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新时期德育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

论新时期德育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7-04-19 15:05:09
论新时期德育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
时间:2017-04-19 15:05:09     小编:丁莲

论新时期德育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

一、以学生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

首先起因于传统学校德育的弊端。传统道德教育不是以人为本,把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求,把学生作为成长着的思想道德主体来培养,而是单纯地从外部施加说教和约束,强调道德教条的灌输和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这样的学校德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教育者往往是目中无人,肆意运用手中的教育权杖。其后果常常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造成一种紧张的对抗状态,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性不能被激发出来,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大受影响。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思想,就在于克服传统的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道德教育模式,而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学习相互作用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实现的活动,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独立,建立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亲密友爱、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来源于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从产业的角度看,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服务于广大的纳税人和他们的子女。学生既然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就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关怀、发展每一位学生。通过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国家公民和建设人才,教育者的使命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在教育界的盛行也要求以学生为本。因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追求质量的持续提高,它要求把学生视为顾客,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与以学生为本是完全一致的。

二、以学生为本思想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一)变革课堂教学,由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

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而现时教师群体是在传统教育的体系和氛围中培养、熏陶出来的,加之师道尊严的旧有观念,造成了教师中心的原因之所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有解放了自己,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解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而这些要想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二)改革学校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生活化和时代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各种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脉搏,经过科学的分析,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为采取科学的手段和途径,提高德育效果奠定基础。同时,调整不适应的部分德育内容,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国民关注的焦点相吻合的新内容在我国的德育内容体系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是我国德育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由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和学校德育一元化导向的存在,当今的德育内涵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如法制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辨别,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从思想深处,清醒地认识到放松思想教育的危害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另外,仍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教育、无私奉献与社会责任感的

教育,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总之,德育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其历史性的特点要求我们逐步增加现代社会一般的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教育。德育的内容要广,要覆盖尽量多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要全方位地进行,并在不同时期,根据时代特点和主客观需要有所侧重,抓薄弱环节,提高德育的整体效能。

(三)强调和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

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也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之一。以往的学生自我教育有时流于形式,教育者有点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寄希望于学生具有完全的自我教育能力;有时教育者又怀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管教、训斥甚至惩罚代替。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其实质在于把学生视为美德袋,让他们一味地接受既定的道德概念、道德规范,德育几乎等同于智育。如果以学生为本观之,就应该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四)寻求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之路

王勃的《藤王阁序》有一名句: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它来要求当代师生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教師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不能走向另一极端,以为要消解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想又务实的做法是教师走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道路,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学生向教师学习,教师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在赋予学生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同时,教师自身的职业生命和人生价值也能得到体现和延续。传缘的春蚕蜡烛精神实际上是对教师个体生命的忽视和否定,这是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要提倡教师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在给予学生发展的源头作用的同时,又给予自身不断更新的生活内涵。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只有这样,在岁月流逝和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在内心深处才能获得生命尊严感和职业自豪感。

总之,以人为本师德新理念,给了我们关于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重新认识。只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贯彻以学生为本,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那么,教育民主化就会得到切实保障和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就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