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2 00:25:1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3-02-12 00:25:11     小编:钮晓娜

1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也被译作结构主义,它属于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最早可追溯到瑞士学者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皮亚杰认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知识建构是通过与生活的周围环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通过外部环境的作用从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环境主要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个基本过程而发生相互作用的。其中,同化是指个人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获得一些信息,再将这个信息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相整合的过程;而顺应是指因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产生与其相应的变化的过程。同化扩充了个体的认知结构数量,而顺应却是改变了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性质,在同化与顺应这两种过程交替中个体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因此,当儿童能用已有的结构知识去同化新接收的信息时,就会处于一种认知的平衡的状态中,反之,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顺应就会伺机创造或改变而产生一个新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这样"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提高而逐步建构起来的。他的理论学说被科恩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继承和发展,在他的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又进一步地得到了丰富和完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当代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作为有力支撑,强化了建构主义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创设,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被普遍地应用于广大教学的教学实践中。多年的实践也验证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如今建构主义理论已成为国际各学校开展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性理论基础。

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由教师做课程学习的控制者,学生作为单向接受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自主性得不到体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习者要开展"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即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样既尊重了教师的指导地位,也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学习控制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这样就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此,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要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即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我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足可见教会学生学习策略比教会知识更为重要。[2]而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学中尤其需要借助学生自身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来感受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特殊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性"性学习,以尽快达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首先,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课堂情境,即开展"情境性学习"。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图片、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如零起点班级内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即使使用中介语和身势语也不能让所有学生都清楚明白所讲的内容,但这时如果能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到学校、教室、宿舍、操场、超市等地方,可以直接用图片来说明,清晰明了。

其次,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即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讲到"马路上的车"一课时,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共同完成辨认车的任务,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谈谈中国与自己国家的不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各种交通工具的印象,还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可以在教学中建立真实任务情境,即建立与现实相似的情境。可以针对青年学生表演欲望比较强烈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真实生活场景进行即兴表演,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对话或自创对话情景,在表演中强化学习内容和知识要点;在阶段性学习结束之后,在课堂上进行融合式测试,即组织相关问题的提问,设置必答题与抢答题,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相竞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