的小英雄,面对冲突和困难时,迎难而上、战胜邪恶并最终获得圆满。讲故事时,家长鼓励孩子想象自己就是主人公,在与恐惧感战斗的过程中,变得强大而勇敢。随着孩子对故事的熟悉,他们会更多参与互动,甚至自编故事来鼓励自己,家长可以将书中的情节与生活中令孩子胆怯的事物结合起来,鼓励孩子自我超越。德国著名的儿童心理教育家扬-乌韦・罗格博士(Dr.Jan-Uwe Rogge)的著作《找呀找呀找勇气》、《害怕得直发抖》(天津人民出版社)、《给父母的男孩教育手册:勇敢男孩》(湖北教育出版社),能够极大地帮助胆小怯懦的幼儿及家长们。

李先生借助“美女与野兽”的经典故事,让女儿明白“啥都敢做、哪都敢去、谁都敢揍”不是勇敢,而是鲁莽和野蛮。他赋予“女性勇敢精神”以丰富的内涵,引导女儿在生活中学习“公主般高贵的勇敢”。他的成功经验,也值得男孩的家长们借鉴――教男孩“王子般、绅士般、骑士般、贵族般”的勇敢。

家长们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是“胆大勇敢”。事实上,这样的孩子最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恐惧感,才会用攻击行为、无理取闹等方式来发泄。家长要引导这类孩子知道,当一些情绪(Big Feeling)太强烈、太厉害、太难以控制时,我们产生害怕的感觉是正常的,连大人也会感到害怕或无所适从。家长可以教孩子用“聚精会神地呼吸”“独创的自言自语”“在脑海中描绘胜过那种感觉的图画”等方式来应对。美国心理学会授权的《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丛书中,对此有针对性的具体方法,可借鉴、参考。

最后我要强调:恐惧感如同一只不死的九头怪,在被打败之后会很快披上全新的外衣再次出现。所以,我们没有让孩子“永远勇敢”的万灵丹。家长只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接纳他们“常感害怕、缺乏勇气”的状态,并教他们正视每一种恐惧,寻找化解恐惧的积极办法。每次的努力,都会让孩子更接近于成为“勇敢者”。当孩子们战胜无数次恐惧之后,就会变得内心强大,就能经受风吹雨打、挫折困难,并最终成为人生战场上的勇士。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