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清代晚期东北西丹兵问题简析

清代晚期东北西丹兵问题简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5 01:07:54
清代晚期东北西丹兵问题简析
时间:2023-03-15 01:07:54     小编:

[摘 要]清中晚期,战事频发,东北作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征调不断,兵员不足,为了补充兵丁,西丹兵得到重用,本文从西丹兵的数量、训练、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对于西丹兵对清末战事的影响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叙述。

[关键词]西丹兵;训练;征调

清中晚期,内忧外患严重战事迭起。东北驻军作为清代最早的军事要地,在这一时期重新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连年战事,征调不断,以至成年兵丁严重不足,为了有效补充兵丁,西丹兵便作为一直特殊队伍得以被重用。本文就是在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对这支未成年兵丁的各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西清《黑龙江外纪》解释为“旗下未入伍者号西丹”

(1)。西丹,满语,意为幼丁。清代东北地区八旗挑甲前,以幼丁为预备兵,令习武艺,其作战有功者得正式改为披甲。清后期频繁从东北调西丹出征,于是俗称“西丹兵”。

为了救济贫苦的旗人,清代设立养育兵制度。西丹兵与其不同他们是因为人数众多而八旗兵额有限,年复一年直到没有机缘参与考试才形成了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平日里被组织起来,以习武艺,实即预备兵。《吉林通志》中记载“西丹演练枪箭”

(2),可见,他们虽未正式入伍但并不是农民,而是另行演练,成为储备军。

一、西丹兵的数量

清晚期西丹兵的数量并不小,光绪年间吉林左翼练军营马队有“西丹二百二十五名”

(3),步队 “西丹四百五十名”

(4);右翼练军营马队有“西丹二百二十五名”

(5),步队“西丹四百五十名”

(6),经计算,西丹兵的数量占两翼总人数的37.5%,即超过三分之一的数量。

二、西丹兵的训练和作用

(一)西丹兵的训练

为数不小的西丹兵,“营制饷章,视内省勇营,大致相似”

(7)。西丹兵的训练与正规八旗军一样,每三年“查看情形,撤练归旗,再调一班接练”

(8)如果三年之后可以出营,西丹兵就可以归农,从此不再领津贴而各谋生计。上面已经提到,平日里,这些未成年兵丁要演习枪箭,甚至调入洋枪洋炮教习;据《清实录》记载,同治年间曾多次调遣西丹兵来京训练。可见,清政府对于这样一支部队仍然随时准备委以重任,并没有减少对他们的训练。

(二)西丹兵的作用

1.西丹兵领俸练习,随时准备接受统治者的调遣。

在国破家亡的重要关头西丹兵一样为清政府统治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作出贡献。

首先,西丹兵是清后期东北靖边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绪十年(1884)“挑选西丹步队一营,定为靖边中路”,“又挑选西丹四哨,定为靖边左路”

(9)……此时,珲春、宁古塔这样的边防要地均需西丹兵驻守。十月,由旗营内挑选精壮西丹三千人,补足之前吉林防军的数额,由此统称为靖边营。可见,此时,西丹兵已经与八旗兵丁一样作为军队一员戍守边疆。

其次,西丹兵作为东北驻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各地战争不断的情况下,便经常被调遣进关助剿,成为了清朝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国家机器组成部分。

太平天国运动中,咸丰十年(1860),“著景淳、奕山於该省西丹各挑二三百名派往湖北军营”“俾资助剿”

(10);镇压捻军期间,分路扼剿。挑派吉林等西丹马队赴直。这些对清王朝产生重大影响的农民起义,西丹兵都有参与并且扮演了镇压的角色。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西丹兵的派遣有时候也是为了地方防卫以及正常的驻防轮换。例如挑选西丹兵“以足吴大徵带往天津之数”

(11);太平天国期间也会有正常的西丹兵的轮换。但是,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西丹兵作为国家机器构成的一部分这个事实。

最后,西丹兵在其驻防过程中,还负责养育马匹等事务。

2.西丹兵对当地的生产生活起到了保护和协助作用。

西丹兵除了军事作用之外,在驻守地方还起到了保护、协助地方事务的作用。这些兵丁除了侦察敌情、驻防巡边还负责缉捕盗贼、清理公署等事务。在魏影老师《清代京旗回屯问题研究》一书中,也曾提到为了保障京旗回屯这项政策的实施,统治者派遣西丹兵进行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可见,西丹兵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

三、西丹兵被重用的原因。

第一,前面已经说过西丹兵是预备兵,他们人数众多且可以随时招募,所以,有很强的机动性。例如吴大带兵去天津训练听命时,并不是从原有军队挑选,而是“始募本处西丹”

(12)。

第二,清中晚期,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中,频繁的用兵。东北八旗虽然驻防人数虽然较多,但是因为数次调遣且数量较大,造成了兵员不足,只能提前征用预备兵。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清政府拆东墙补西墙的军事调遣行为,已经造成了东北边境的空虚。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治朝实录中,皇帝曾明令禁止东北各将军以西丹兵充任调遣人数,但是,却也只能任其充任,因为在东北人口空虚的情况下,兵力已经严重不足。

四、西丹兵参战的结果

早在咸丰时期,统治者就发现,西丹兵病弱战斗力并不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黑龙江所派遣的西丹虽然技艺生疏,但是骑射还好,而吉林的西丹在本地本是务农,不善骑骤,虽然到河南支援但是未见得力甚至伤亡逾半。可见,这并不是一支战斗力强的军队,他们的参战不仅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甚至耽误了战机,应该说,他们的派遣也是清政府决策者的一个失误。

西丹军作为预备军,只有当正规八旗兵丁不能完成统治者要求的时候才会被调遣分派。清晚期西丹兵多次作为正规军的补充军额并被派入关,可见,此时东北的军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

《吉林通志》中记载光绪十年,吴大在带兵赴天津的时候,“其抽调各军,复皆其精壮,所剩十三英,利器亦所存无多,而且奇零凑杂,营制纷歧”

(13),东北驻军的窘迫状况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依然不放弃东北军入关征战的战略,甚至连并非正规军的西丹兵都要以正规军的名义出征,造成东北的边境空虚,沙俄趁虚而入抢夺我大片领土,造成至今仍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样的影响,虽然不仅仅是西丹兵征战所造成的,但是,也是这种结果造成的连锁反应中的一环,值得我们深思。

五、西丹兵征战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探讨历史的根本目的是对我们今天的一种审视,以史为鉴。

西丹兵,作为非正规的未成年军队,它的出现本身是为了保证兵员充足,以防战事吃紧无兵丁。但是,它毕竟不是正规的军队,它的整体素质不够强,这就告诉我们,在现如今的军事发展过程中,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军队才能保证在战争中保持优势。

二战后期日本也曾出现过未成年组成的敢死队,如冲绳的“铁血勤皇队”。未成年人士国家未来生息繁衍以及发展的保证,让未成年人过早的经历战争而不是提高文化水平,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无法保证出兵的有效利用又为斩断了接下来的人员流动。西丹兵与正规军的差距恰恰也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清晚期的军队已经大不如前,但是湘勇、淮军的相继崛起也得益于正规、科学的训练方法,可见,科学的训练方法,先进的军事武器是去的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但是,清政府却无法看到这一点,只是盲目的注重援军的数量,却忽略了援军的素质到底有多高。当然,也是因为清政府当时已经无兵可用。

总之,西丹兵作为清晚期东北驻军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当时清政府军事行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东北军事实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