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林都 2014年12期

中国林都 2014年12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04:11:40
中国林都 2014年12期
时间:2023-08-06 04:11:40     小编:

钟天地之灵秀,展千年之神仪,蕴山水之精华,聚万年之绮丽。龙江四时何其美,伊始于春,北国大地绽新绿,春盎于伊。搏兴安万众同心,竞奇志披荆斩棘。八千里路,晓夜兼程,战天斗地,让清风送爽;六十春秋,风雨同舟,劈峰截岭,令满山荫绿。岭峻珠翠欲滴,林清润肌沁体,城达政通人和,景秀诗情画意。环视伊春,迷之林涛,醉之史韵;纵观伊春,痴之形胜,恋之灵气。

水,伊春血脉,生命之源。七百河流似横梭纵织,阡陌湖泊如星落九天。春光明媚,冰雪消融,滴滴水珠相嬉,潺潺溪流琴声,万物复苏,大地换新颜;夏时日丽,飞浪激情,水波拍岸拂崖,涛声动岭惊山,荞灌千舞,山花更烂漫;金秋送爽,姹紫嫣红,月朗天高云淡,长麓果硕实丰,水映层林,最美五花山;冬岁雪飘,水静冰封,青松傲霜斗雪,山峦玉带连天,银海翻落,六花舞翩迁。

林,伊春衣冠,风采之源。听松涛阵阵,群山激越;看绿浪滚滚,豪气烈燃;闻莺歌燕舞,百鸟齐唱;沐艳阳林风,万类霜天;观原始盛景,北国奇秀;赏百花芬芳,香醉兴安。黄菠萝伸臂舒掌,云罗伞盖;云杉林昂首触云,环视群山;冷杉树俊秀挺拔,巍然屹立;水曲柳枝繁叶茂,蔽日遮天。

龙,伊春锦绣,天骄之源。恐龙化石,饮誉九州,恐龙故乡,蔚为壮观。龙遗其骨亿万载,雄风今朝仍可见。满洲龙神州居首,霸王龙凶猛善战,鸭嘴龙斗勇争魁,虚骨龙精灵天现,甲龙群世间难寻,龙骨山天下奇观。

石,伊春珍奇,藏宝之源。叠石成林,尽展风采于朗乡;裂石成沟,千姿百态于茅兰;奇峰怪石,当属南岔仙翁山;孤峰裂隙,难比汤旺地质园。岩是矿之韵,石是宝之源。矿化点星罗棋布,矿异常屡见不鲜,成矿带纵横交错,矿产地举目可见。石灰石水晶石玛瑙石,花岗岩珍珠岩大理岩,地下珍宝资源富集,有色金属品类大观。

松,伊春精粹,神韵之源。林涛茫茫叠翠万岭,绿浪滚滚迤逦千山。樟子松用畅想笑对暮春最后的微寒;落叶松用激情放眼百花的烂漫;“红松故乡”,闻名遐迩,世间珍稀,誉满兴安。身姿挺拔,叶冠丰满,林中树王,傲视群山;栉风沐雨,风采依旧,顶风冒雪,神态端然。枝干健硕,不欺脚下小草;枝繁叶茂,不与山花争艳;备受磨难,却是默默无语;饱经沧桑,依旧风骨凛然。兴安红松,胸襟博大,海纳百川,君子风范。浩然正气,气贯长虹,叱咤风云,神韵齐天。

改革潮成其伟业,开放风大展宏图。伊春五大产业纵横于山峦水系,林都万众激情勃发于古往今来。六十年开发建设,有多少慨当以慷,看成就催人奋进,瞻前景更加辉煌。正是:盛世伊春气象盛,歌舞伊春升平歌。壮美林都豪气壮,奇志林都大志奇。

城市概况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纵贯全境。伊春名称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伊春之称源于金代上京会宁府所辖的宜春县。有人考证宜春故址在今吉林省扶余县境。伊春的命名可能与此有关;伊春为“一年之伊始”,含有春天来临之意;伊春,蒙古语“依逊”,意为“九数”;伊春,是满语的译音,其含意是“衣料毛皮”。清初叫“伊春嘎山”,“嘎山”即屯子;伊春以汤旺河支流伊春河得名等等,不一而论。

