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及物性系统与语篇深层意义

及物性系统与语篇深层意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0 00:05:27
及物性系统与语篇深层意义
时间:2023-03-20 00:05:27     小编:

摘 要:本文以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为指导,从及物性系统这一角度切入,对教学语篇《母女网络情》进行文体分析,以帮助揭示以往被忽略的相关文体特征的深层意义。文章指出,以语言特征为依据的文体分析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语篇的文体特征,解读作者在语篇中的深层意义,并学习语篇中的语言。

关键词:文体分析 情景语境 及物性系统 语篇深层意义

一、引言

张德禄教授在《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书评》一文中指出:语言学家和文学研究者研究文体学都有其不足之处,语言学家研究文体学通常只注重描写语言现象,而不能把这些语言现象与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语篇的功能联系起来;文学研究者则通常注重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等环境因素和语篇的意义,却忽视对语言形式作细致的分析。结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见树不见林;一是见林不见树。张教授认为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弥补了两者在研究文体学方面的不足。功能文体学派的开创人韩礼德视文体为一种功能关系,他用语言功能的理论分析文体。功能文体学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功能文体学也在发展,扩大了其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文学和非文学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

本文一个特别关注文体学特征的敏感读者的角度,采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分析模式,整体细读,挖掘语篇《母女网络情》中语言的深层意义。在细读过程中,对照局部之间的语言特征、局部在整体语篇中的作用,解读语篇中具有文体价值或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和语言中的深层意义,这在语篇分析中常常被人们忽略。

二、语篇Cyber-stepmother的语境

在分析语篇Cyber-stepmother的及物性结构并判断其选择的文体价值之前,我们不妨先从语篇的语境分析开始。Turner(1973)曾说过:“不描述语言使用的情景和上下文的文体理论是不完整的。”那么,何为语境?

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也叫情景语境。在语篇生成的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生成的话语限定在一定的范围或框架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特殊语境,语篇的独特性是由情景语境的独特性决定的。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呢?

韩礼德认为,情景语境决定对意义系统的选择,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形式在语境中的功能,语言形式的功能取决于它在情景语境中的作用。文体分析就是要看语言形式是否在情景语境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张德禄对韩礼德的诠释是:语言形式与情景语境之间的关联是由语言功能作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文体就是一种功能关系。突出的语言形式特征只有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才能被激活,才能产生文体效应。因此,语篇的文体突出形式必须到情景语境中去寻找动因。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突出呢?申丹(1997)指出,功能文体学在判断什么是真正的突出时,也就是语言形式是否具有文体特征时,依据的并不是语言的基本功能,而是具体文本的主题意义。突出可以通过“量”或“质”来表现。情景语境的复杂性体现在其意义的多层性上。

情景语境由三部分组成:语场、语旨和语式,它们被称为语域的变体,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语场指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所谈及或叙述过的是什么,包括参与者从事的活动和题材;语旨指的是谁是交际者,或谁参与了交际事件,以及交际者之间的各种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以及语篇符号组织方式等。

语篇Cyber-stepmother展现给读者的语场是一个真实、生动的立体画面:讲述的是一位继母如何与一个特殊家庭儿女相处,并通过网聊增进彼此之间感情的故事。本篇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来叙述,然而,“I”并不是作者本人,作者隐藏在叙述者身后用笔下的人物“继母”来讲述她人生的一段特殊感情的艰难历程。通过语篇的阅读,读者便感受到当事人的心理变化,了解到本人的所思、所想和心理感触。此故事也反映出离异家庭的一些现实问题。语旨是叙述者与继女两人在网上聊天,虽然在本篇中提到了丈夫和4个孩子,但故事中出场的主要人物只有母女两人,这便令故事更加集中,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变化更加突出。从文中我们也了解到,孩子们与亲生母亲生活,但有时也到父亲这里聚一聚。这种特殊家庭给叙述者与孩子们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虽说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但心理距离比较大,要接受对方,需要一段时间。本篇语式特点是既有叙述者的叙述与心理描述部分,也有叙述者与继女网聊的会话部分,语篇叙述和心理描述部分中的句子比较长,复合句、一些并列句和祈使句在语篇的组织中起着作用。下面将从及物性系统角度对语篇Cyber-stepmother一文中相关文体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其深层意义。

