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英语语言帝国主义下的现代汉语流行语

英语语言帝国主义下的现代汉语流行语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8 01:41:39
英语语言帝国主义下的现代汉语流行语
时间:2022-12-18 01:41:39     小编:

英语语言帝国主义下的现代汉语流行语

十九世纪中叶,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和众多不平等条约一起进入中国的,还有传教士及后来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语言——英语。至今,英语壮大为国家众多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从中高考到四六级,甚至是某些职位考试,都将英语列入测试范围。久而久之,英语在中华民族间的传播,已经不仅仅只是在教育这类正式语境中才使用。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前,媒体网络上广泛使用的流行语,大都与英语词汇的传播相关,这对我国以汉文化为主导的汉语的传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一、英语语言帝国主义 二、英语语言帝国主义与现代汉语流行语 (一)词汇层面的帝国主义

自英语在中国传播以来,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汉语的词汇。词汇量的增多,以及随之而来的“舶来词”。很多原本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词汇,在各种媒体中铺天盖地。不可否认,这些词汇势必能够迎合广大国人追求新意的心理需求。但如果外来词汇的进入已经超越了某个层面,甚至已经取代了原本汉语中就能够表达某一意义的词汇的话,这样的传播也已经接近帝国主义的界限了。例如,TOEFL(托福), CokeCola(可口可乐), cheese hamburger(吉士汉堡)。TOEFL的全称是The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是由美国教育测验服务社举办的英语能力考试,音译为“托福”。自这一考试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托福也成了名符其实的汉语词组。可口可乐也是一样的。自国人把它译为可口可乐以后,这个名词便广泛地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的人对吉士汉堡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与托福一样,翻译家们把它译为带“吉”的谐音,想必也是出于中国人对“吉”、“福”这类寓意好运的词的偏爱而把它中国化了。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这一类家喻户晓的词便被保留了下来。汉语词汇因而得到了增加,这是毫无疑问的。美剧的输入,像bitch(婊子)这一类的词汇,常常出现在汉语电影里面,也常被国人用来做骂人的词汇。如果说托福、吉士汉堡对汉语文化词汇系统的添加是一种丰富的话,这类骂人的词在国人间广为盛行,对我汉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不见得起促进作用。而事实是,它已经在汉字系统里面存在了,在中国流行了,自英语传播过来以后就有了。

(二)句子层面的帝国主义

中国传统语法里面,句子是由词构成的,遵从主谓宾,定状补等一系列的语法规则。自英语进入中国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时下流行的一些语句中,有很多英语词汇的加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汉语语句。例如下面这段对话:

小李:小王,明天是你面试的日子,你要hold住哦!

小王:多谢,我一定会尽力hold住的。

上面这段对话显然是出自中国人之口,与其它全汉语的句子不一样的是,它穿插了一些汉语词汇。在英语传入中国以前,这断然是不可能发生的。而时下流行的hold, 在上面的对话中指的是挺住,坚持住的意思。实际上,它是可以用汉语来表达的,但“hold住”似乎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因此,它也就这样流传开来了。另外一个和“hold”相似的单词是“out”。如果有人说“你out啦”,实际上蕴含的意思是你的想法或者行为已经过时了,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了。这种英汉混用的句子,从汉语的语法上来说,必定是不合乎规则的。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的时候,绝对不会考虑到这样一种英汉混用的情况。因为这是受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影响而来的,势必对汉语的规范造成影响。再如:

小张:小林,我要去看WC,你去么?

小林:去看WC?

小张的话的确会让小林感觉到一头雾水,因为他们对WC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张所说的WC是指world cup(世界杯)的意思,而小林说的WC意为water closet(卫生间)。如果对这两个意义不熟悉,就会产生歧义,甚至造成交际上的失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于汉语的规范,这已然成了一种阻力。试想,假设这种歧义发生在央视,那该是怎样一种尴尬。 这不仅是对汉语的使用的一种误导,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取向的一种误导。英语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和兴盛,其势不可挡,但个中优劣,需要国人清醒的头脑。

(三)对待英语的态度

说起英语,就不得不提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语言能够表达文化现实”(Kramsch, 2000: 3)。归根到底,要摆正个人对待英语的态度,首先还得从文化开始。人的思维不一,中西间的文化观是有着显著的差异的。梁漱溟先生说过,“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季羡林,2009:7)。而冯友兰先生对中西文化差异也作了分析,“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季羡林,2009:7) ”。就好像“龙”在中国是吉祥、神圣的灵物,如“龙袍”、“龙门”,而在西方,它是邪恶的象征,与中国文化大相径庭。文化差异已然不可避免,在这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的眼光,也不能只停留在差异或者崇洋媚外求新求异之上,而是要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外来文化,发扬那些优秀的文化,摈弃那些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可能面临很多问题,这是正常的。人们往往容易接受与自己有相同特征的人或事物,对与自己相异的人或事物却很难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应用移情。“通过移情,我们能够自觉地将己置于相异的他文化世界里面,并能够经历他人正在经历的一切” (Samovar, Porter&McDaniel, 2009:341)。我们说话、办事情,总是趋向于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如果我们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们在对待西方文化里的一些成分比如英语,就不会一味地汲取或抛弃,而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思考它的意义和内涵,再来决定取舍。

三、总结

英语语言帝国主义对我国汉语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时下的一些流行语,都与英语的传播息息相关。我们不可“一把抓”,而是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英语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