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建设美丽中国与移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建设美丽中国与移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7-13 00:19:49
建设美丽中国与移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时间:2023-07-13 00:19:49     小编:

[摘 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需要我们努力营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而移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于我们保护者来说是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或模式。需要保护者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移民地区;传承;保护者

一、移民地区是否遗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在具有移民特质的地区是否遗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参与保护的工作人员还持有疑惑、判断不经意和无从下手的问题。未能尽快挖掘、整理或普查本地区的全部项目,尚不能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当地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未引起高度重视或资金投入较少,从而使当地的保护工作面临艰难开展的局面。

包头市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地区,历经了三次移民大潮逐渐建成为我国西部一个较大的城市。移民最早且形成规模,奠定基础的是明末清初的晋陕移民“走西口”。中原汉民族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经商理念,草原游牧民族以博大的胸怀包容接纳了他们,蒙汉两族人民长期友好共处,两族的文化也长期相互交流、渗透与融会。形成了全新的、典型的民族和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崭新的文化形态“西口文化”。第一次移民距今已有二、三百年,晋陕移民在这里生长繁衍已是第三、四代。移来的是农耕民族,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理念。三次移民潮为包头从全国各地带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多元的移民文化――西口文化。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包头所蕴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是相当丰厚。

不可否认,移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边缘化、外来化、多元化和保留不完整等等客观因素,在保护工作的实际操作中确实产生了一定的难点。但我们不该从这些表面现象,就可以否定或忽视移民地区所蕴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在不经过科学的判断和理论学习,会将我们祖先创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遗失。伴随着移民地区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将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必将严重,一些传统技艺将会面临灭绝。再者移民后代由于缺少浓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活根基以及国外文化的渗透,很容易对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淡忘和产生不屑。这也是移民地区理应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的一点。

二、移民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经过对保护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工作中的感悟,笔者认为移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认真做好以田野调查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

对于保护者来说,认真做好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由于移民地区具有其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还要经过科学的甄别,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逐项的采集,然后进行细致研究。如果没有经过认真的以田野调查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一些具有价值的项目就无法被获知。在移民地区的传承保护中我们不能做出“拾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憾事。

(二)着力挖掘少数民族项目

包头市除有大型工业化城市属性外,同时也有着广阔的农村牧区,这些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包头市申报的梅日更召信俗和哈布图・哈撒儿祭祀,就具有很高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价值。工作中有的同志认为其他内蒙地区的项目比我们丰厚或有着重复,没有必要在去收集。我认为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人文环境,他们所产生的文化内涵也会不尽相同。如果不去收集就有可能把当地独具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遗失。

(三)细致梳理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

移民地区大都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各种原因,从全国各地迁来的居民,他们带来了各地种类繁多地艺术门类和风俗习惯,然后在当地生根发芽。包头地区由移民文化衍生出的“西口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例如“二人台”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滋生成长,形成了它浓郁的艺术风格。所以,我们要对这部分文化形态进行细致的梳理,找到其在当地演变的脉络,经过对比从中提炼出细微之处,采用现代手段将它们保存供后人研究和继承。

(四)做好传承人的保护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是全民族的大事,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应当自觉的责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移民地区在这点上更应该引起重视。工作中我发现一部分传承人还面临经济来源不稳定及社会地位较低,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去进行再传承的热情。如果对他们的关怀不够,保护工作就成了一句空话。尽快地抢救和记录、整理那些精湛的技艺、展示他们的艺术创作,通过资助资金和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政策方面出台办法,让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真实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保护工作迫切的任务。

(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各行业专家学者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吸收他们参与到工作中来。利用他们收集或采写到的文献资料,为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性的理论依据,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另一方面,培养和鼓励有志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社会人士,特别是大中院校学生。通过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成为保护的骨干力量。

(六)广泛宣传保护理念

新闻媒介和网络传播,是激发全社会广泛参与,培养全社会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组织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等方式宣传保护知识和项目展示,逐步加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理念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经过多年来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了传承保护工作中的难题就可以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处理不好就可能面临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的遗憾。特别是移民地区更是要面对着各种阻力,有来自配套资金不足、保护专业人员短缺和保护工作不被理解的被动局面。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营造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拓展更大的空间,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