三、内部对照与双重解码

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种纯理功能:第一种为表达说话者经验的“概念功能”;第二种为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评价以及交际角色之间的关系等因素的“人际功能”;第三种为组织语篇的“语篇功能”。这三种功能形成了一个大的系统网络,它们之间相互关联,每一个功能下包含着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及物性系统就属于概念功能的一个子系统,它涉及到动词词组表达出来的过程,名词词组表达出来的过程的参加者以及副词、介词词组表达出来的过程所涉及的环境成分。就过程来说,可分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在一个小句中出现的具体过程可视为是对这个子系统进行选择的结果。一般来说,表示描述意义的过程多数是关系过程、存在过程和心理过程,而表示叙述过程意义的则多数是物质过程。如果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参加者、或环境成分的选择有了变化,句子中的经验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并直接影响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表达出来的深层意义。研究语篇中的及物性系统,并使其对文学作品或教学语篇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我们就要从言语表达层面或不考虑语篇主题意义的字面意义分析开始,然后看言语表达的象征性,确定其突出的特征,判断其突出是否有价值。通过与语篇的主题意义相联系,进而解读语言中的深层意义,这是一个双重解码的过程。

故事是从介绍“继父母”这个主题词开始的。语篇开始的一段是:

①“Stepparent”is a term we attach to men and women who marry into families where children already exist.②It is most certainly a giant“step”, but one does often doubt whether the term “parent” truly applies——at least that's how I used to feel about bEing a stepmother to my husband’s four children.

①“继父母”这个词指的是与有子女的人结婚的人。②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但是人们常怀疑“父母”这个叫法是否真的是名正言顺——至少在我成为我丈夫4个子女的继母后,就曾经有过这样的顾虑。

我们从这一段介绍不难看出,一个特殊组合家庭的画面:家庭成员共有6人——女主人公与丈夫加上丈夫的4个孩子。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常人家庭要复杂,这将带来日后之间相处的难度。这一点我们可从第②句关系过程动词“is”后所涉及到的环境成分“most certainly”和属性“a giant step”看出: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中国wwW.LWlm.com

在仅有的两句中,有关家庭成员的名词和人称代词就占据了整段文字的四分之一,突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网,使女主人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母亲”这一角色。语篇把主人公“I”推到前台,作者本人则隐藏了起来,让主人公自己来叙述作为4个孩子的继母的感触。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主人公通过回忆,讲述了她结婚六年来在这个家庭中作为一个继母的心理感触。在此段作者选用了“enjoyed holidays together、ate family meals、worked on homework、played baseball and rented videos这五个并列相同的及物动词+名词的结构,生动形象地叙述了女主人公与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点点滴滴:我们一起去度假,搞家庭聚餐,做家庭作业,打棒球,租录像带。

但是在这个家庭生活了六年,女主人公却仍然感到自己是一个不被容纳的外人。我们来看下面一句心理描述:

However, I continued to feel like I was 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 coming uninvited to a forEign kingdom.

“continue”一词虽是动词,但读者在解读此句中的深层寓意时,需要对该词进行表层和深层双重解码:它一方面是动词,但同时又兼有副词的功能意义“仍然”“还是”,起着强调的作用,突出了主人公心理的感触,拉开了主人公心理感觉这条主线:“但我仍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置身于外的旁观者,一个陌生之地的不速之客。”

在接下来三至四段所聚焦的是:叙述者如何通过网聊与孩子沟通感情,并细细地讲述了自己内心的感触。

作者开始采用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模式:

When the children moved to a town five hours away, my husband was understandably upset.In order to continue regula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kids, we set up an e-mail and chat-line service right away.

问题提出:孩子们搬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与孩子们交流成了问题。

解决方法:我们马上申请了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服务。

通过网上交流,更加凸现了叙述者一种强烈的心理感觉——一个不被容纳的局外人。我们来考察一下语篇是如何描述女主人公的这种感觉的:

One sad thing, though, was that these modern tools of communication could still make me feel out of touch.If a computer message came addressed to “Dad”, for example, I’d feel forgotten and neglected.If my name appeared along with this, it would brighten my day and make me feel like I was part of thEIr core family unit.Yet, there was always a gap——some distance to be crossed——not just over the telephone wires.

