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汉语社交言语行为及交际的礼貌策略

汉语社交言语行为及交际的礼貌策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19:18:45
汉语社交言语行为及交际的礼貌策略
时间:2023-08-05 19:18:45     小编:

汉语社交言语行为及交际的礼貌策略

摘要: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言外行为的社会功能和礼貌语言在言语活动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社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社交言语行为归为三类,并从礼貌策略的角度探讨汉语社交语境下的言语行为功能及应用策略,以期指导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选择和运用得体、恰当、礼貌的语言,掌握交际策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促使交际成功wWw.LWlm.com的目的。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社交言语行为;礼貌语言;交际策略;人际交往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重点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人际交往就是通过各种言语行为来完成的,正如塞尔(Searle)所言,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就是言语行为。比如,社交沟通的介绍和问候涉及到称呼言语行为和问候言语行为的实施;商务谈判当中会出现诸如拒绝和接受等言语行为;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请求……因此,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语言的理解[1],有助于指导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正确选择和运用得体、恰当的语言,掌握交际策略,指导交际成功。

而礼貌作为“一种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交际中言语举止谦恭得体的表现。在言语交际中,得体礼貌的语言能使交际在和谐、友好、舒畅的氛围中进行,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的交往目的。如果用词不当、用语不佳则会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导致交往的失败[2]。因此,礼貌原则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应尽力遵守和维持的语用策略。作为语用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在追求得体、适当、礼貌的语言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一、言语行为理论对言语交际的意义

所谓言语行为是指人们通过言语完成的行为,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间的恭维、允诺、问候乃至侮辱或威胁等等,都是言语行为[3]。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关于陈述句具有真假值的论断所提出的。他在区分了述事话语和行事话语之后将其升华,从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中抽象出三种行为,即言语行为三分说,包括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4]。此后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的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会做出三种不同的行为,即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1.言内行为(叙事行为)指为了叙述某事而说出的话语,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如:“你不能那样做”这句话的言内行为指话语的字面意义。

2.言外行为(行事行为)指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它在说某些话时不仅叙述某件事,而且做出某个行为。如“你不能那样做”这句话的言外行为指的是他阻止我正在做的事。

3.言后行为(成事行为)指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你不能那样做”这句话的言后行为可能有两个结果,第一个是他成功地阻止了我,第二个是虽然他成功地阻止了我,但可能会激发我的某些情绪,如愤怒、不解等。

在这三种行为中,奥斯汀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即“以言行事”,以至后来以言行事几乎成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代名词。

作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怎样使用语言的问题。该理论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突出了用语言做事的社会功能。它要人们知道以言语能做什么事,如何去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尤其是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行为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交往中,言外行为给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平台,增进了人们之间的融洽

和睦关系,在现代交际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言语行为理论不仅从语言外部解释了言语行为的动机,而且对于理解言语行为的成功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5]。正因为如此,言语行为理论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人们青睐,许多学者和专家从各个角度对各种言语行为展开了研究,本文拟着重从礼貌策略的角度来探讨汉语社交语境下的言语行为功能及wWw.LWlm.com应用策略。

二、汉语礼貌原则的文化内涵

在社会交际中,礼貌是制约人们选择语言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策略地运用礼貌语言,一般要考虑文化背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文化,任何一种语言无不带有该语言社会文化的烙印,体现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6],在一种文化被认为是礼貌的言语行为很有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显得粗鲁或奇怪。语言作为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任何有效的言语活动都只能在特定的社交情景中进行,言语的交际功能也只有在特定的社交情景中才能得以体现[6],因此,运用礼貌语言还应综合考虑时间、地点等情境,辨认交际双方的社交身份和社会关系,以及说话人或听话人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说切合自身身份地位的话,这不但有利于交际的成功,还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各方关系。各方关系包括:注意自身一方,尊重对方,考虑第三方[8]。 三、礼貌策略在社交言语行为中的应用

