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1:20:56
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时间:2023-01-10 01:20:56     小编:田红

动态助词了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难点之一,刘勋宁(1990)指出,如果要找一句话来概括现有的关于两个了的研究成果的话,大概就是那句有名的剪不断,理还乱。了的研究是每个汉语语法研究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

结合陈平(1988)、龚千炎(1991)和杨素英(1999)等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把区别情状动词类型的语义特征设定为:[静态][持续][完成],根据Vendler(1957,1967)情状分类的标准,把动词分为状态动词、活动动词、完结动词和达成动词四类。

本文以情状体理论为基础,从是否正确使用了和情状动词类型这两个方面对韩国留学生作文语料库中动态助词了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定性描写和对自然语料库的定量统计分析,利用数据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影响动态助词了使用的因素。

一、 准中级阶段动态助词了的习得情况

(1)准中级阶段正确使用了的情况

在收集到的准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语料中,有246例正确使用了的语料。这246例语料中的动词类型,大致如下:准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使用了时四种情状动词的分布情况为:状态动词21.95%、活动动词11.38%、完结动词16.67%、达成动词50.00%,正确率由高到低为:达成动词﹥状态动词﹥完结动词﹥活动动词。

(2)准中级阶段偏误类型

考察发现,韩国学习者在准中级阶段使用了的偏误有三种类型:泛化、位置不当和混用。

1)动态助词了的泛化

语料中出现不该使用了而使用了的偏误情况主要有:

a. 谓语动词后带的宾语是谓词性短语或者小句,动词后不能带了,但却带了。常见的动词有:发现、决定、知道、问、回答、说、看见、看到、听说、听到、判断、开始、拒绝等。这样的偏误共有24例,占泛化偏误的36.92%。

b.谓语动词表示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状态,属于状态动词,没有完成意义,这样的动词后通常不应加了,但却加了。常见的动词有:赞叹、决心、感觉、尊重、高兴、失望等。这类偏误共有15例,占泛化偏误的23.08%。

c.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前提之一是动作已经完成。若动作尚未完成,则不应使用动态助词了。这类偏误共有10例,占泛化偏误的15.38%。

d.在汉语中,由于某些词组或者句法结构的限制必须使用了或者不得使用了,比如太+形容词+了,真+形容词等。韩国留学生发生偏误的情况往往是不得使用了时使用了。这类偏误共有7例,占泛化偏误的10.77%。

e.直接引语前的动词后不带了,虽然说话的动作已经过去了,实现了,但通过全句所提供的语境可以体现出这一点,所以没有必要使用了,但韩国学生却使用了。这类偏误共有3例,占泛化偏误的4.61%。

f.动词前有表达动作的经常性、重复性的副词或时间词,这类句子意在强调说明动作的经常性,而不是强调动作的完成,因此,即使是己经完成的动作,也不能用了。这类偏误共2例,占泛化偏误的3.08%。

g.使用动态助词了的前提之一是动作已发生并且已完成。因此,没有、不、很少、几乎不等否定词一般不能与了同现。这类偏误共2例,占泛化偏误的3.08%。

h.存现句中,动词有表示存在的意思,有的后面一般不能使用动态助词了。这类偏误共2例,占泛化偏误的3.08%。

2)了位置不当

句子中的动态助词了应位于动词和动词的补语后面,留学生往往将了置于动词和补语中间。

3)了与着的混用

了与着用法相似,经常被混用。

二、中级阶段动态助词了的习得情况

(1) 中级阶段正确使用了的情况

在收集到的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语料中,有463例正确使用了的语料。这463例语料中的动词类型,大致如下: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使用了时四种情状动词的分布情况为:状态动词23.76%、活动动词17.49%、完结动词20.52%、达成动词38.23%,正确率由高到低为:达成动词﹥状态动词﹥完结动词﹥活动动词。

达成动词后带了正确率最高,接近40%,状态动词后带了正确率为23.76%,完结动词后带了正确率20.52%,活动动词带了正确率最低,占比为17.49%。

(2)中级阶段偏误类型

考察发现,韩国学习者在中级阶段使用了的偏误有三种类型:泛化、位置不当和混用。从总体偏误率上来讲,中级阶段最突出的偏误是动态助词了使用泛化,其次是位置不当和混用。

1)动态助词了的泛化

语料中出现不该使用了而使用了的偏误情况主要有:

a.谓语动词后带的宾语是谓词性短语或者小句,动词后不能带了,但却带了。常见的动词有:发现、决定、知道、问、回答、说、看见、看到、听说、听到、判断、开始、拒绝等。这样的偏误共有38例,占泛化偏误的66.66%。

b.直接引语前的动词后不带了,但却用了。这类偏误共有5例,占泛化偏误的8.77%。

c.动作尚未完成,却使用了动态助词了。这类偏误共有5例,占泛化偏误的8.77%。

d.存现句中,动词有表示存在的意思,有后一般不能使用动态助词了,但却使用了。这类偏误共有5例,占泛化偏误的8.77%。

e.谓语动词表示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状态,属于状态动词,没有完成意义,这样的动词后通常不应加了,但却加了。这类偏误共有4例,占泛化偏误的7.02%。