心理过程表示的是“情感”“认知”和“感觉”这类非动词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可能发生心理变化的人(或物),称为“感觉者”,另一个是通常能引起感觉者发生心理变化的人、物或事件,称为“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网聊,使叙述者仍然感到她是一个局外人。她细致地描述到:如果收到一条电脑信息,开头是“爸爸”,我就会觉得自己被遗忘和忽略了。如果我的名字和他的一起出现,就觉得自己是他们核心家庭的一员,而且高兴一天。

这三个“feel”心理过程动词后的“现象”——out of touch,forgotten and neglected,like I was part of their core family unit和brighten my day带给女主人公好心情这句使读者了解到女主人公在这个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感受到她想成为这个家庭一员的强烈愿望。本段的最后一句中的存在过程动词“there was”和环境成分副词“always”进一步强调了一开始作者所写(a giant “step”)一个很大的跨越的感情距离,否定词和环境成分副词(not just) 突出了一段需要跨越的、不仅仅是电话间的距离。

至此,读者得知:现代化的网络交流手段——网聊并没有改变叙述者当初“一个局外人”的心理感觉,但当故事接近尾声时,读者看到女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感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女主人公的心理感觉发生变化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一天深夜母女在网上交流的情形(第五至七段),来寻求其中的答案:

Late one evening, as my husband was sitting in front of the television and I was catching up on my e-mail, an “instant message” appeared on the screen.It was Margo, my oldest stepdaughter, also up late and sitting in front of her computer five hours away.As we had done in the past, we sent several messages back and forth, exchanging any current news.When we would “chat” like that, she wouldn't necessarily know if it was her dad or I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keyboard unless she asked.

That night, she didn't ask and I didn't identify myself either.After hearing about the latest fashions at the mall, details about a dance at her school, and a history project that was in the works, I commented that it was late and I should get to sleep.Her return message read, “Okay, talk to you later! Love you!”

As I read this message, a wave of sadness ran through me as I realized that she must have thought she was writing to her father the whole time.She and I would never have openly exchanged such words of affection.Feeling guilty for not identifying myself, yet not wanting to embarrass her, I simply responded, “Love you too! Have a good sleep!” I thought again of their family circle and felt the sharp ache of emptiness I thought I had grown accustomed to.Then, just as my fingers reached for the keys to return the screen to black, Margo's final message appeared.It read, “Tell Dad good night for me too.” With tear-filled eyes, I turned the machine off.

首先,我们从这一部分了解到,出场的人物是叙述者(stepmother)和女儿(Margo, her oldest stepdaughter),网聊的时间是在深夜(Late one evening),而且在网聊之前彼此之间并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这在当今的网络世界中是常见的事。 人物Margo——叙述者的大女儿

在叙述者看来,是不知道对方聊天的人是爸爸,还是继母。叙述者是这样说的:

She wouldn’t necessarily know if it was her dad or I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keyboard unless she asked.

如果她不问,她就不一定知道坐在另一端键盘前的人到底是她爸爸还是我。

另外,我们还发现叙述者的几个对认知、愿望和物质动词的否定“didn't ask”“didn't identify myself”“not identifying myself, yet not wanting”强调了Margo不知道对方聊天的人是谁。

但是,事实却相反,Margo清楚对方是谁。

当然,对于叙述者说的这句话,读者需要从深层来解码。试想:如果“know”这个“认知”高层次的心理过程和否定词“not”搭配的话,则会有着不同的意义。其意义很明确地告诉读者Margo肯定不知道与自己网聊的对方是谁,而“wouldn't know”与表环境成分的副词“necessarily”搭配,微妙地从深层激活了“know”认知上的含义,程度上没有前者那么肯定。所以,在以后两者聊天过程中,Margo通过聊天的话题猜到对方是继母,并在结束网聊之前用“Tell Dad good night for me too.”这样一句直接的话语告诉了对方。通过与继母的聊天,Margo增进了对继母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可从下面Margo给继母的回信中看出:

“Okay, talk to you later! Love you!”

“好吧,下次再聊。我爱你!”

“Love”属较低的“情感”层次,她没有更加复杂的心理认识,而是真实的流露出自己的感情。

对话是人物语言最重要的部分,是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言为心声,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对话进行的。Margo这句充满爱意的话直接表达了她对继母发自内心的情感。那么,女主人公在聊天中的情感变化又如何呢?

