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乖”字探究

“乖”字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27 00:05:35
“乖”字探究
时间:2023-08-27 00:05:35     小编:

摘要:“乖”字在古代的常用义是“背离、违背、不和谐”,而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却正好相反,表示“乖巧、顺从、听话”。造成这种义项的转变,不是因为反训,而是“正反同词”的结果。

关键词:乖;反训;正反同词

1.“乖”字义项演变

1.1本义探究

从字形上看,“乖”字,在篆文中写作“”,像羊角形,当是羊字的省文,以突出两角。羊角向两边分张,故用以表示分贝之义,隶变之后楷书写作,当是“乖”的初文。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乖,戾也。从兆。兆,古文别。”段玉裁注解:“乖从北、从兆,皆取分背之意。”从许慎的解释和段玉裁作的注,可以看出“乖”字是个会意字,小篆字形象羊角形,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北梦琐言》中“崔令画地作字,弘农乃书‘北千’两字,崔公以‘千’插‘北’成‘乖’字,曰:“‘去即乖耳。’”,又如“自号乖崖,以为‘乖’”则违众,“崖”不利物。”这就形象地展现了“乖”字的结构及本义。

由此可见“乖”字的本义为“背离,违背”,这个意义在后来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例如:

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左传・昭公三十年》

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唐・房玄龄《晋书・郭璞传》

“乖”字不仅作为单个字有“背离,违背”之义,它还和其他的字组合也有此意,例如:《纪》、《传》两文全相乖背,迹其地理,《纪》是《传》非。――《后汉书卷一七》

父子相疑,上下乖离。――《荀子・天论》

朝臣舛午,胶戾乖刺。――《汉书・刘向传》

由本义“背离、违背、不和谐”引申出了几个重要的义项,

死生路异兮从此乖――范晔《后汉书・灵思何皇后纪》

孝明冲龄统业,灵后妇人专制,任用非人,尝罚乖舛。《北史卷四》

先后错杂,随手率意,遂有乖张。――颜师古《前汉书叙例》

其乖谬穿凿者黜之――《宋史・周葵传》

选举乖错,害及元元――《后汉书・桓帝纪》

最常见的词语是“乖张”、“乖癖”,例如:

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红楼梦》三回

这些引申义,要么是通过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要么是间接引申出来的,充分地丰富了“乖”这一个字的义项,使汉语词汇系统更加丰富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乖”字产生了一个新的义项,表示“机灵、伶俐、听话、顺从”,这个义项产生在宋代以后。北宋哲学家邵雍在他的《伊川击壤集・安乐窠好打乖吟》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安乐窠好打乖,打乖年纪合挨排”,这里的“打乖”就是“使弄聪明”的意思。此后,“乖”字表示“机灵、伶俐、听话、顺从”经常出现,例如:

自幼乖觉伶俐,不与儿童作戏。――刘唐卿《 降桑椹蔡顺奉母》

文若虚是个乖人,趁口答应道:“只要有好价钱,为甚不卖?”《初刻拍案惊奇》

“乖”字产生的“机灵、伶俐、听话、顺从”义与“乖”字的本义“违背、不顺从”义完全相反。那这个意义到底是如何得来的呢?下面就对“乖”字义项演变机制进行探究。

2.“乖”字义项演变机制

2.1反训说

有的学者认为“乖”的“听话、顺从”义来自反训。

所谓的“反训”,历来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反训”存在与否在学术界仍是一个热门话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训”源于晋郭璞的《尔雅注》和《方言注》,但他并没有将“反”和“训”连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连用,而最早将“反训”作为一个学术语提出来的是清代的陈玉澍:“相反为训”,简称“反训”。“反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反义词进行互训”,但这种观点得到了别人的批评,有些学者认为:“‘反训’说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违背了训诂的目的和原则。反义词是从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由同一词汇系统中按语义关系划分出来的语词聚合。反义词必须是同一性前提下的对立、一定义位上的对立、共时范畴的对立。被释词与解释词反义,是与训诂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方式背道而驰的。”又说“训诂原则要求在采用以词解词的训诂手法时,用来作解释的词的意义与被释词的意义对当和一致,而不是相反或相对。如此看来,用被释词的反义词来训释词义不符合训诂原则。而且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如果用反义词释义,犹如说‘A是非A’,这不符合同一律的思维规则,则出现‘定义否定’的错误。”故“用反义词互相训释”不成立。“反训”的另一层含义是“一个词有正反两个意思”,实际上是指正反义同义的现象,说这是“反训”,显然不是那么的合适。既然认为一个词在“古代含有相反的两义”,那么注释者在作注时无论是注出其中的一个意义或同时用两个词解释其两个意义,也都是坚持了一致性和对当的原则,是运用了同义为训的释义方法,而不是“反训”。[3]

“反训”从一开始在训诂学上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概念,故将“乖”字的“违背”义与“(小孩儿)不闹,听话;伶俐,机警。”义理解为反训,缺乏科学性。

2.2“正反同词”说

所谓“正反同词”,是指这样的一种语言现象:语言中的一个词,由于种种原因(如词义引申等),在共时的语言背景下,具有两个相互对立的义项。而这种“对立”可以表现为正批、分合、取与、长短、终始、缓急、治乱、留弃、主动与被动等种种具体的关系。[4]正反同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在训诂学研究中要将之与反训区别开来。

“乖”字的“(小孩儿)不闹,听话;伶俐,机警。”义与它的本义“违背、不顺从”义就属于“正反同词”的现象。“凡事都是相反相成的,正所谓‘物极必反’。当词义一直朝着求同的思维方向引申时,人们便会出奇制胜地采用逆向思维,使其引申义朝着相反方向引申。词义引申也符合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法:若一个人聪明到极致便是一种‘奸邪;奸猾’,于是贬义变成了褒义;[5]‘违背、背离’的反面就是‘不淘气、驯服’,意义相反,贬义便变成了褒义。”“乖”在宋代以后长生了褒义义项,同时它的贬义义项并没有消失,这就符合了“共时语言环境”这一条件。

本文主要探讨了“乖”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从本义“背离,违背,不和谐”产生后起义“(小孩儿)不闹,听话;伶俐,机警”义,并不是因为反训,而是“正反同词”的结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