社交沟通环节一般由打招呼(包括寒暄)——介绍(指初次相识)——交谈——告别等环节构成。其中交谈环节的言语行为主要有:称赞(恭维)、邀请、祝贺、感谢、批评、拒绝、说服、请求、应答等。依据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言外行为的社会功能和礼貌语言在言语活动中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社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它们归纳为三类:称呼言语行为(打招呼)、和谐类言语行为(如称赞、邀请、祝贺、感谢等)和竞争(指令)类言语行为(如请求、批评、拒绝、说服等)。

(一)称呼言语行为遵循得体有序的礼貌原则 1.称呼他人要讲究“敬”,一律用尊称,如“您、老、公、卿、君、贵”等;对自己一定要用谦称,如“鄙、敝、仆、奴、妄、门下、晚生、弟子、小可、不才”等。凡此种种敬辞谦语表现了汉民族自谦尊人的礼貌特征。

2.讲究亲属称谓的普遍运用及泛社会化。中国wWw.LWlm.com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社会,生产关系与血缘关系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情理合一的传统情感方式。这种方式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以伦理为核心的特征,以伦理来维系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家族观念强,重视亲戚关系,对家人、亲属普遍习惯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称呼,如“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叔叔、姑姑”等。使用这种称呼行为要严格按照辈分、年龄来确定称谓,而且是先辈分后年龄,不能错了辈。晚辈对长辈要尊重、尊敬,要用正确的称谓来称呼;长辈称晚辈时一般以名字相称,年幼时多称乳名,稍大时多称大名。

汉民族还习惯用亲属称谓代替社会称谓。交际双方并不是血缘或姻亲的亲属关系,彼此间仍以一种亲属关系相称,这种方式既可以适用于较熟悉的亲戚或非亲戚之间,也可以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它们几乎变成了人们的主要社会称谓,逢比自己年龄稍长的人需要打招呼,往往称对方为大哥、大姐,再长点的称叔叔、阿姨、大爷、大娘,表明交际关系的融洽、亲近。常用这种泛化的亲属称谓有:“大爷”、“大伯”、“叔叔”、“阿姨”、“大姐”、“大哥”等。交际双方用这种泛化的亲属称谓相称,能够在心理上、情感上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听话人感觉到说话人的亲切与礼貌,从而为达到交际目的创造条件。

3.注重职衔社会称呼。即根据对方的身份打招呼,常见的有称职务、称职业和称职称三种,如处长、老师、教授、师傅等。如果知道姓氏,通常要加上姓氏。例如:李处长、赵老师、张教授、梁师傅等。主要适用于下级对上级之间,使用这种招呼方式可以突出对方的身份地位。

还有一种是以“老+姓”或“小+姓”的称呼方式。“老”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小”代表关系亲近。如果两个人年龄相仿,且在工作中有上下级关系,上级可称下级为“老×”,但下级或晚辈不能称上级或长者“老×”。年龄相仿但不具有上下级关系,双方之间称“老×”,也就是在姓之前加“老”互相称呼,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关系一般应该是比较亲近的。在姓之前加“小”,称“小×”,常是用于具有上下级关系或辈分差异的交际双方之间,上级称下级“小×”或长辈称晚辈“小×”。年龄差距不大的年轻人之间也可以互称“小×”。如我们单位的“老王”、“小杜”等。这些都与中国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的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采用这种称呼方式,一般来说,要注意称职业就高不就低,称职务(职称)从正不从副。比如说,一般我们不管其是“大夫”还是“护士”,都称其为“大夫”;不管是“教师”还是“教工”,不管是在职的、还是退休的,我们都称其为“老师”;“陈副局长”的“副”字我们一般会略去称其为“陈局长”。这体现了中国人抑己扬人的民俗心理,同时考虑到对方的面子问题,以抬高对方的身份来表示尊敬之情。

(二)和谐类言语行为突出热情友善的礼貌文化

和谐类言语行为其言外行为本质上是礼貌的,言外之意和礼貌一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依据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类型的言语行为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就可直接实现其交际意图,但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要遵守会话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以最直接、最高的效率进行交际;二是要考虑特定的社交语境,体现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礼貌文化。这方面尤以邀请言语行为最为典型。

