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老子》中的哲学闪光点及其“道”论的现实局限

《老子》中的哲学闪光点及其“道”论的现实局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3 00:16:03
《老子》中的哲学闪光点及其“道”论的现实局限
时间:2023-05-23 00:16:03     小编:

摘要:老子思想在其作品《老子》一书中以区区五千字展现,早在二千年前,人们就发现了其中老子可贵的哲学思想,它是哲学发展的早期。老子“道”的哲学观博大而深奥,本文从现实角度看“道”,探讨了“道”在现实意义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想;道;局限

老子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意义深邃博大,内涵极为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主张、社会理想、军事谋略等各个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老子思想既有渊深的哲学意义,又充满现实感召力。

一、老子思想中的哲学闪光点

《老子》全书仅约五千字,八十一章,以“道”为核心,从个人(修身、养生)和社会(治国、议兵、砭时)两个层面对之进行了阐述,并延伸出更多具体的理论。在老子的思想中,“道”为核心。“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么?道即是万物之体和万物运行之本,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却是可以被认知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万物之源是道,是“无”,体现了他朴素的客观唯心主义,同时“道可道……名可名”体现了他的认识论。第十六章“不知常,妄作,凶”,体现了老子对世界万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他认为因循规律才能够不破坏世界,不破坏就能让其顺利发展,主张“无为而治”集中体现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部分是第四十一章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和第四十五章修身“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第五十八章治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更是广为人知的体现老子对立转化思想的名句。第六十三章修身“大小多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四章治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又体现了老子量变质变理论。另外,老子还持有唯心认识论,在第四十七章中,老子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否定外出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明“道”即可明天下。从老子思想的哲学层面来看,因为当时中国古典哲学并没有明显的唯物和唯心的分界线(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老子归于任何一派,我们唯一肯定的是,老子思想闪耀着哲学闪光点。

老子作为周朝史官,通晓天文地理并且熟知当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他关注社会,关注百姓生存,并且善于从其他学科比如医学、农学、水利等吸取经验,这一切使得老子具有朴素的哲学思想。

二、从现实角度看老子“道”论局限

《老子》第五十四章写道:“以道修德”,在老子看来,“道”和“德”的关系是,道为德之内容和本体,德为道之形式和功用。老子口中的“道德”远不同于孔子所倡“道德”,孔子所说的道德是强调人们行为的伦理因素,仁义礼乐是其主要内容,故儒家将“仁义道德”并称,而老子的“道德”恰恰是和“仁义礼乐”尖锐对立的,在第三十八章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是世界本源和运行之本,体现在人类社会中是“德”,面对社会和自我内心,都应该采取“无为”之举,追逐外物必然丧失自我。讲求“仁义礼乐”正是因为缺失了这些东西而去大力提倡,就像我们现在新闻界的报道,父母为救儿女捐肾,学生勇敢救起路边摔倒老人,这些本来就应该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仁义”,却被大加赞扬,原因就在于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仁义”大大缺失,不仅是仁义,我们处在一个新旧人生观交替的时代,旧的被怀疑而新的未建立,人们难免人生观混乱。以我们现在的哲学观看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经,而在老子看来,这却是违背了他“无为”的理念和“塞其兑,闭其门”的“愚民”观(关于老子的“愚民”观点,笔者认为老子的本意是让百姓保持其原始朴素本性,归于婴儿,“愚民”一说有所偏颇),是违背了世界万物发展的规律,或者说是违背了“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道”似乎又有所局限。

那么我们暂且抛开老子学说的哲学层面,从客观现实层面来看老子的思想,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统治者骄奢淫逸,压制和剥削农民小私有者,而老子恰是站在农民小私有者的立场提出大部分学说的。当时的农民小私有阶级确实被剥削和压制,却不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因此,他们有反抗的欲望和动力,却绝对不彻底,他们追求的只是减少自己身上的剥削和压制,而不会想到消灭之。老子站在农民小私有者阶级的立场上所倡导的“无为”,是希望统治者能够减轻对本阶级的压制,故而我们可以从老子所处的阶级立场的局限看出他学说的现实意义的局限。老子现实意义中的“道”,局限于当时其所处的社会,并且“小国寡民”的思想也仅仅适用于老子当初所处的国家情况,要知道当时老子所处的国仅有我们现代的省一般大小,这难免会让老子思想出现以偏概全的可能。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三分院)

参考文献:

[2]《老子智慧心解》,戴建业,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1.1

[3]《老子・民族的大智慧》,戴建业 ,赵目珍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