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近年来学界有关“政治民主化路径”研究述评

近年来学界有关“政治民主化路径”研究述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28 12:16:32
近年来学界有关“政治民主化路径”研究述评
时间:2015-08-28 12:16:32     小编:

摘要:近年来学界对政治民主化的讨论很热烈,许多学者都发表总记得观点。那么,综合来说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主要路径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增量民主等。而哪种路径适合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得而知。现在,我们在对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使我们在理论上对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路径有较为清晰全面地了解,并试着阐述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政治民主;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

一、政治民主化的概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化是各个国家都脱离不开的问题,民主化已然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中国想要实现民主化首当其冲的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那么什么叫做政治民主化?

二、中国政治民主化路径选择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我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路径选择有了初步的了解,综合相关文献,我把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几种路径做了以下综述。

(一)自上而下

1、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内部首先实行民主,然后逐步推动人民民主,这是以共产党员为主要推动力的中国民主化的路径,这个观点是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有一定的可行性,也是当前主流观点。对此,胡伟认为,中国的民主化应采取的路径是现精英后大众、先共产党内后共产党外的体制内渐进发展⑥。杨宏山提出,在当前条件下,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又要推进政治民主化,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积极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⑦。施雪华认为,党内民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径,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逻辑起点和前提,通过党内民主推动和实现人民民主,就可以保持中国政治民主与秩序的平衡,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⑧。王同新赞同党内民主这一观点,但是又做了补充。他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在路径选择上,不应是体制内和体制外二者职能择一,更不应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而应是内外兼顾、上下结合,“两条腿走路”,即以体制内为主先迈出去,以体制外为辅随后紧跟,体制内民主的强力推进必须有体制外民主的积极支持和配合,而不能跳“独脚舞”⑨。这样的观点为很多学者所共有,是比较中庸的观点,也是符合当前主流理论的,但是不免有些僵化,不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2、宪政民主

完善宪政民主推进国家民主的路径,这一思路主张,从健全国家宪政体制入手推进中国的政治民主化⑩。有些学者认为,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途径。这种路径的支持者通过对国家宪政体制的完善,的确把握住了我国民主化的根本所在。但是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这一思路仍然缺少现实可行性,因为宪政民主涉及到我国政治根本问题,即党的领导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利益、权力分配等问题,势必会掀起很大的波澜,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需要探求更好的解决思路。宪政民主的支持者们看到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关键所在,但只是在理论层面上,在实际层面上却很难操作和实现,因为这涉及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问题以及权力分配问题。

(二)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的民主化路径的形式不只一种,比如基层选举制、基层自治、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都属于这一路径,其根本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所以在这篇综述中,我将基层自治、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都归入这一路径来进行叙述。有的学者还将市民社会和公民社会做了更进一步详细的区分,但在本文中没有做那样的划分。下面主要讲市民社会的民主化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建构市民社会的民主化路径。这一观点认为,在民主政治社会中,市民社会在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起重要平衡作用,中国政治民主化应从构建市民社会着手。邓正来说,构建市民社会可以为推进国家民主创造条件,因为“市民社会内部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和培育多元自治的结社组织,能够为实现民主政治创设社会条件”。从公民社会的现状来看,俞可平认为,目前“中国公民社会已经形成”,并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市民社会是与西方文化相适应的,是西方国家自发形成的,想要在中国构建市民社会,不能依靠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说只能依靠外来的力量来推动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在中国,“不是市民社会的发展改造现实政治及社会结构,而是要通过种种外部的政治及社会方面的力量来改造市民社会以促使其尽快地实现自身的理性化,获得自身内在的自主性”。市民社会的建立对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确实会产生很强的推动作用。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文化限制了人民的思想,使人们的思想始终逃不出官方划定的圈子,这就影响市民社会的建立。若我们能够运用外在的力量来改变社会,革新传统文化,那么市民社会的实现不再是想象。

