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成都,诗圣的选择

成都,诗圣的选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1 00:45:42
成都,诗圣的选择
时间:2023-04-01 00:45:42     小编:

冯至在《杜甫传》中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不仅如此,在说到“自古诗人皆入蜀”的时候,一般人也会首先想起杜甫。这是因为杜甫之入蜀,对于他本人的诗歌伟业,对于巴蜀地区的文化和文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杜甫入蜀】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乱起,43岁的杜甫这时连八品小官也做不成了。他只身奔赴灵武行在,途中陷贼,第二年春潜逃至凤翔谒见肃宗,被命为左拾遗,后因营救房得罪了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他对仕途深感失望,于是在乾元二年(759)春弃官不做。此时故乡烽火连天,长安物价飞涨,杜甫被迫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他本打算在这里久居,但是“囊中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经济状况非常窘迫,无可奈何又前往同谷(今甘肃成县)觅食,岂知到了同谷以后境况愈下,身入绝境的杜甫,只剩下唯一的选择,那就是和当时许多北方士人一样,南下入蜀。

此时是乾元二年岁末。杜甫拖家带口,自同谷前往成都。沿途山重水复,栈阁险阻,经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岭、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关,历时一月到达成都。杜甫的心情并不好,一路入蜀,一路怀乡。行至五盘岭(今广元市朝天区棋盘关,为川陕边界)时,他感慨说:“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未进蜀门就心里盘算着要打道回府。到了成都以后,眼见喧然名都会,丝管日纷纷,锦江秀色,一城繁华,他仍是酸酸地说:“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但是冥冥之中由不得他,命中注定杜甫是要做个成都人了。

新年(760)伊始,杜甫以浣花溪清江一曲,林塘幽深,于是卜居此地,营建草堂。初来乍到,身无分文,两手空空,全赖友朋相助。高适时为彭州刺史,有诗致意,也有实质性的物质帮助;成都府司马王某是杜甫的表弟,至浣花溪相访,慷慨出资。杜甫自己也很积极主动,并不一味坐等朋友上门,而是以诗代简到处打秋风:向成都县令萧实求桃树,向汉州绵竹县令韦续求绵竹,向利州绵谷县尉何邕求桤木,向韦班求松树苗和大邑瓷碗。整个建造过程热热闹闹,十分顺利,杜甫也不再像去年客居秦陇时那样凄苦和惊惶。

暮春,万里桥西草堂成,杜甫漂泊数年的身心终于暂得安定。美丽的成都平原,百草丰茂,万物争春,一花一鸟都堪入画图,一切都是那样的安恬、悠然和闲适,美丽的西蜀景观送给这位疲惫的游子以无限的抚慰和爱意。自安史乱后,杜甫难得有此闲情逸致,结庐枕江,做一回暂止的飞鸟。这也算是他后半生最为快乐和悠闲的一段时日。

【春风沉醉】

锦水春风沉醉,杜甫诗兴颠狂,在较短时间内创作出了大量轻松明快、质量上佳的写景篇什,如《卜居》《堂成》《为农》《狂夫》《田舍》《江村》《南邻》《水槛遣心》诸作,景物神丰意足,意境自然天成,在成都地区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高密度、高质量的景观书写,大大增添了成都的文化底蕴。对于杜甫来说,这些作品的大量出现,也与此前陷贼为官和流寓秦州时期形成鲜明反差,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所经历的人生与诗艺的巨大转折。

慢慢地,杜甫和他的左邻右舍相互熟识起来,关系渐次融洽,经常相互串门。他的北邻是位退隐的县令,爱喝酒,会写诗,经常到满院蓬蒿的草堂看望杜甫。浣花溪对岸一水之隔的南邻是位隐士,彼此也常相过访,或是一同泛舟溪上。不仅如此,杜甫结交的风雅之士也多了起来。在长安时相识的老朋友、画家韦偃当时也流寓在蜀,韦偃工于山水、高僧、松石、马、鹰,笔底生花,妙意入神,他知道杜甫喜欢他的画也很喜欢马,于是专程前往草堂,在一面墙壁上画了两匹马相赠。另一位画家王宰也在成都,杜甫观看过他作的山水画并有戏题。此间,杜甫又专程来到锦官城外,瞻拜武侯庙,缅怀他平生最为敬慕的先贤诸葛亮。

他的足迹逐渐到了成都城外更远的地方,如蜀州、新津、青城、彭州等地。一则是游山玩水,比如新津寺、青城丈人峰,都留有他的足迹,也留有他的诗篇。再则,这也是往来谋生的手段,多个朋友多份帮助。但是靠人接济的生活终究不可靠,一时半会儿朋友忘记了,就有断粮的危险,到了秋季,杜甫一家的生活渐露窘况,他不得已写诗给彭州刺史高适求援,请老朋友救急。岁暮时节,裴迪在蜀州,有早梅诗寄杜甫,杜甫有和诗。接下来就是过年了,这是杜甫在草堂度过的第一个新年。