1.热情似火的汉语邀请言语行为

“邀请”是一种对交际双方都有利的言语行为,这一言语行为是各社会、各群体所共同享有的普遍性 语言行为,邀请者发出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好客和礼貌。若要成功地实施邀请言语行为,邀请者就必须遵守社会能够接受的邀请规范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同的文化约定俗成了不同的邀请规范,人际交往中如果不遵守邀请规范,邀请不仅不能wWw.LWlm.com起到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作用,反会产生误解,伤害感情[12]。

首先,中国人好客的特性使得他们在邀请别人的时候,会非常的热情,甚至让人感到盛情难却。中国人的邀请行为是高度公式化或程式化的。中国人在面对邀请时总是推辞一番,然后给出答复。邀请策略是反复式、递进式的。一个邀请通常都会经过这样一个会话协商模式:邀请——推辞——再邀请——再推辞——坚持邀请——接受[13]。而不会简单的应答“行”或“不行”。下面这个例子就体现了这一点。

甲:时间不早了,我该走了。

乙:怎么说走就走啊?吃了饭再走。

(第一轮)甲:不了,太麻烦了。下次再来吃吧。

乙:有什么麻烦的。下次是下次。今天一定得吃了饭再走。

(第二轮)甲:我看还是算了吧。我回去随便吃点就行了。

乙:就是多双筷子而已。你回去还要做,岂不是更麻烦。

(第三轮)甲:你们早点吃完可以早点做其他的事情。这次真的别麻烦了。

乙:都这么熟了,还客气什么。

(最后接受)好吧。真是给你们添麻烦了。

乙:客气什么。

礼貌概念制约着邀请行为。对英语文化的人而言,汉语邀请的言语行为带有强求于人的特征,是不礼貌的。而中国文化将礼貌不单纯视为一种交际策略,而是上升到了道德品质问题,因此,邀请别人如果仅仅邀请一次,对方往往会认为不够友好;同样,对方在接到一次邀请后就欣然同意也被认为是不恰当的行为。同理,中国人在接受别人邀请时要先再三谢绝,这恰恰是不想给对方添麻烦的关切之情的流露。正是这种邀请话语的强求性,才越能体现邀请人的真诚和热情,也就越显得礼貌,这是中外礼貌内涵的本质区别。

其次,如何理解邀请时的面子问题。在中国文化里,邀请别人是给受邀者面子,被邀请者把邀请看作一种荣誉,因而时间主要由主人来决定,在实施邀请的过程中,中国人一般不太会考虑受邀者的消极面子和对时间自由支配的权利。在邀请别人做某事时,中国人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面子,如果对方不同意,就是丢了面子。

最后谈谈邀请的目的。邀请者发出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好客和礼貌。中国人际间的邀请一般在相对小的圈子里进行,多在亲朋好友之间,而且多数场合采取聚餐形式,以情感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相互间邀请是为了达到叙旧或重温友谊的目的,因此,在交往过程中,双方会尽量说一些程式化的客套话,协同作用相对较低。

另外,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一旦受邀请,一般要回请,以表示“感激之情”。

2.汉语称赞言语行为的特点

(1)实现方式倾向于间接称赞。

①借助修辞手段。如“这里真是世外桃源啊!”(夸张)“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啊!”(暗喻)以上修辞手段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了汉语语言的丰富多彩,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简单的八个字就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典故。

②习惯以“你真是……”而不是“我喜欢/爱”的表达方式恭维别人。如“你真是个好孩子!”反映出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具有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的社会,中国人非常注重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和谐、融洽,考虑问题往往从对方立场出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特性。

③常常使用隐性称赞语。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一般不会那么直白、坦率地称赞对方,而是喜欢采用“含蓄委婉”或“借他人之口”间接地表达赞誉之意,并且这些称赞语很多都没有使用肯定意义较明确的词语,必须依赖语境才能基本确定说者的赞誉之意。例如,“我能请您跳支舞吗?”这句话的语境是某位同学在班级舞会上发现自己的老师其实很会跳舞,因此以邀请的行动来表达赞美之意。再如,“你跟上大学时一样!”这句话显然是用来称赞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仍像以前一样年轻漂亮。 (2)在话题的分布上,汉语称赞语的话题主要分布在性格、成就能力、外貌、所有物四个方面,而汉语中有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话题比如仁爱、忠孝、尊老念旧思想等,尤其值得注意。例如:“你可真是乐于助人啊!”“不愧是老朋友啊!”“姜还是老的辣!”等[14]。

