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话说集贤(下)

话说集贤(下)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4 16:30:38
话说集贤(下)
时间:2023-08-04 16:30:38     小编:

异军突起的集贤县大豆加工企业,终在2000年4月5日,被国家授予“中国大豆浸油之乡”称号,集贤大豆荣膺中国“第一豆”桂冠。

走上国家优质名牌之路的集贤大豆及其系列产品,以其天生的丽质,占据“皇帝女儿”的市场地位,带着美丽的光环,登上全国峰巅的辉煌,更以“宫廷珍珠”的身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人们能以吃上来自“中国大豆浸油之乡”集贤大豆及其系列产品而感到自豪。

“中国大豆浸油之乡”的命名,确立了集贤县在国内外的特殊地位,它不但为集贤大豆产业的提升层次和外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也为集贤经济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县域经济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集贤县借助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开发名牌大豆并实施产业化战略的结果,集贤大豆正大踏步地走向市场。

“中国大豆浸油之乡”称号背后,是集贤县力促大发展的坚实足迹,是历尽艰难坎坷创出来的品牌,是长时间苦心经营的结晶。它将永植于市场,永植于消费者心中。它象征着财富,标志着身份,代表着品质,积淀着文化。

“中国大豆浸油之乡”的命名,为集贤县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局,集贤县迎来了以大豆种植和精深加工为主的“豆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好春天。

县委、县政府面对全县大豆产、加、销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面对大豆精深加工企业的大发展势头,把目光放得更高更远。围绕“豆经济”开展招商引资,在发展壮大大豆加工企业产业群上,制定“新”、“奇”、“特”的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如今大豆加工已步入精深领域,一些拳头产品已占领市场。大豆加工商家普遍把搞好优质大豆系列产品宣传,创品牌,上品质,改善新包装等,作为重要的营销策略。

县委、县政府把“大豆振兴工程”作为构筑经济优势,实现富民强县的战略重点强力推进。充分利用周边市、县、农场大豆资源富集的优势,大上大豆加工企业,形成规模效益,企业发展后劲强大,并拉动了县内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集贤县举足轻重的经济增长点。

集贤县以大豆浸油群体为龙头的“市场群”,在国内很多省、直辖市、自治区享有较高声誉。这些一度曾是“作坊式经济”的衍生地,被大豆精深加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所替代,大豆系列产品已从低档转向中高档,色拉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等大豆精深加工产品的迅速崛起,伴随着“中国大豆浸油之乡”名牌的创立,集贤大豆及其系列产品供求大幅度激增,大豆精深加工企业走向规模化、集团化已成必然。

立足财源抓经济,咬定大豆唱大戏,围绕效益做文章。从此,集贤县闯出一条“因豆而兴,因豆而富”的新路子。

集贤县把发展大豆产业化摆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的战略位置,选择市场与资源配置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大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的发展格局。加大“绿色”大豆基地建设,在大豆精深加工上搞突破。按着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一切围绕市场转。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走上名牌之路的集贤大豆及其系列产品,给集贤县带来了不尽财源。

“一枝何足贵,恰似故园春”。借财生财,借梯上楼,集贤县走招商强县之路。

为了招大商、多招商,集贤县创造优越生产条件,宽松政策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打造出适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经贸物流和矿产资源深度开发的招商环境。进入21世纪,立足发展所需,修订出台了《集贤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集贤县对外来投资者特殊礼遇的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打造政策的“洼地”效应,努力“安商、亲商、护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你投资、我创业,你发财、我发展”,集贤人正以宽广的胸怀、周到的服务、贵宾的礼遇、满腔的热忱,竭诚期待国内外广大客商来集贤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大计。

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集贤县做好“三农”文章。集贤是农业县份,改革开放关键在农村,改革开放的成败在农村。

1983年,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进行农村经济改革,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见》。全县684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全县贯彻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精神,统一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土地一律承包到户,一定15年不变。

