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简述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简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0 01:13:43
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简述
时间:2023-02-20 01:13:43     小编:

[摘 要]后现代社会理论无疑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其出现伴随着对现代社会理论的解构及与现代性进行决裂。本文正是从这两方面着手,说明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特点。同时也简要分析了其对于社会工作的贡献及自身的不足,并指出应当批判性的采用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现代性;解构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其主要特点

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出现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分不开的。20世纪中叶,结构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产生了,从而使西方哲学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二次转向,即实现了由认识论到语言学的转向。到了60年代晚期,结构主义内部出现了以解构现存的知识体系、权威与规则为主旨的解构主义态势,此后逐渐演化成为以反理性、强调非中心性、注重多元化等为主要理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

可以说,后现代理论是通过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继承与批判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后现代理论也是建立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之上的。后现代理论家指斥现代社会没有实现自己的承诺,无法带给人类一个充满着进步与希望的未来。[1]对于现代主义理论中存在的主要概念,后现代主义者都保持批判与怀疑:个人责任、科层制度、自由与民主、人道主义、价值中立与理性等。在后现代理论当中,这些概念都被消解掉了,因此后现代主义理论也代表着对现代主义理论的反叛。

首先,现代主义理论企图将人类社会都纳入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中的努力遭到了福柯与其他后现代主义者的坚决抵制。比如福柯就认为历史事件是异质、独特、不确定与脆弱的,因此,对于社会的研究不能使用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而应采用谱系学的观点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的与个别的研究[3]利奥塔也认为现代主义的理论知识是一种宏大叙事,是众多语言游戏中的一种。因而科学没有特殊的权威或权力来管理其他的语言游戏。[4]

在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看来,现代社会工作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宏大叙事,因为其将自身作为一种科学来发展,相信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是可以解决案主的问题的。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认为这就抹杀了案主问题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仅仅按照科学的叙事来处理实际的问题。如此一来,必定会导致社会工作模式的僵化与人的衰落――不仅是案主,也包括工作者本身。而要打破这种叙事,就必须在工作环境中以经验性的语言来重写案主的生命故事。[5]

其次,后现代主义者消解了主体与理性。主体与理性无疑是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现代主义者坚持普遍理性与主体的存在,例如哈贝马斯。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中,哈贝马斯用语言学改造了主体与理性,使之不同于传统的先验与绝对的概念,成为了交往的主体与理性。但是他仍然坚持一个主体的存在,相信普遍的理性。而后现代主义者则普遍对此表示怀疑,甚至是激烈的反对。德里达提出了著名的“一切尽在文本中的”命题,将一切意义从文本之外移入了文本之中,以此消解了主体的概念。主体变成了“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一个不断增补与擦抹的踪迹”。[6]与之类似,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理性再也不具备任何的优先地位。因为世界是断裂的、不连续的、碎片化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语言的游戏,所以被现代义者所抬奉为标准与法则的理性,也只不过是一种被不断建构的东西,是不连贯与流变的,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现代主义者所说的那种理性。

因此在这里,现代社会工作的种种原则与方法统统都成了问题。那种以案主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理性为指导的社会工作无疑是需要被批判与抛弃的。后现代社会工作提出了各种工作原则与方法,诸如建构主义、构建主义、叙事等等,用以取代现代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

再次,后现代主义者拒绝各种界限与规则。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各种学科规则、文化与生活、虚幻与真实的界限都是现代主义所划分的,而后现代理论就应该打破这种种界限。[7]同时后现主义者也试图消解中心、破除真理。他们认为对于中心与真理的认同是建立在各种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实证主义与权威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而这就造成了不平等、扭曲以及权力的衍生,因此应该在理论中摒弃这种取向。如布希亚就宣称自己的理论是一种虚构、科学虚构、诗歌,以区别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原则、中心与真理。

作为对中心和真理的反抗,后现代主义者主张进行语言的游戏,关注微小叙事、重视局部与边缘。利奥塔就认为后现代主义作家应该不受制于任何事先建立的规则,不应该用固定的评判与分类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后现代所要做的不是提供现实,而是创造各种暗示与隐喻。[8]福柯也提出了要使用古希腊的生存美学的自我技术去反抗与超越散布于现代社会中的权力。[9]

二、后现代主义理论观照下的社会工作

在现代社会工作中,中心与真理是确定存在的,对于问题进行各种类型的区分也十分必要,如此以来,才可以使用现代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与工作方法去解决问题。而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则极其反对这种理论取向的。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代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把案主视为主体,无论以工作对象为中心还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都是根本错误的。[10]后现代社会工作要求平等而合作的对话,并把社会工作的过程看作是富有个性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对话的过程,看成是人际关系的建构过程。

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取向,是建立在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批判与反抗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主义者用破碎、断裂、不连续来反对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用语言游戏、暗示、隐喻等消解了主体、理性、科学与真理等概念,在很多方面确实提出了一些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对于话语与语言的强调使得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十分注重对话与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所提出的一些思想,包括主观建构思想、叙事思想、权力与知识的思想以及通过语言进行意义建构的思想,都体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的实证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对社会工作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带来了很多有益的思考。

三、对后现代社工理论的评价

后现代主义通过对现代主义理论中的主体、中心、科学、真理、理性等概念进行消解而阐发了自己的理论见解,而且不同于现代主义理论的是,它又不愿对自己的理论进行理论证明,如此一来就表现出了一种无根的、飘泊的状态。因此虽然后现代理论对现代社会的批判非常彻底,但是在应用上却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例如,主体消解了以后,社会工作者是谁?其服务对象又是谁?如何对案主及其问题进行界定?社会工作可以不要理性吗?虽然主观建构思想、叙事思想等可以为社会工作提供多向价值视角、增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双向理解沟通,发展出多样性和个别性,从而克服传统社会工作道德操守的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实证主义主客二分的缺陷[13],但是现代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也一定要随之抛弃吗?

后现代社会理论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所强调的平等的合作与沟通、关系的建构等观念已经广为接受。然而由于受到其自身的理论缺陷的限制,后现代社会工作在具体的推广应用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但需要看到的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强调以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对策来应对丰富多元的社会现实,对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克服自身的困扰与缺陷是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的。同时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具有反思性的本质,强调观念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这一点来说,它又特别适用于社会工作。[14]

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理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这种视野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社会工作理论由于囿于专业化与科学性的要求,而变得忽视了人的真正需求、扭曲了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而后现代社会工作则可以帮助我们冲破实证主义的束缚,破除各种二元对立,重视话语的力量,强调人的价值。本文认为,对于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应采取批判性地采用的态度。首先,应该利用其强烈的批判性精神作为有力武器,来检视传统社会工作理论的不足;其次,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后现代社会工作对于整合和运用传统社会工作的不同辅导模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对于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整体,则不能全盘的接受。不仅因为其自身的理论特性具有先天的不足,而且将其当作一个理论体系进行发展与应用,本身就违背了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要求冲破学科规则桎梏、反对宏大叙事的批判性精神。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