伊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被誉为“红松故乡”、“中国林都”,号称为“天然氧吧”。伊春是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伊春市嘉荫县,曾挖掘出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被称为“神州第一龙”的黑龙江满洲龙,在其附近又新发现了隐藏量巨大的鸭嘴龙、霸王龙、虚骨龙和甲龙的化石群。因而伊春又被称为“恐龙故乡”。这里山清水秀,林茂石美,四季风光如画。初春,冰雪动融、杜鹃盛开;盛夏,千山盎然、百水争秀;仲秋,层林尽染、姹紫嫣红;深冬,银装素裹、雪玉冰清。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以其原始、自然、粗犷、神奇而闻名遐迩。

地理气候

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山区,为黑龙江省多雨区;年平均气温零下1℃,为黑龙江省比较寒冷的地区之一。故在黑龙江省气候分区图上划为“小兴安岭寒冷多雨区”。

城市史略

自然资源

主要产业

北药开发 制定北药产业开发发展战略和北药开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北药为品牌,以市场为导向,提倡技术创新,通过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壮大北药企业。指导北药生产种养基地建设,建立天然野生药材采集保护培育区域,对药材基地和种、养、采、加专业提供指导服务。建设北药产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推进制药工业迅速发展。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进北药产业健康发展。 木材精深 加工伊春市有丰富的林木资源,曾为祖国的发展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在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今天,将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业,建设新型林区。

绿色食品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形成整体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伊春的绿色食品主要有大米?、大豆、芸豆、蔬菜、水果以及油豆角、粘玉米、毛豆、马铃薯等速冻保鲜食品,以及黑龙江名优特鱼种。山特产品有刺嫩芽、黄瓜香、猴腿、刺五加、食用菌以及蜂蜜、林蛙等。饮品主要有矿泉水、浆果饮料、桦树汁、果酒等。

城市风情

伊春的朝鲜族 铁力年丰乡是伊春市朝鲜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人口1.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为富哂大米,营养丰富,享誉全国。此外,尚有各种丰富多彩的小吃和具有民族风味的小菜。打糕、片糕、切糕、散状糕、发糕、冷面,都是极具朝鲜族风格的风味小吃。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和所用炊具也很有特点。煮米饭的铁锅,底薄而平,上盖隆起,状如蒸笼,有飞边,铁盖密闭,上有铁制的拉手。用这种锅煮米饭有一种很特殊的香味。朝鲜族的泥制淘米盆,非常有特色,底小口大,呈半笠形,平底,内壁梯状。做打糕的工具,是一个木槌和一个大槽子或石槽子。将蒸熟的糯米或小黄米放在槽子内,用木槌砸成糕团,切成条或块,放上豆面,吃时蘸蜂蜜或白糖,这就是朝鲜族人民最爱吃的打糕。

朝鲜族一直保持着民族传统和习俗。如自古就喜欢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民族”、“白衣同胞”的美称。男子的白色上衣,倒闭襟、无扣,以布带打结。外面配以黑色坎肩,相衬成辉、落落大方。男子白衣,常配以肥大的裤子。年轻妇女的短衣长裙,多彩艳丽,多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镶各种颜色的绸缎边,还用红、紫、蓝色的绸缎做飘带,在轻风吹拂下,走起路来飘逸、潇洒。老年妇女,喜欢穿素白色的衣裙,用白绒布包头。儿童一般穿七彩服,上衣袖筒用七种颜色的绸缎配制而成。

玩花园是朝鲜族的一种游戏,类似扑克牌,但比扑克牌小一半多。共计48张,上绘图案,图案共分三组,每组共有三四样,图案是各种动植物。玩牌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老年人及中壮年在农闲或节日期间喜欢玩这种牌。

伊春的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位于嘉荫县东南部的乌拉嘎是鄂伦春族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有鄂伦春人约2 300多人,是伊春市鄂伦春族集中的居住地。他们世代生息、繁衍于黑龙江流域。悠久的历史、朴素的民俗、特有的狩猎文化,以及纯朴的狍皮服饰令人神往。