新年是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高适有《人日寄杜二拾遗》诗送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770),杜甫翻检文书,看到高适的赠诗,追忆往昔,怆然下泪,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诗。今日成都杜甫草堂每逢正月初七都会举行“人日吟诗会”,其渊源即本于此。过完新年,他又到新津等地,游览了四安寺、修觉山等地,稍作盘桓,又到蜀州去会见高适,不久即归草堂。新春的草堂春光明媚,上一年种植的花木松竹生机勃勃,一片盎然,杜甫的兴致又高起来,他写下了两组短诗《漫兴九首》《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又有《独酌》《徐步》《寒食》诸诗,总是一派闲情逸致。整个春夏之季,杜甫过得平静而有幽兴。

时至秋日,有两件事让诗人很不开心。一是草堂前面有一株相传已有二百年树龄的古楠,杜甫在这里修建草堂,经营药圃,朝夕相对,有时酒意微醺时就躺在树下休息,仿佛自己的老朋友一般,不料在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日子里,这棵楠树却被恶风恶雨连根拔起,诗人倍觉伤感,如失知己。二是茅屋为秋风所破,风雨交加,长夜沾湿,一家老小坐待天明,杜甫推己及人想到了普天之下的寒士,并发出了深沉而激昂的感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本年底,朝廷合剑南东、西两川为一道,以严武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与严武为世交,在文学上是诗友,在政治上都接近房,也都因房的原因同时被贬。严武镇蜀,对杜甫是个好消息。严武一到成都,就写诗给杜甫,劝他不要隐居江村,应当出仕。杜甫以诗婉拒,并邀请严武屈驾来浣花溪畔叙旧。严武不仅在经济上给杜甫以巨大的帮助,还多次以节度使之尊自携酒食到访草堂,两位旧友竹里行厨,花间立马,畅叙平生。杜甫也受邀前往节度使府欢聚,一起观看蜀道画图。对于杜甫来说,这是又一个快乐的春天。 【巨变】

这年(762)四月,朝局发生巨变,玄宗、肃宗相继驾崩,代宗即位,召严武还朝为京兆尹。七月,严武奉召还朝。杜甫的心情非常复杂,他在《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一诗中,想到严武此番回朝,青云可期,于是谆谆忠告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告诫他一旦拜相则应以国家天下为重,勇担道义;又想起自己当前有志难伸的卑微处境,感叹说“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想走走不了,他对蜀地的感情,对长安的北斗之思,心情真是非常复杂。杜甫自己既一时无法出蜀,对严武的回朝就满怀依依不舍之情。他为严武送行,一直送到绵州,此情未了,又往前送到了三十里外的奉济驿,方才执手相看各奔南北。

杜甫始未料及的是,他这一番长途相送,浣花草堂的闲适生活就暂时告一段落。严武一离成都,成都少尹徐知道即举兵谋反,兼之吐蕃骚扰,成都大乱。无奈之下,他短暂逗留绵州一段时间后,只得前往东川治所梓州。自此一直到广德二年(764)春,杜甫以梓州为中心,往返于射洪、通泉、涪城、盐亭、玄武、汉州、阆州、苍溪之间,其间曾回成都迎家至梓州。比起先前在成都时相对宁静的生活,这段时间里他的生活颇为艰难,他时时怀念草堂,怀念营建之初种下的寄托了他一腔深情的四棵小松树。此番川北浪迹萍踪,杜甫感慨良深,所以他在诗中说:“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广德元年冬天,杜甫已决意从阆州沿嘉陵江南下渝州,东出三峡离开巴蜀。二年新正,他已经做好了出蜀的各项准备,甚至连朋友的饯行酒都已喝过,临别的赠礼都已收下。就在此时,好消息又来了。这年正月,严武以黄门侍郎拜成都尹充剑南节度使,写信希望杜甫回到成都。二月,杜甫在阆州得知消息,喜出望外,在《奉待严大夫》一诗中高兴地说:“殊方又喜故人来,重镇还须济世才!”他即时改变行程,“不成向南国,复作游西川”,快马加鞭重返成都。很快杜甫一家就平安回到浣花草堂。久别归来,杜甫迫不及待地去看望四棵小松,又去看同时栽种的五株桃树,并作诗寄兴。又见水槛摇摇欲坠,破船埋在泥里,又写诗以抒感叹。

