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张东荪的文化观

浅析张东荪的文化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8 01:31:01
浅析张东荪的文化观
时间:2023-04-18 01:31:01     小编:

[摘 要]近年来学界对于张东荪有着丰富的成果,但大都是从政治、哲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很少涉及文化领域。张东荪是《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初期主编,他的文化思想影响了其后的走向。本文以《时事新报?学灯》为视角来管窥张东荪的文化观,以期对其可以有更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张东荪;时事新报;学灯;办报

《学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四大著名报纸副刊之一,它继承了《新青年》所开创的启蒙之旅。短短几年时间,无论是对现代思想、文化的传播,还是对社会各阶层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它最初由张东荪负责,其努力让思想、文化、言论进入副刊空间,故有必要对其文化观作一分析,以把握《学灯》办报的走向及全面了解张东荪。

一、发展教育和灌输文化,尤其注重职业教育,改变传统副刊的娱乐性质

副刊性文字就是适合报纸副刊登载的文字,专指散见在报纸上的文艺作品。辛亥革命之后,普通市民上升为报纸的主要受众群众,为了迎合他们的阅读口味和审美趣味,“五四”前夕的商业性报纸大部充满“趣味性”。而《学灯》则和副刊文化传统不同,走上了一条以“发展教育”为宗旨的道路。《时事新报》于1918年1月16日刊登发刊广告,开宗明义地提出“本报同人慨夫社会之销沉青年之堕落,以为根本之救治之策,唯教育事业是赖,爰将原有教育界为之扩张更名曰学灯。”从这则预告来看,《学灯》的前身是由《时事新报》的教育界一栏演变而来的。1918年9月30日,张东荪在《本栏之提倡》中,明确主张:“

一、于教育主义,提倡道德感化之人格主义,以为职业教育之实用主义为辅助。

二、于教育制度,反对抄袭的制度与反对固执不化的制度。

三、于教育事情,揭穿各种教育流弊。

四、于教育,主张改造以身作则之良教师,反对限制萎靡不振之学风。

六、于原有文化,主张尊重而以科学解剖之。”从这些主张中,发现有五个关于教育方面的。初创时期,开设的栏目除“讲栏”和“青年俱乐部”之外,其余的都是教育专栏,有“教育小言”、“学校指南”、“学校纪事”、“教育纪事”等十一个栏目。除此之外,张东荪还特别注重“职业教育”。他在《职业教育》和《教育与生计》中,提出“职业教育者,教人克尽其特适之职务,以有裨于其群者也,非为其人谋啖饭之所也”的观点,改变了人们看待职业教育的看法并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职业教育发展出现的偏颇。而对教育的重视,使它的受众群体变为一大批较为稳定的学生、老师和“学界”中的读者,改变了《学灯》的办刊思想和内容,摆脱了以往的陈词滥调,关注现实性的内容,为其日后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副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鼓吹新思潮,同时承认固有文化的价值,但极力反对新旧文化调和论,主张“深化新思想”

《学灯》创办于五四前期,当时西方先进民主思想和科学思想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以张东荪为首的《学灯》主编们也明确提出了《学灯》的文化主张,“……

六、于原有文化,主张尊重而以科学解剖之。

七、于西方文化,主张以科学与哲学调和而一并输入,排斥现在流行之浅薄科学论。”这说明当时张东荪是坚持宣扬科学思想的,并主张科学与哲学调和。面对“五四”时期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的观念,张东荪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在《答章行严君》中明确表示:“我以为凡是文明都有价值的,凡是价值都是时代性的。……中国的一切旧文明都是如此。所以对于旧文明不承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而一味乱骂,我是不赞成的。”同时,对于当时流行的“欲立先破”的理念,张东荪也作了相关的应对。他指出,“现在中国的情势,要求新道德、新道德、新文艺的输入,非常之殷。恐怕是没有人不晓得的。但是又一班人,他虽是做这输入的事业,然并不是将新道德、新思想、新文艺多多益善的输入进来,都是在那里专门想打破旧道德、旧思想、旧文艺。终日里做了许多驳难痛骂的文章。我以为这个样子与那新陈代谢的道理颇不相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东荪主张输入新文化,进行思想文化启蒙,而对于传统文化则反对一味的乱骂,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他并不赞成新旧文化调和,他认为“酝酿是不能调和的,现在是思想的潜变时代,所以不能调和。一经调和,那未成熟的新思想便消失了。也就是社会的潜变时代,在社会改造以后可以调和,在未改造以前,一讲调和,就把改造的动因消失了”。不仅如此,他主张“深化新思想”。“我们的责任不是和旧派打盲目的仗,却是对于新派加工,详言之,就是现在流行的新思想是单调的,我们应当将他化为复调的。现在流行的新思想是浅薄的,我们应当将他化为精深的,现在流行的新思想是偏激的,我们应当将他化为正中健强的。所以我辈对于新思想的态度是内在的不是外表的,不是以旧思想为的鹄,而去攻击破坏。”

可见,张东荪主张在大力输入新思想的同时要理性对待固有文化,在这场新旧文化思潮冲突中,保持了一份温和的、稳健的文化观。这不同于“五四”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字革命的激进分子所持的激烈的反传统的态度,也不同于“五四”时期守旧、复古的文化态度,始终在激进在保守之间走中间路线。正如他在《第三派》一文中所阐述的,“第三派就是既绝对不想利用旧势力,不想纳旧势力于正规;又不想立刻打倒旧势力,不去勾引任何部分的旧势力。因为晓得旧势力不是急切所能打破的。若没有代替即攻打也是徒然,这是消极方面。至于积极方面,便是专做培养功夫。培养人民的知识能力,所做的事业只限于广义的教育之一点。”而这种稳健、中立的文化观一直贯彻于《学灯》的始终。这固然和研究系知识分子一贯温和的、渐进的政治改良态度有着紧密联系,但也有其一定自身的合理性,因为他是从新思想能否真正在中国思想界扎根发芽来思考的。

三、屏门户之见,积极接受新思想,重视现实问题

《时事新报・学灯》成为“五四”时期不可忽视的一份报纸,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化传播领地。而其也成为张东荪贯彻其文化观的一个平台,间接影响了其后《学灯》主编的编辑理念,也从侧面反映了研究系知识分子在退出政治舞台投身到文化运动时心态和关注视野的变化。它也曾代表了那个年代的人们追求文化出路的热切心情,充满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因而是积极的。它曾为推动文化发展有所贡献,所以是值得后人深入研究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