2)了位置不当

句子中的动态助词了应位于动词和动词的补语后面,留学生往往将了置于动词和补语中间。这类偏误共3例,占偏误的4.92%。

3)了与过的混用

了、过用法相似,有时被混用。不过中级阶段这类偏误仅1例,比较少,只占偏误的1.64%。

三、高级阶段动态助词了的习得情况

(1)高级阶段正确使用了的情况

在收集到的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语料中,有470例正确使用了的语料。这470例语料中的动词类型,大致如下:高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使用了时四种情状动词的分布情况为:状态动词19.36%、活动动词11.49%、完结动词21.91%、达成动词47.23%,正确率由高到低为:达成动词﹥完结动词﹥状态动词﹥活动动词。

达成动词后带了正确率最高,为47.23%,完结动词后带了正确率为21.91%,状态动词后带了正确率为19.36%,活动动词后带了正确率最低,为11.49%。

(2)高级阶段偏误类型

考察发现,韩国学习者在高级阶段使用了的偏误有两种类型:泛化和混用。

1)动态助词了的泛化

语料中出现不该使用了而使用了的偏误情况主要有:

a.谓语动词后带的宾语是谓词性短语或者小句,动词后不能带了,但却带了。这种偏误共有20例,占泛化偏误的57.14%。

b.谓语动词表示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状态,属于状态动词,没有完成意义,这样的动词后通常不应加了,但却加了。这类偏误共有6例,占泛化偏误的17.14%。

c.动作尚未完成,但动词后却使用了动态助词了。这类偏误共有4例,占泛化偏误的11.43%。

d.没有、不、很少、几乎不等否定词一般不能与了同现,但却同现了。这类偏误共2例,占泛化偏误的5.71%。

e.存现句中的动词有表示存在的意思,但有的后面却使用了动态助词了。这类偏误共2例,占泛化偏误的5.71%。

f.直接引语前的动词后不带了,但却用了。这类偏误在高级阶段语料中只有1例。

2)了与着、过的混用

了、着、过用法相似,有时被混用。这类偏误有2例,约占偏误的3.51%。

四、三个学习阶段动态助词了的习得对比分析

在三个学习阶段,正确使用率最高的都是达成动词,正确使用率最低的都是活动动词,状态动词和完结动词的正确使用率居中。这说明了表终结性的语义特征确实会影响留学生的习得顺序和使用频率,也验证了孙德金(2000)提出的观点留学生使用了时,倾向于首先选择有终结意义的动词。

达成动词的使用频率在三个学习阶段有所变化。与准中级阶段达成动词使用比例50.00%相比,中级阶段达成动词的使用比例有了较大的下降,为38.23%,但仍然是四类动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这一方面说明留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了表终结这一用法,在中级阶段仍然较多地使用;另一方面也说明留学生对其他三类动词的使用呈现增长趋势,与准中级阶段相比,中级阶段状态动词、活动动词、完结动词的使用比例均有所增加。与中级阶段达成动词使用频率38.23%相比,高级阶段达成动词的使用频率有所上升,为47.23%。

状态动词在准中级阶段的使用率为21.95%,在中级阶段的使用率为23.76%,在高级阶段的使用率为19.36%,使用率的变化趋势是先升后降。从三个学习阶段来看,状态动词的使用率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在20%左右变化。

完结动词在准中级阶段的使用率为16.67%,在中级阶段的使用率为20.52%,在高级阶段的使用率为21.91%。从三个学习阶段来看,完结动词的使用率随着学习阶段的提升不断提高。

活动动词在准中级阶段的使用率为11.38%,在中级阶段的使用率为17.49%,在高级阶段的使用率为11.49%,使用率的变化趋势是先升后降。

结语:

本文的语料统计来源于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韩国留学生作文语料库,该语料库不断增加新的留学生作文语料,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本文所采用的语料是该语料库在某段时间的全部语料。随着新语料的加入,韩国留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语料素材将会更加丰富,能够反映出的问题也更多更有价值,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只能反映该语料库某一阶段的情况,不能作为整个语料库的研究结论。

限于检索方法的局限性和时间精力的不足,本文只考察了使用了的语料,没有考察那些应该使用了但却没有使用了的语料。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考察在上下文语境中应该使用了却没有使用的语料,这样能够对韩国留学生习得动态助词了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