1997年,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县委决定耕地承包期已满,干部群众对耕地承包办法比较满意,而且耕地分配比较合理,将耕地承包期限延长15年以上。对耕地承包期已满,干部群众对耕地承包意见大,耕地分配不尽合理,因地制宜地进行耕地承包制的完善和调整。对土地承包期未满,干部群众对现有耕地承包有意见的,进行一次普查清退。

1998年,按照中央“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到30年不变”的规定,开展了第二轮土地承包,普遍将土地承包权经营证书和承包合同签发到户。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到了20世纪末,从耕种到收获,农民越来越少“面朝黑土背朝天”。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大力推广,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使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普遍提升。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拓宽了农机化发展领域和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好处是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机作业成本低于人工成本,促进了农业素质和竞争力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把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纷纷走进城市成为农民工,老、弱、幼留守农村。

1993年,国营工业企业面临的境况更加严峻,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体私营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国营工业企业的冲击和挑战日益加大,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国营企业终于败下阵来,生产日渐萧条,经营逐步衰落,所处形势进一步恶化。本年,县工业局资金缺口1000万元,同时背负4000万元的历史债务。

1995年,县属国营工业企业逐年实施破产或出售,实现国营工业企业化零退出,并全部转制为民有民营企业。

关注民生,体恤民情,这是历届县委、县政府的为政之要。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执政为民,执政党要为人民谋福祉,改革开放的成果要国家与人民共享。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十六大”报告,把执政能力的提高放在以人为本、为人民谋福祉上。启动了民生工程,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质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男人多穿青白花旗布、蓝斜纹,过年过节给孩子买套花达尼衣服,还得是不错的人家。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集贤时兴穿的确凉、涤卡,夏季城乡居民多穿白色半袖衫,春秋男着中山装,女穿翻领服,颜色以灰、兰、黄为主,农村上年纪的老年人仍有穿青布衣裤、缠腰扎腿的习惯。当时流行一句话“的确凉裤子,包米面肚子”。

20世纪90年代初,着西服成为时尚,衣料多为涤纶,生活条件好的可以穿半毛料,着一套毛料西服不是高干也是大款。20世纪90年代中期,夏季南韩衫流行,冬季穿皮夹克、羽绒服、裘皮大衣。

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开始种啥吃啥,大多吃玉米面、小米,逢年过节用粗粮换点大米、白面,家家户户淘黄米蒸豆包。

1993年,粮食市场放开,城镇取消粮食供应,居民以大米、白面为主食。蔬菜夏吃黄瓜、豆角、茄子、西红柿,冬吃土豆、白菜、酸菜、萝卜,改善生活吃一些鸡、鱼、肉、蛋,春节多数人家杀年猪。

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食物结构逐步由口感型转向营养型,玉米面、小米等粗粮被视为细粮补品,副食不再是大鱼大肉,多吃蘑菇、木耳、苦瓜、海鲜等。不少人家到高级酒店吃团圆饭。过去是天天盼年,现在是天天过年。

通信工具由“摇把子”交换台到半自动拿起来讲,全程控、数码化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移动电话由传呼机到大哥大,由砖头子到袖珍、小型、数码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过去遇到突发性事件发个电报要跑出几里、几十里、几百里去找邮局,现宽带联网,坐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玩游戏、下象棋、打麻将、斗地主、聊天、视频、购物、看影视,已经不是孩子们特权了,男女老少皆宜。

从2004年起,按照国家规定免除农业税,农民种地不再纳税。村干部工资、五保户供养、办公经费三项费用全部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出,农民种地实行“两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粮食直补(按计税面积)每亩补13.95元,良种补贴(按实播面积)水稻每亩补15元、玉米每亩补10元。

当代农民成了轻闲一族。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栽培过程,如整地、中耕除草、培土、追肥、灌溉排水、防霜防冻、防治病虫等,全部一条龙机械作业,农民每年实际田间管理时间不到两个月。

关注民生发展,建设经济强县,是历届集贤县委、县政府的既定目标。全省县域社会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力争挤身黑龙江省10强县,这个宏伟奋斗目标,在强有力的集贤县领导一班人带领下,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现实。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