(三)竞争类言语行为运用委婉含蓄的礼貌语言

竞争类这类言语行为本质上是“缺礼貌的”或“失礼的”。很显然,说话人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都是想让听话人按照他的意志去做一件事,说话wWw.LWlm.com人想要达到的目的和礼貌的要求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矛盾的。也正因为如此,说话人要特别注意礼貌地使用语言,以减少他的言外行为所带来的非礼性[15]。而巧妙地运用间接言语行为,以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礼貌之意,不失为一种礼貌的合适的言语表达方式。

1.礼貌地请求

向别人发出请求会对他人的面子构成威胁,请求有可能会被拒绝或是令对方为难。因此,我们在发出请求时要善于使用间接言语行为,以免对方尴尬,同时也保全了交际双方的颜面。比如,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听到敲门声,就对儿子说:“有人在敲门。”这个陈述句的言外之意有可能是妈妈腾不出手,所以想请求儿子帮助解决问题,但没有直说。这样即使儿子拒绝了请求或是装作不明白妈妈的意思,没有理会,妈妈也不会感到尴尬或没面子。

2.含蓄地说服

所谓说服,是指好好地向对方说理并使之接受,试图使对方的态度、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言语行为方式。说服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干涉他人、让他人没面子的不礼貌行为。礼貌的表达方式就是学会运用间接言语行为,尽量减少他人的面子损失,委婉或策略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尊重。例如,你若想对方在家多陪陪你和带你去旅游,策略的说法可以是:“你已经工作很长时间了,但我们还从没去过你答应我要去的英国呢”。意味深长的话语,实际上是在告诉对方需要花些时间陪陪自己,并暗示对方你允诺我的旅行愿望至今还没有兑现。对方听到这些含蓄委婉的劝说,一定会觉得你很给他面子,感受到你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从而心生内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劝说并答应你的要求。

3.得体地拒绝

当别人满怀希望地向我们提出请求或发出邀请时,如果直接拒绝会伤害别人的面子。为了使自己的拒绝显得不那么唐突,尽量维护他人的面子,通常会选择间接言语行为来完成这个目的。比如:

甲:今晚一起看电影好吗?

乙:真抱歉,今晚我要加班。

乙虽然没有直接回绝,却间接拒绝了甲的邀请。因为乙还有工作要处理,晚上没有时间和甲去看电影。

4.婉转地批评

批评他人尤其是当众批评时,会使他人很没面子。因此当我们发出批评时要慎言,这种情况下一般也要采取间接言语行为。例如:

甲:你觉得我画得怎么样?

乙:对不起,我不太了解绘画艺术。

不难看出,乙对甲的画并没有兴趣。但若直接说就显得很没礼貌,所以他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关联性原则,答非所问,间接地表达出自己不喜欢对方的画,也顺理成章地终止了这个话题[16]。

综上所述,言语行为是交际过程中最小的单位,也是更大单位交际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研究怎样使 用语言的语用学理论,它告诉人们以言语能做什么事,如何去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对于指导运用言语进行交际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作为语用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追求得体、适当、礼貌的语言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方面殊途wWw.LWlm.com同归。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 [2] 贺大文.浅析日常交际中的礼貌原则[J].长安学刊,2010,

(2):153-154.

[3] 张乐慧.商务英语谈判中言语行为受文化影响的探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44.

[4] 王钢.普通语言学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149. 34.

[6] 梁文青.社交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解释功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48.

[7] 卢敏.汉语礼貌原则再析[J].学术界,2007,(3):230.

[8] 王云萍.论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79.

[9] 李丹.“邀请”言语行为分析的语用对比[J].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刊,2010,(3):60. [11] 胡兴莉.英汉恭维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特性[J].红河学院学报,2010,(5):69-70.

[12] 赵晨辉.礼貌的语用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05,(4):41.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