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代谢组学与“肾在液为唾”理论的探究

代谢组学与“肾在液为唾”理论的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24 00:07:11
代谢组学与“肾在液为唾”理论的探究
时间:2023-07-24 00:07:11     小编:马雪芬

现代研究发现,唾液成分的改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唾液采集具有安全方便、无创伤、无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危险、患者无痛苦、易于接受等优点,因而对于唾液的研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肾在液为唾是中医肾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从唾液角度来研究中医肾藏象的本质,或开展肾藏象相关疾病唾液微观辨证客观指标和生物学标志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特色的无创伤诊断技术和微观辨证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其中唾和涎均为口腔分泌物。《说文解字》曰:唾,口液也,涎,慕欲口水也,《辞源》曰:唾为唾沫涎为口液,认为质地清稀、流动性大、流出口腔者为涎,质地黏稠、流动性小、需吐而出者为唾。但由于二者都分泌于口,临床实际中很难截然分开,故又常合称为口液、口水、口津、唾沫、唾液,如《简明中医辞典》及《中医大辞典》均明确指出唾、涎合称涎唾或唾涎,是由舌下腺、腮腺、下颌腺等唾液腺分泌的液体。因此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由脾肾所主。中医理论认为,口为脾之官脾气通于口,故一般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近代人们对脾与唾液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亦较为深入,从多指标、多层次、多角度全面阐释脾在液为涎的科学内涵。而对于唾液与肾相关的内在机制以及唾液与脾肾关系的差异性比较研究还较少,显然,这对唾液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唾为五液之一,五液的生成源于水谷,赖脾胃运化,输注于脏腑,而后归藏于肾中,故有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中藏纳的水样(液态)营养物质,既能淖泽注于骨泄泽补益脑髓,使皮肤润泽(《灵枢决气》),还能灌精濡空窍者也(《灵枢口问》),出于口中之唾液,即是由肾液灌注舌窍而成的。肾之液何以能上注于舌?因为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灵枢经脉》);唾生于舌下,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也(《类经疾病类》);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灵枢根结》)。可见肾中藏纳之液,通过肾之经脉,由足上行至舌根,而舌下之廉泉,又是足少阴肾经经气流注归结之处,肾之阴液源源由经脉上行,自廉泉出于舌之端而为唾。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舌下腺体颌下腺及舌下腺,它们的导管开口都在口腔底部舌系带两侧的黏膜处,唾液由此分泌而出,而该部位正是足少阴肾经经气流注归结处,从而揭示了唾液的分泌与肾直接相关。若肾之精气充盛,则能蒸化摄纳津液,上承于口,使其津常润,致口中和合,食饮甘味,而且还可灌注脏腑,润泽肢体肌肤。倘若肾之精气不足,温煦、蒸化、摄纳、封藏失常,则可出现多唾久唾或少唾无唾等唾液泌泄失常之病证。因此,肾之功能盛衰可见唾液的变化。

近年来人们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肾与唾液之间的相关性及唾液对肾藏象相关疾病的诊断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唾液分泌量的多寡、唾液蛋白含量的高低、唾液流速的快慢、唾液免疫功能的强弱、唾液菌群重要菌种检出率与构成比等都受着肾阴肾阳作用的支配。本课题组前期也曾对脾肾与唾液的分泌、唾液蛋白含量、唾液溶菌酶活性、唾液的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工作,不仅说明了唾液与脾相关,而且进一步肯定了肾与唾液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为阐释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唾液对肾藏象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关于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唾液与内在脏腑之间的关系以研究脾较多,对肾与唾液之间的内在联系、唾液对肾藏象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以及唾液与脾肾关系的比较性研究还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主要停留在简单的理化指标检测水平,研究内容相对单一,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研究深度不够;缺乏动态观察,多层次、多系统指标同步监测的研究等。因此,这样的研究往往只能解释某一单一现象,无法从整体系统动态角度全面揭示肾与唾相关的内在机制。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中医学系统整体恒动观念出发,把中医学传统理论与现代生命科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结合起来,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思路和方法。

代谢组学技术为探讨肾与唾的相关性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

系统生物学是当前生命复杂体系研究比较公认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其采用系统的、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阐述。这一研究思路与中医学的整体观、个体观、动态观非常吻合,因此,广大生命科学研究者认为组学研究有可能成为中西医汇通的纽带。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生物体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研究其内因或外因导致的代谢变化。通过对不同生理状态的代谢组进行分析,人们就可以全面了解该生物或细胞的生物化学状态,获得众多信息。生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生物体液中的代谢物与细胞和组织中的代谢物处于动态平衡,生物体中细胞功能异常一定会反映在生物体成分的变化中。当机体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的改变而出现扰动时,就会出现代谢水平某种程度的紊乱,使得机体的体液中的代谢产物也产生了某种相应的变化。因此,对唾液、尿液和血液等体液中的代谢物组成谱进行检测和分析,就有可能对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的生物化学变化进行了解和认识,就有可能发现相关疾病发生的早期代谢组标志物簇,并认识相关的病理发生的分子机制。

近年来,代谢组学研究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国内也已有学者应用代谢组学研究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如Chen M J等开展的基于GC/MS分析为主的探讨肾阳虚证本质的预初实验数据经主成分分析处理后,发现经氢化可的松造模后的肾阳虚模型组动物尿液的代谢物谱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明显的差异,在代谢图上反映出不同的(有规律的)分布。当用温肾阳中药肉苁蓉干预后,肾阳虚动物的代谢物谱又与模型组动物出现差异,其在代谢图上的分布与模型组动物偏离,更接近正常组动物。徐舒等采用慢性束缚的方法造成肝郁证大鼠模型,运用1H-NMR技术对肝郁证模型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两组大鼠血清代谢组分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实验结果有力地证明了病理证候与正常健康状态之间确实存在着代谢产物谱的差异。Silwood C J等运用核磁共振指纹谱技术研究也发现,人体唾液中含有60多种代谢产物,且不同的机体状态其唾液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研究都为我们设想从唾液代谢组学的变化来探讨肾与唾相关的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但迄今为止,笔者尚未见有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动态研究肾与唾相关的内在机制的报道。

研究设想

综上所述,唾液作为人体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与排泄,除与脾有关外,与肾也密切相关。肾功能的异常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多脏腑的功能活动和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并最终在代谢产物中体现出来,引起唾液代谢物的变化。因此,从代谢组学角度动态地探讨脾肾两脏对唾液代谢组学的影响差异以及从正常体质肾虚体质肾虚证候动态演变过程中唾液代谢组学的变化来探讨肾与唾相关的内在机制,既有助于阐释肾在液为唾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肾藏象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寻找肾藏象相关疾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或生物标志物群,探索其预防靶标,为临床开展肾藏象相关疾病无创伤诊断技术和早期防治研究奠定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