狩猎 鄂伦春族世代从事狩猎生产。他们狩猎工具主要是枪、马、狗,以及弓箭、扎枪等。鄂伦春族的狩猎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熟悉各种野兽的习性,并能根据其特点和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捕猎方法,其高超的狩猎技术从他们制造的两个工具“乌力安”和狍哨便可见一斑。鄂伦春族用桦树皮制造了一种指甲盖大小的口哨,叫狍哨,含在嘴里时能够模仿狍崽的叫声,从而引来母狍,再行射杀。他们制造的乌力安(鹿犴哨)能模仿大雄犴的叫声,从而诱杀。

狍皮服饰 由于狩猎的生产特点,鄂伦春族的服饰多取自兽皮,尤以狍皮为最多。鄂伦春人用狍皮做成男女冬季长袍和夏季长袍以及靴、裤、帽、手套、被褥等。男子冬季长袍用七八张狍皮缝成,为了便于骑马,前后襟均有开衩,开衩处和袖口镶有薄皮,既结实,又显美观。这种长袍,青少年、壮年、老年均可穿用。女子冬季长袍比男袍长,大襟覆盖脚面,左右开衩,开衩处和衣边、袖口均绣有美丽的花纹,有古朴纯厚之美。

男女的夏季皮袍样式同冬季相同,不同的只是选用的皮张不同,夏季做衣服用夏天的狍皮,冬季皮袍用冬天的狍皮,夏天也穿磨掉毛的冬季皮袍。

套裤 用冬季狍皮制作,两三张狍皮做一条裤。过去无论男女均有穿套裤的习惯,做一件套裤需一大张或两小张狍皮,套裤无裤裆,只有两条马蹄形裤腿,用皮绳拴在裤带上,穿上套裤干活不易把裤子磨坏,而且防雨隔潮。

狍皮帽 鄂语“灭塔哈”,是用狍头皮按狍头原样缝制而成,“双耳挺然,如人生角”,不仅可以防寒,而且是狩猎时最好的伪装。

狍皮被 鄂语“乌鲁达”,如同皮口袋,外出狩猎露宿野外,钻进“乌鲁达”,可挡风雪。

狍皮服装均出自妇女之手,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首先必须将生皮鞣成熟皮。鞣皮工具有两种,一种是“毛丹”(带齿的鞣皮工具),一种是不带齿但有刃的鞣皮工具“贺得勒”。鞣皮时,将生皮涂以捣烂的狍犴,使其发酵后,将皮子顶在膝盖上,用毛丹刮去皮板上的污垢,用贺得勒反复鞣皮子,直至鞣软为止。鞣好皮子之后,就可根据需要剪缝制成各种服装。缝制用的线是狍筋线。狍皮服饰之上绣有样式不同、颜色各异的图案、花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桦皮制品 小兴安岭到处生长着洁白的桦树。鄂伦春族利用桦树皮具富油脂、柔韧轻巧、隔水防潮、不易腐烂的特点,制成各种生活用具,夏天的仙人柱(过去的住所)、舟船以及各种器具,皆是桦树皮为之,特别是桦皮容器尤为鄂伦春人所必需。这些容器有用于饮食的碗、盆、勺,有用来储放野菜、野果、肉干和粮食的桦皮篓,有用来汲水的桦皮桶,有用来盛衣服的桦皮箱,有用来装针线和零散物品的桦皮盒。据统计,桦皮器皿有几十种。这些用途不同,形状大小各异,样式优美的桦皮制是鄂伦春族也是北方渔猎民族(包括赫哲、鄂温克等族)物质文化的一大特点。桦皮轻便耐用,不怕击打,不易损坏,又便于携带,因此非常适合北方渔猎民族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摇篮 关东有三怪,其中一怪是“养活孩子吊起来”。鄂伦春族儿童从出生之日起直至两岁,都是在摇篮里度过的。鄂伦春族的摇篮“欧姆凯”支架用两块成U形的薄木板衔接而成,长板做底帮,短板做背靠帮,衔接处呈45度角。摇篮底部钉薄木板,头部的底用皮子或用皮绳纺织而成。摇篮帮多用红、黑、绿等颜色绘成图案或花纹。背面挂有各种装饰物,如兽骨、兽角、贝壳、铜铃、神像。孩子睡在摇篮里,平时挂在仙人柱内母亲铺位上的横杆上;迁徙时背于身后,骑马而行;狩猎时挂于树杈之上。摇篮,对于鄂伦春族抚育儿童起着重要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