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春秋时期各国间的救助

春秋时期各国间的救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00:00:00
春秋时期各国间的救助
时间:2023-01-16 00:00:00     小编:

[摘 要]我国的东周包含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是邦国林立的特殊时期,各个诸侯国家各自为政,在《周礼》中记载的“凶礼”以及“荒礼”都明确地记载了周朝各个宗主国以及诸侯邦国之间相互救助的礼仪,儒家以及墨家等各个诸子学者思想包含了诸侯邦国之间救助的内容。在春秋的记载中,也表明,不仅仅邦国之间进行过各种盟会救助以及签订盟约救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救助实例,比如泛舟之役。即使在天下大乱的春秋时代,邦国之间灾害的救助也往往难免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可是救灾扶困的事实也表明了即便礼崩乐坏,维系华夏民族生存发展的道德也依旧存在,国家之间的救助多少都减轻了受灾民众的苦难,这为现今我们缓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春秋;救助;诸侯

一般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救助都存在着一些目的,而这些目的主要有六类,其一是维护联盟;其二是稳定宗法秩序;其三是瓜分霸主遗产;其四是防止邻国灾祸蔓延危及自身;其五是改造竞争对手或敌对国家;其六就是破坏敌对的联盟国家。

一、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灾害救助的思想渊源

为了更加深刻地研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家之间的相互救助,有必要先追溯诸侯国之间相互救助的思想渊源,在《尚书》中就有百姓昭明和协和万邦记载,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也是一个邦国林立以夏中央王朝为主体的联盟国家,其中“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表明了其存在的邦国数量众多,而那时候的生产力滞后,时常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各方面的矛盾,怎么在诸侯国之间遇到灾难的时候相互应对是当时政权所面临的极为实际的一个问题。在《史记》中记载夏时大禹就命令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而食少,则调节有余给,以均诸侯。其意义就是表明大禹在诸侯邦国遭遇到粮荒的时候就下令调节有余粮的诸侯国家给予援助。以达到帮助各邦国摆脱粮荒困境的目的。“及汤之时,诸侯三千”这表明商初仍然存在许多小国,《孟子》中曾记载了商汤助葛农耕的故事,汤听说与其相邻葛国缺少祭祀的牺牲的时候就送去牛羊,而缺粮食的时候就派人帮助葛国耕种,其行为受到了孟子的褒奖。

在周朝建立以后,周天子为了巩固周王室政权,在全国范围内敕封了大量的同姓或者异姓之后,《荀子》中记载“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就使得在国家日常事务中就存在着诸多需要调和的矛盾以及灾害的相互救助,周王室制定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礼仪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处理各个诸侯国家之间救助关系并且规范诸侯之间的行为。这套制度中还包括了许多灾荒救助规定。就如同《周礼》中的记载,如“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灾祸。”在称之为凶礼中主要就是专门为哀悼天下各国的遭遇灾患,其中规定当邦国在遭遇到饥荒的时候就要施行荒礼,吊礼则主要是针对水灾以及火灾等灾害的时候施行的礼仪,一般按照郑玄注的“哀谓救患分灾”的意义就是说邦国之间一旦出现灾难就应该分谷帛等以赈济脱困,在《周礼》中也规定,如果诸侯邦国遭遇瘟疫而致使某国人民丧亡则应该尽力救助。凶荒则主要就是指某个邦国遭遇到大饥荒。由此可见一斑,在邦国遭遇到各种灾害的时候就应该相互进行救济的思想是西周时期就明文规定的礼仪联邦制度,主张推行仁者爱人的仁政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政治理想核心,而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则主张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实际上孔子“仁政”思想放大至处理国家关系上也就是要做到济人之危,而孟子则认为人应该均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乃是仁的开始。

二、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的灾害救助状况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家之间通过不断的会盟来签订盟书,盟书中会规定当某国遭遇到灾害的时候盟国必须要及时给与有力的帮助,在公元前六百五十一年,霸主齐桓公邀集鲁宋卫许曹等各个诸侯国家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出了使者,在盟辞中有记载:“无曲防无遏籴”。无曲防实际上就是不要在黄河所流过的两岸设堤防,使得黄河两岸的国家免于黄河水淹没而造成水患,无遏籴就是指的就是同盟国间在别国遇到灾害的时候不能限制粮食买卖。实际上就是为有着盟约的国家间在遇到灾难时相互救助提供一个依据。

在《春秋》中表明,当某个诸侯国家遭遇到灾难向别国请求援助的时候,如果这个国家对受害国拒绝援助,那么它就会被视为不仁而备受国际舆论谴责。在鲁僖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六百四十六年,冬,秦国出现饥荒,求救于晋国,但是被晋国拒绝,而晋国庆郑在规劝晋惠公如果不对秦国进行救助可能会遭到道义上的谴责,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四德皆失,而四种失德就是所指的背施、幸灾、贪吝、怒邻。在此前的历史上,秦国曾救助过晋国,但是当秦国面临着大的天灾的时候晋国却直接予以拒绝。这种行为本身就背弃秦国而忘恩负义行为,而幸灾则属于不仁,贪吝则是爱惜自己的财物,不愿救助他人。而激怒邻国则有悖道义,为国家以后的长远发展不利。这样背信弃义的行为对于一个匹夫之人都会唾弃,更何况树立了虎视眈眈的秦国为敌,所以庆郑断言,背弃信誉,导致外援断绝,则最终必自毙。

三、结束语

尽管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以强凌弱而出现诸侯割据,混乱争霸不息的动荡年代,诸多大国大多数都是为一己私利而相互勾心斗角,甚至尔虞我诈到穷兵黩武,这些邦国间救助也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春秋》中记载的诸侯国之间相互救助的案例以及其思维都值得现今各个国家借鉴学习。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历史经验。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