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在文化大繁荣下思考博物馆教育

在文化大繁荣下思考博物馆教育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18 02:02:02
在文化大繁荣下思考博物馆教育
时间:2023-02-18 02:02:02     小编: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机,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理应借助免费开放的契机,勇抓机遇,承担责任。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此形势下深化组合原有社教项目内容,推出了“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系列教育活动,它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打造的教育品牌活动,涵盖“闽台五缘巡展”、“闽台五缘巡讲”、“闽台手工DIY体验”、“传承与保护论坛”、“我们的节日”、“悦・读闽台缘”、“志愿闽台缘”等活动,是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载体和体现,走乡村基层、到社区学校、进高等学府、入一线企业,带去了展板介绍、工艺展示、手工制作、讲座研讨等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收到较好的社会效应。

通过本阶段社会教育活动,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得到一些启发:

一、当代博物馆教育特点

(一)主体转变――以人为本

纵观当代,博物馆已从强调注重“物”转变为注重“人”,即注重观众的感受与感知,始终把人(观众)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上,一切围绕“人”展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改陈展览、优化服务等手段“行销”博物馆,吸引、引导公众来博物馆参观,并为公众提供各种富有教育、娱乐性质的文化服务项目。在“来”的同时更“走”出去,在不同文化区域间交流,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官感受,坚持贴近观众、贴切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加大对社会开放的力度,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职能定位――社会教育结构的组成和补充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职能是当今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也是实践和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积极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社会公共文化教育的诉求日渐凸显,利用节假日到博物馆进行文化娱乐休闲,已然成为公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中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昭炳和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其合著的《博物馆》一书中说:“向儿童讲解科学原理,机械构造,或一地方之形势,父母师长谆谆千言,不能望其必晓,惟率之到博物馆,使其一见实物或模型,则可立时了然。如见历史陈列室,则可想见当时生活之情形。”由此可见,博物馆的“实物”性质是教科书籍所无法比及的,它通过“物”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弥补教科书的抽象性及主观性,这正是博物馆与人文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的体现。

(三)功能延伸――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

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藏、展示、研究和宣传。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不同于学校,它的教育对象为全体社会大众,具有广泛性,这也决定了博物馆与社会密不可分。当代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不再是“教”,而在帮助观众“学”,是观众与博物馆的双向交流,互动影响。博物馆的展览、活动要与观众的心产生共鸣,要使观众在欣赏展览、参与活动中获得启迪与认同,在实践中感悟,在其现有的文化背景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正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唯其如此,博物馆才能成为“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

二、开展博物馆教育的方法

(一)开展特色鲜明的教育项目

每座博物馆皆有其特色,在考虑社会教育项目时应将特色融入其中。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渊源关系的专题博物馆,那么她的社教活动当因地制宜地体现出这福建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关系”。针对这一特点,博物馆设计了“闽台五缘图片展”、“闽台博物馆拾粹”、“闽台名小吃”等展览,把祖国大陆唯一的对台专题博物馆的常设或临时展览制作成便于携带的展板带到基层,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宣讲闽台渊源。

(二)举办贴近群众生活的现场活动

(三)针对公众性质开展活动

社会存在差异,来自社会的博物馆观众亦存在不同层次与类型,所以要针对不同的观众群设计活动。青少年是博物馆较大的参观群体,博物馆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青少年在博物馆“课堂”的学习过程与学校课堂被动接收最大的不同在于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发起主动性学习。

“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在华侨大学金川活动中心举办“闽台五缘进校园――闽南文化特展”。博物馆针对此次活动的对象主体――大学生,设置了“花灯”、“纸织画”、“金苍绣”等传统闽南工艺的DIY制作体验活动,突出DIY的活动特征,让大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充分发挥主观性,认知闽南传统工艺,感受闽台文化;“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走进泉州市机关幼儿园专场活动,博物馆针对此次活动的主体――幼儿,以寓教于乐为主要方式,让泉州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博物馆讲解员手把手从旁教导,让幼儿自己动手拿着传统美食的制作道具,滚元宵,做润饼皮,包肉粽,在实践中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闽台传统小吃、感受闽台美食魅力。

在重视青少年的同时,老年群体也不容忽视。“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在普明社区老年大学开展了题为“美丽宝岛”的专题讲座,通过图片、视频等介绍宝岛台湾,让未曾到过台湾的老年朋友感受宝岛台湾的魅力风光。

(四)结合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作为社会终身教育场所的博物馆,在主动开展各式活动的同时,更应善加结合社会力量开展活动。

博物馆之友是博物馆的常设机构,其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自愿为博物馆服务,义务参加博物馆各项工作。他们经常是某领域的专家能手,有广阔的社会接触面,利用好这些社会资源就能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学校是博物馆开展共建教育活动的重要对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各中小学纷纷认识到博物馆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先后聘请博物馆方面的专家及工作人员作为“校外辅导员”,走进校园配合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队会、“红领巾讲解员”培训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博物馆亦应积极支持社区、企业、军营开展社教活动,努力创新教育传播方式,开拓教育活动空间。

(五)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工作

当今是信息社会,博物馆应当结合信息传播特点注重自身“营销”,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短信平台等推介社教活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如:“情系闽台缘―流动的博物馆”走进泉州市机关幼儿园的活动网络转载达27万条,同时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同,诸多学校发来邀请,希望将活动带进校园,成立第二课堂。

总之,当下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必须在明确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社会力量,通过前期宣传让公众了解活动内容及形式,从而产生参与欲望;通过特点突出的活动策划举办贴近公众、具有特色的展览,让观众乐于参与;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丰富认知,引发主动性学习的效果;通过后期的活动总结与宣传,扩大活动的受众面,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如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方能在新时期迸发新的活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