人物女主人公——Margo的继母

在她们的聊天就要结束之时,女主人公就说:时间不早了,该睡觉了。当女主人公收到Margo的回信说:“好吧,下次再聊。我爱你!”时,女主人公这时的心理感情波动很大,请看下面的一段叙述:

As I read this message, a wave of sadness ran through me as I realized that she must have thought she was writing to her father the whole time.She and I would never have openly exchanged such words of affection.Feeling guilty for not identifying myself, yet not wanting to embarrass her, I simply responded, “Love you too! Have a good sleep!”

看到Margo的回信,女主人公心头涌起一阵悲哀。在阅读这部分时,读者需要对这一句进行表层和深层的双重解码。它表达了此时此刻本人为自己而感到悲哀的强烈的内心感觉,但更深层的含义却表达了她一直以来的感觉:一个不被接受的局外人,不过,这次的感觉比之前更加强烈。这一句发生心理变化的是“me”,而引起心理变化的现象是“a wave of sadness”。为什么女主人公有这么强烈的心理波动呢?

其原因是女主人公意识到Margo一定以为她一直是在与她爸爸通信。而且Margo和她从来没有公开说过这样充满爱意的话。

在上面引出的前两句中,虽然“must have thought”带有猜测性的情态成分,但有两个肯定认知过程的实现和对物质过程(have openly exchanged)以及随后的名词词组的断然否定(never),让读者感到主人公心里非常委屈,并对主人公充满了同情。至此,故事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接下来女主人公讲到:

I thought again of their family circle and felt the sharp ache of emptiness I thought I had grown accustomed to.

我又一次想到了他们的家庭圈子,我自以为已经习以为常的那种怅然若失的刺痛感又袭上心头。

“Think of”和“feel”两个心理过程让读者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主人公内心的苦痛,并与主人公产生了共鸣。

最后,故事的结局是这样写的:

Then, just as my fingers reached for the keys to return the screen to black, Margo’s final message appeared.It read, “Tell Dad good night for me too.” With tear-filled eyes, I turned the machine off.

然而,就在我的指尖落到键盘上准备关机的时候,马戈发来的最后一条信息出现了:“代向爸爸道晚安。”我热泪盈眶地关掉了电脑。

作者选用了一个言语过程动词“Tell”,这是一个关键的言语动词,它直接表达了“女儿”对“母亲”的感情,并使女主人公的心理感觉发生了质的变化——她热泪盈眶(with tear-filled eyes),读者也体会到:女主人公从“女儿”那儿等来的这份感情来之不易,在之前女儿从未对她公开地表达过充满爱意的只言片语。感人的故事结束了。

我们发现这些心理过程的选用紧紧地围绕着“网络母女情”这一主题,突出了女主人公通过与女儿网聊感情变化这条主线,体现了本篇的文体特征与价值,并使其前景化。

四、结语

本文运用及物性系统对教学语篇《母女网络情》中作者选用的不同及物过程进行了局部、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对比分析,尤其对心理过程中的内部细致选择展开了新的分析,比较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的不同流露和心理的变化,揭示这些文体选择所传递给读者的深层主题意义。说明若要更好地理解语篇并欣赏语篇,就要从深层而不是表面语言去理解和解读,了解语篇中作品本身(隐含作者)的寓意,了解作者的语言艺术,体会和感知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强调文体学分析在教学语篇研究中的重大意义,将有利于学习者深入了解语篇、欣赏所读的作品、学习语篇中的语言和作者的文体风格,正如美国作者斯坦利·费什在《读者中的文学:感受文体学》一文中所讲的:“这种方法具有教学法价值。在我看来,比其他的教学方法,它更能冲破学生和他们必须获取的知识之间的障碍。首先,要求学生把上述知识同他们自己已掌握的某些知识联系起来,然后,让他们自觉地了解所阅读的作品,以便能够学会更好地掌握这种技巧。”

参考文献:

[1]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书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2]Turner,C.W.Stylis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 1973.

[3]林文治,刘家荣.试论文体的本质[J].外语研究,2000,(2).

[4]申丹.有关功能文体学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1997,(5).

[5]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美]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郑树棠,周国强.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