六月,杜甫入严武节度使幕府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在幕府中,他与同僚一起,或陪同严武分韵赋诗,或一同泛舟摩诃池,或在北池极目远眺,或在府署中共同观看岷山、沱江地图。日子过得并不算寂寞。但是,杜甫并不开心。他似乎自进入幕府之初起就感到后悔,而且念念不忘地要回到草堂去。对于杜甫来说,幕府生活高度程式化,呆板而不自由,拂晓入府办公,天黑才能离开,与同僚意见常有不合,日见参商。以往和严武是友朋关系,现在变成了上下级,时时得以清客身份奉陪府主登临游览,饮酒赋诗,因而处处感到拘束和难堪,更何况年老体弱,百病缠身。对于他来说,白头入幕为的并不是早年热衷的功名,仅为酬谢严武的知遇。这种枯燥无聊的生活实在无法继续。在他多次恳求之下,严武于永泰元年(765)正月解除了杜甫的幕府职务,杜甫一生的仕途奔走,到此也就正式结束。

出得幕府牢笼,他似乎很高兴,一回到草堂,此前的愁烦一扫而空。杜甫再次沉浸在风和日丽万物争春的大自然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新春物候,江村丽景,野水平桥,春沙映竹,风轻蝶喜,花暖蜂喧,都让杜甫感受到草堂闲居的逸趣。就像他五年前刚到成都的春天一样,又出现了一个相对集中的西蜀自然景观书写。把酒深酌,题诗细论的日子过得非常舒心惬意,杜甫还趁闲暇精心地修葺房屋,整理草堂周围的环境,似有久居之志。

但是世事难料。四月,严武突然病逝,西川政局不安。对杜甫来说,一家人的生活也顿时失去了依靠。五月,杜甫携家匆匆离开成都,自万里桥出发,沿岷江乘舟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九月到云安(今重庆云阳县)。第二年(766)春夏之际,迁居夔州。他离开成都时本拟长驱出峡,结果老病相兼,走走停停,到夔州后一时动弹不得,只好暂居此高峡孤城,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竟然又度过了两年七个月时间,这是他没有想到的。离开西川的日子里,他念念不忘成都,不忘他的浣花草堂。他在《怀锦水居止》诗中说:“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已作夔州客,复思浣花溪,满怀眷恋,一往情深。

【浣花留诗魂】

细算起来,杜甫居留成都期间,为这一方土地留下了二百六十多首美丽的诗篇,积淀为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明代的吴之在《古成都行有序》一文中说:“三川名胜,在在称奇,独成都旧传八景,好事者尤多艳羡,曰锦江春色,曰市桥官柳,曰浣花烟雨,曰草堂晚眺,曰菊井秋香,曰岷山晴雪,曰渔村夕照,曰昭觉晚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成都八景与杜诗的关系密切程度。

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浣花草堂。唐文宗大和初年,蜀人雍陶归成都,曾到浣花溪畔杜甫旧宅凭吊,这应是杜甫身后最早一首吟咏浣花草堂的诗篇,其时杜甫去蜀已经六十余年,草堂也已一片破败荒凉。其后,唐僖宗中和年间,诗人郑谷在成都,也吟过杜甫旧宅,这时杜甫去世已经百年,浣花草堂也已全部倾圮。但是,这种寂寞只是暂时的。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春,韦庄入幕西川为王建掌书记,于浣花溪畔寻访草堂,其时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柱砥依稀可辨,韦庄乃于旧址重建草堂,“思其人而成其处”,给浣花草堂赋予了明确的纪念杜甫的意义。自此以下,随着杜甫开始在诗坛展现他的八面威风,浣花草堂就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歌圣地,朝代有更迭,草堂有毁坏,屡毁屡复兴,长命无绝衰,其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国文学胜地中罕有其匹。如今的浣花草堂,就成了杜甫的一座最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此地没有埋葬诗圣的遗骨和衣冠,却长留着他的诗魂,它与杜甫人地合一,并因为杜甫而有了中国诗歌根的性质。

通观杜甫一生,天涯旅食,拣尽寒枝。他自759年岁杪入蜀,到768年正月出峡,漂泊西南天地间,历时八年有余;旅寓成都的时间,前后两次总共只有不到四年。然而这四年,既是成都给多难的诗人以母亲般抚慰的四年,也是诗人给成都这座城市以深情回馈的四年。他在初建草堂的《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一诗中说:“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所植四松,数寸霜根,尚为幼苗,但其自有凌寒后凋之本性,千载以下,必是老盖苍翠,负霜笼云。诗圣不但咏松,也是自我期许,他希望千载以下的人们,能够深切领会他在浣花草堂种植四松的这番“老盖千年意”。他这一番高山流水的期望并未落空。宋元明清以至于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他们与诗圣虽然萧条异代,但是心有灵犀,他们在草堂寻觅杜甫的遗踪,吟诵诗人的华章,缅怀万古不灭的诗魂。作为永垂后世的文化遗产,杜甫的诗卷长留天地间,他的草堂亦必与天壤而同久。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