(三)增量民主基础上的“一元多线”民主化路径

首先,我们要对“一元多线”这个词进行解释说明。何增科认为,所谓的“一元”就是走向政治民主化,多线则是指从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由民主等多个方面同时加以推进。中国在增量民主的民主化的道路上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还要兼顾其他政治民主化的路径,在一元主导多远道路的指引下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具体来说,以自由的、公平的和竞争性的选举为根本特征的选举民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应该在巩固和完善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的成果基础上逐级向上扩展,并可以和党内民主结合起来,从基层开始推广党内民主选举并探索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结合的有效形式;协商民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应当从选举民主未达到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层级开始加以推行并逐步向上和向下延伸,政府就热点难点问题采取精英吸纳、决策咨询、公开听证、协商对话、媒体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化解社会矛盾;自由民主是民主政治的高级形式,宪政法治、有限政府、司法独立、媒体自由、权力制衡等民主制度建设需要自上而下进行。陈丽萍认为,中国民主政治应该在增量民主的基础上坚持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由民主的结合,在不同的层次发展三种民主模式,强调不同民主模式的适宜性和彼此的协调性;正如俞可平所指出的中国走的是一条增量民主的道路,这是渐进的政治改革的必然结果。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坚持自主性发展、主导性发展、渐进性发展、稳定性发展和梯度性发展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崔江红、朱德清认为,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前提、特殊性和内容出发,要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单一的路径选择是行不通的,只有实行在增量民主指导下的多元推进路径,中国政治民主化才可能实现。

综合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可知,他们主张中国应走在增量民主基础上的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和自由民主结合在一起的民主化路径,这样就可在原有民主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民主化路径,增加新的民主化因素,而且还不会对原有的利益结构进行大的调整,这就保证了中国政治民主化有一个相当稳定的外部环境,满足了民主政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民主化的推动和民主政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这样的观点不妨有一定缺陷,比如,要想走这条道路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现实基础与环境;原来的民主的各种因素都是好的吗?需不需要批判的继承呢?继承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恐怕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四)“民主制度Ⅰ―民主观念―民主制度Ⅱ”民主化路径

据有关学者对近代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比较而言,各国的民主化模式就是“个性解放”、“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观念与“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度”等民主制度之间的关系角度去考察各国的民主化进程。事实上,就各国的民主化而言,也正如以上思想家和学者们所看到的,无论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千差万别,但都离不开这样一对关系――民主观念与民主制度――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各国的民主化路径无外乎以下两条:

A:民主观念――民主制度Ⅰ――民主制度Ⅱ

B:民主制度Ⅰ――民主观念――民主制度Ⅱ

“民主制度Ⅰ”是指民主制度的初步架构,一般包括制定宪法和相关的基本法律,确立政权组织形式、创建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分权制度等初步的、基本的各种法律和制度。“民主制度Ⅱ”是指对民主制度Ⅰ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是“民主化的民主”。西方发达国家如英、美、法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道路是属于模式A的;不发达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属于模式B的。不发达国家为了推动自己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所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A进行快速移植而建立模式B,但这种模式的进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在不发达国家中艰难的行走着,中国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过程的艰难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发达国家没有注意到民主政治必须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基础之上,不是简单地移植就可以实现民主政治的。当然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成果,这就得益于文化能快速适应这种政治制度。中国作为典型的后发国家,必定沿着模式B的道路实现政治民主化。因此,在确立了民主制度框架――民主制度Ⅰ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创建赋予这种制度以生命力的民主的政治文化――社会成员所普遍拥有的民主观念,否则,真正的民主政治――民主制度Ⅱ的实现终将遥遥无期。

目前来看,提出这种模式B的专家学者较少,其实,其他学者的有些观点是可以归纳到这一路径上来的,大多数的学者是从具体的、微观的角度出发来论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路径的,而伍柳氏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释的,虽然角度不同,但是其实质是一致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民主政治这一共同目标。

三、结语

总之,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的路径是有多种选择的,至于我们最终会选择哪条路径,还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探索与前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