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00:22:49
面孔识别异族效应中的内群偏向研究
时间:2022-12-25 00:22:49     小编:

【关键词】面孔识别;异族效应;内群/外群模型;内群偏向

日常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虽然我们能很好地分辨中国面孔,但是却难以分辨外国人,觉得他们长得都一样,这种对同种族面孔的识别优势被称为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大量研究发现,这一效应是稳定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种、年龄间的。研究发现,异族效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异族接触经验、面孔加工方式、面孔情绪等。目前,有学者根据社会分类研究提出内群/外群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会倾向于对与自己同群体的面孔进行较深层级的整体编码过程,而对与自己不同群体的面孔进行较浅的编码过程,这将造成在相同条件下人们更容易对同群体的面孔进行再认,而遗忘外群体的面孔,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你面孔的内群偏向。那么内群偏向对异族面孔识别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一问题,本研究拟采用“学习--再认”考察不同种族面孔条件下,群体分类对被试面孔识别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实验被试选择某高校大学本科生32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龄20.54±1.39岁,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无精神疾病史,无类似实验经历。异族接触频率在被试间平衡。实验后给予报酬。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程序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对同种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正确率,这说明被试产生了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以往研究发现,不论被试文化背景、种族、年龄,对异族面孔再认的成绩均显著低于本组面孔,这说明面孔识别中的异族效应是稳定存在的。对于异族效应的产生有很多解释:有研究从接触效应度出发,发现与异族的接触增加可以显著降低异族效应;也有研究从面孔加工方式出发,发现人们对异族面孔进行较多特征加工,而对本族面孔进行较多构型加工;还有研究认为,异族效应的产生源自人们的心理表征,本族面孔的表征更为集中,外族面孔表征较为松散,表征结构的疏密造成了异族效应。这些解释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异族效应产生的原因,但具体哪一种因素对异族效应的产生起到主导作用还有待考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被试对内群体面孔有更好的再认正确率,这说明被试产生面孔识别的内群偏向。内群/外群模型是Sporer整合了多种分类理论后提出的,该理论人为认知加工深度决定了面孔再认的成绩,越深加工程度将有越好的再认成绩,而加工深度又受到群体分类的影响,往往人们更容易忽略与自己相关较低的客体,而倾向于关注与自己相关较高的客体。说明被试对内群体更好的再认正确率是由更深的认知加工所造成的。

本研究发现面孔识别中群体因素与种族因素存在交互作用,被试对内群体的异族面孔识别不再产生异族效应,而对外群体的异族面孔依然存在异族效应,这说明内群偏向抵消了异族效应产生因素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内群/外群模型认为再认成绩的差异是由加工深度所造成,而本研究中也发现内群体面孔不存在异族效应,因此,有理由推断加工深度是影响异族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在本研究中,虽然相比同种族面孔,内群偏向对异种族面孔的影响更大,但是同种族面孔也受到内群偏向的影响,这很有很能说明,加工深度同时也是提高面孔识别能力的关键。至此,本研究认为,人们对面孔加工深度是影响面孔再认的关键,但加工深度具体是如何影响面孔识别能力,还有有待考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