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素质教育视域下小学德育的开展

素质教育视域下小学德育的开展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0 00:46:42
素质教育视域下小学德育的开展
时间:2023-05-20 00:46:42     小编:李鸿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一个权威定义。由此可见,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整体优化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具体而言,心理、专业、文化、道德这几方面的素质是一般定义上的基本素质。在这当中,道德素质是其根本。

一、素质教育对德育的影响:要求与契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根据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进行主动适应,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改进德育教育中的方法方式,完善和调整德育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重点强调的内容。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中,我们在平时必须要对其进行加强,同时改进在德育工作中所做的不足的地方,努力探索适合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已势在必行。

汉代司马光曾说过:德者,才之帅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它将影响到个人其他各个方面素质的发挥与实现。它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通过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轨迹我们发现,个人所具备的道德与才华是不可分割的,而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也是主要考虑德才这两方面。因此,现在各国教育的重心也都主要集中在道德教育上。学生不仅要有知识,会做事,同时更要先学会做人,这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报告中所强调的地方。那么怎样才是真正地学会做人呢,说到底就是要学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以及社会的关系,只有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树立了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而这些也正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着眼点和出发点。由此可看出,德育在提高人的各种素质以及人的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同时,素质教育为德育的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德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德育并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导致德育工作薄弱、疲软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的外部原因之外,根本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严重冲击了德育工作。小学、初中、高中的升学考试主要是考书本知识,录取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基本上不考虑学生的思想品德如何。结果是德育成了软指标,智育成了硬指标。升学率的高低事实上成了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指挥棒。许多学校德育时间被挤占,德育内容被减少甚至被取消。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就只有抓紧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树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办学思想,为德育工作的新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二、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共生与相通

德育与素质教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共同育人。一方面,在相互地位上,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是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两者在目标上和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和包容性,是包容与被包容、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在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着眼的是包括德育在内的基本素养、做人功底和发展潜能。

另一方面,在作用机制上,德育说到底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而素质教育对德育也具有反作用,两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递进性和连续性,两者互为促进,具有共生与相通的关系。从社会进步的普遍需求和人类发展的动力要求出发,通过个体内部发展机制和社会外部运行机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对人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根本要求和终极挑战,从而有利于明确如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形态下,对人才的培养都要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要切实解决学校教育中培养的学生今后为谁服务以及如何服务的政治意识问题。德育自身的本质决定了其可以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强大的定向作用。与此相对,素质教育是奠定人的素养、体能和理性方面的基础,使个体在各方面素质上获得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德育对素质教育的定向作用,是指德育对学生在素质形成、发展及其成长过程中施加方向性的影响,让他们朝着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目标发展。

德育对素质教育的支持作用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由于年龄、知识和人生阅历的原因,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心理素质也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未完全形成,缺少一种维持力量,处于容易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影响的阶段,他们的思想道德心理意识往往出现反复,因此,在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那么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力量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它主要来源于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健康人格。而这些正是德育所追求的。

素质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学生潜能开发为特征的教育。一般来讲,人的潜能包括认知潜能和个性潜能,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可以统一到个体心理素质这个载体上来。通过德育,致力于健心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潜能的激发。只有当个体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拥有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个性的时候,才能保证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加自己的实践本领。由此可以看出,个性潜能中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才是学生潜能中的核心部分。

三、素质教育下德育的开展:方法与对策

要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需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其中,主要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依据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来进行合理地设置,明确原则、要求、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第二,协调各阶段的德育目标,既有不同的侧重点,又能保证良好的衔接。第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德育内容需要不断调整。

大力加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德育工作的状况和效果如何,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和思想道德修养密切相关。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就像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尤其对于向师性明显的小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就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

结合社会实践。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德育不可谓不重视,然而总的来说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以往的学校德育中,过分地侧重德育理论的讲授,却忽视了原本非常重要的德育实践,造成德育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为相互脱节的状况。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在德育理论讲授的过程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避免空洞无物,沦为说教,另一方面要加强德育的社会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与完善。学校通过组织各种文体活动、课外学习、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普法宣传等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集体观念、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学校、社会要统一起来才能优化德育环境。德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一个系统工程,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最基础的家庭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最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是重点,最广泛的社会锻炼是得以成功的关键。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影响须有机配合,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影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