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吐槽”,可以有!

“吐槽”,可以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2 00:16:28
“吐槽”,可以有!
时间:2023-08-12 00:16:28     小编:

如今,“吐槽”代表了排解心中不快和烦闷的一种方式。适度吐槽本身不会带来“负能量”,略带诙谐的表达反而会让沉重的谈资变得有趣,让人一吐郁闷,得到安慰。但是,吐槽过度过猛,反而会伤人伤己。

适度吐槽可以减压

吐槽早已成了时下流行的聊天方式:大年三十在网上吐槽春晚,闺蜜相互吐槽各自单位里的奇人异事,同事间吐槽房价太高,甚至连不靠谱的相亲对象都是吐槽对象……吐槽不仅是朋友间互诉衷肠的方式,更成了现代人排解烦恼的一种渠道。

上班族小陈每天的工作很繁忙,压力很大。小陈说,吐槽是一种减压的方法,如果不吐一吐,就感到心中憋闷,不利于健康,工作也没有动力了。

爱吐嘈的还有王先生。总觉得工作苦恼、生活无奈的王先生觉得,吐槽并不是为了改变什么,也不是为了攻击谁,只是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找一个发泄途径,把心中的垃圾倒一倒。比如下班后跟哥们一起吃饭聊天,饭桌上讲讲工作上的压力、家庭琐事的烦恼,其实明知说了也不能改变什么,但是能够减轻点压力,让自己心里舒服一些。

还有人认为,吐槽是一种娱乐,有事没事吐个槽能乐一乐。的确,吐槽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指出对方话语或行为的离奇之处。吐槽者的态度,大多是一种揶揄或者感叹。任何包含指责与愤怒的攻击性发言都不算是吐槽,虽然吐槽看起来很像讽刺挖苦,但吐槽不存在恶意。也就是说,吐槽者应秉承娱乐至上的精神,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指出包袱所在,除此之外别无他意。

“吐”之过猛伤人伤己

如果没有背离吐槽的本意,那么吐槽是一件很有艺术性、娱乐性和技术含量的事情。但是,生活中很多人却把吐槽演变成抱怨,而且动不动就吐槽的习惯也让企业和团体丧失活力。

张先生是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理,他就不喜欢员工们动不动就吐槽。“员工们上班的时候偷偷聊QQ和微信的习惯我早有耳闻,有一次无意间看到一位同事的电脑上开着QQ聊天对话框,里面都是对领导和同事的抱怨,我就意识到,爱吐槽这个习惯应该改改,起码上班时不应该花那么多时间在吐槽上。”张先生认为,如果团队里人人都只顾吐槽,动嘴的人多了,做事的人少了,负面情绪也会逐渐蔓延开来。

当然,反对员工吐槽的企业主和主管们也认为,就一些娱乐八卦、社会热点吐槽无可厚非,但涉及到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的处理,还是要多动脑筋,建设性地加以解决,光吐槽是没有用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吐槽自然也不例外,如果吐槽时用力过猛,过于偏执,言辞激烈,就会变成抱怨、控诉或“祥林嫂”式的倒苦水,只会让听众觉得反感。有人认为,吐槽最好对事不对人,比如吐槽一部不喜欢的电影,不要攻击演员或导演,可以调侃剧情,用轻松的言语表达不满。被吐槽者也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对方仅仅是开自己的玩笑,即使说话重了些,也不要一句话噎死人。若对方言辞中有人身攻击的倾向,不妨温和、直接地指出来。

吐槽是“自我投射”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同时节奏也加快,物理空间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高而缩小,人们每天为工作、生活奔波,时刻处在备战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心无名的压力和焦虑感,出现了潜意识的恐慌。

心理学家认为,现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为吐槽成为一种潮流提供了必然性。工作的苦恼、生活的无奈、情感的失挫、自尊心的需求等必须找一个渠道发泄出来。加上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言论自由的时代,“吐槽”这种方式恰恰给人们这样一种自由度,把自己内心的不满投射到其他人和事件当中去,获得内心暂时的平衡。再者,一部分人为了从众、求同心理,尤其现在一群年轻的团体,他们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渴望被社会接纳,加入同一群体,谈论同一话题让他们有安全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适度的吐槽有它的正面效应,可以给生活增添一点色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情绪。但是,过度的“吐”,不恰当的“吐”,甚至张嘴就“吐”,反而让人遇事只会抱怨,把责任投射他人,不会去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地构建人际关系,这样处理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就会下降。

而且情绪有其传染性,就像二手烟一样会扰乱别人的心情。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吐槽的信息也有可能会被歪传,添油加醋地传。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吐槽过度就是有心理疾病,但是“吐”之过猛害人害己。

总之,吐槽者要把握好分寸,用轻松的语言调侃,最后不要涉及到具体某个人并对他人人身攻击。面对情绪、压力、不满,需要自我去调适,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只有自己和自己相处好了,才会和别人相处好。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