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博物馆雕塑的诉求

博物馆雕塑的诉求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1 00:28:44
博物馆雕塑的诉求
时间:2023-05-21 00:28:44     小编: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空前加快,作为公共文化交流空间的博物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代博物馆雕塑艺术,不仅美化了博物馆陈展环境,还体现了博物馆主题文化,彰显博物馆时代精神。博物馆雕塑涉及心理、情感、思维、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以其纯熟的表现风格、丰富的寓意内涵成为博物馆展示文化的语言。

关键词:博物馆;雕塑;意境;诉求

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作为一个衡量艺术美的标准成了东方艺术生命的源泉。“意境”的提出始于佛学术语中的境和境界,用于绘画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艺术来源于民间,有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前的原始状态,在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综合了许多人的想法、要求、感觉和记忆,通过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的不断试验下,将感性认知以理性的表现手法显现出来。介此,将以感性思想为特征的虚幻的、抽象的、琢磨不定的“意境”通过各种艺术的表达媒介,以立体化、具体化、实体化的造型艺术,即实物展现于大众的眼前,使抽象的主题思维以具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回归到大众与社会之间。

一、雕塑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常常决定了一件雕塑艺术品所表达出来的艺术情感。从情感的激发,形式的追寻到雕塑艺术作品所包含的境界或是精神的呼之欲出,都是艺术家在为大众打造一件精美艺术品所经历的内心感受同外界环境或某种表象相互吻合的一个过程。对雕塑艺术创作来说,外界环境和时代特征都是一种表象,雕塑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塑艺术品所给予大众心灵上的感悟才是这件雕塑作品赋予公众的真实实质。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是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视觉与触觉相交融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的艺术表达方法,是雕塑艺术家表现雕塑所包含的精神上的诉求。它涉及心理、情感、思维、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并以其纯熟的表现风格、丰富的寓意内涵成为展示文化的语言。

作为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雕塑作品,是展陈空间在博物馆内部的延伸,是一种主题内容与展陈空间的媒介,体现出展陈空间中的整体景观形态的连续性。博物馆陈列艺术表现手法中常用于纪念意义而形成雕塑作品的艺术表达语言,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它将自身的硬质材料、三维艺术、鲜明个性及丰富情感等特征融入展陈,在丰富主题内容,增强视觉效果的同时延伸主题内涵,以最少的元素突出一种解构的过程,形成具有寓意的符号再生。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艺术创作中视觉上的一种三度空间,其最重要的语言是雕塑的体积。雕塑艺术家在尊重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寄物传情的创作立场的同时通过雕塑艺术品来丰富展陈手段,烘托博物馆思想,延伸主题内容,再现时代特征,通过雕塑的体积以及体积上的抽象变化来把握雕塑整体的形象美,并在表象的基础上传达出雕塑的精神诉求。随着博物馆文化的不断发展,雕塑艺术承载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之意”在展陈空间的继承和发展,温故而知新,推陈而出新。

雕塑作为博物馆展陈空间中具有视觉艺术效果及触觉表现属性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主题意识的再创造,是一种对主题文化的重新审视理解。它以浑厚、充实以及体块张力的实体性为特点,讲究气韵、气势,注重内在力量的刻画,侧重雕塑团块结构的空间关系,对展示内容的表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选择、组合、强调乃至变形、夸张、移位与再创造。这种“以景还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雕塑的“意境”中体现了一种与展陈空间共存的理念,在深度刻画主题内容的同时给社会大众的审美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给人的情感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兴奋感,使人们在情感上得到平衡和慰藉。

二、博物馆雕塑作品是生活的创造

博物馆展陈空间内,雕塑之所以能快速地吸引社会大众的关注度,是在于它生动的造型,夸张的表现手法。雕塑的意境不是一种单纯地利用不同层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种解构思想,是一种深层的创构主义。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中的一组雕塑《群雕:武同儒指挥的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这尊雕塑所反映的是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英雄形象。这组群雕艺术注入了雕塑艺术家的真实情感,作者以雕刻艺术的手法将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历史时代背景融合在了这组群雕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神态下,作品蕴含着人民大众不畏险阻的英雄精神,显示出力量巨大的革命理想。这尊雕塑的精神之所以触动人心,是雕刻这尊雕塑的艺术家对大村扁担会收山斗争的理解并使之成为大众对英雄们钦佩之情的化身。这尊雕塑的意境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当年的时代背景,以重意念、重神韵的审美观念,在符合大环境的前提下,超脱出历史时代所给予这尊雕塑的枷锁,巧妙地运用人物的造型和神态,以简练、古朴、率真、诚实的手法,经过高度的提炼,传神地将这场斗争以人物形象描绘出来,使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雕塑是一种再创造,它所要向社会大众表达的情感一般是隐秘的,使参观者感受到雕塑所赋予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味。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提出的“少即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1]。在雕塑艺术的范畴中,也可以引用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经典理论,将所表达的主题中繁杂的部分剔除,使雕塑所蕴含的精神以及情感留在创作中的一笔一画上,以少概多的形式表达作品丰富的内涵,使雕塑艺术品既造型鲜明而又不是一览无余。

在当今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中,雕塑艺术品的展出已经成了一种导向,大众群体对视觉艺术的看法也在逐年的产生变化。存在于博物馆或其中的雕塑不等于大众眼里的世俗艺术,它并不是一种平庸的,独立的,而是承担起了一种对于历史及文化的认同感的责任。作为博物馆中的雕塑作品,它拥有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语言,与它仅作为纯欣赏类的雕塑艺术作品的表达语言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雕塑作品所要展现的不仅是雕塑本身的艺术充实感,还要引导出对大众心理的“充实感”[2]。 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与中国古代的关于美学的论述在雕塑艺术上有着较为贴切的描写和详实的互动,造型、神态及动作之间的联系能够激发出我们的审美情感。雕塑艺术作为“再现性艺术”[3]的一种,是博物馆展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一个纪念馆的主导性格和人文精神,使纪念馆的展陈空间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内容和意义,具备了双重性能。因此,雕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中展陈空间设计上的空间面貌,是整个纪念馆空间的凝聚点。

雕塑是一门三维艺术,但是,在纪念馆的空间布展中,雕塑作品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艺术品,它自身的三度空间已微不足道,一件雕塑作品在馆内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它能否融于与周围展区相关联的结构关系。雕塑、陈展环境、参观者、历史背景等元素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使雕塑的造型、材质、颜色发生了质的突变。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陈展设计上,雕塑作为展览唯一的可触性展览品,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为基础,配以雕塑艺术家不同的情感及雕刻艺术手法,注重造型与环境的融合,雕塑人物精神本质的挖掘,使人的情感自觉地融入雕塑作品之中。例如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谷牧的雕塑,作者对其的造型与神态做出了正确的把握和创作,利用雕塑的材质品性、雕刻手法与所要雕塑的谷牧同志的形象的气与体的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了雕塑的生命活力。这尊雕塑以具体的形态、线面进行有机地整合,去掉繁杂的衣服纹理,以粗广的雕刻手法较好地处理了材质的刚与柔,节奏的缓与急,肌理的粗与细,借以其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平衡,使这尊雕塑得到了参观者的认同与赞赏。

在博物馆或是纪念馆陈展空间中的雕塑欣赏者通常是人民大众,馆内雕塑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诉求就是要走向社会,贴近平民百姓。这种雕塑则更注重的是与参观者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一件馆内雕塑作品的好坏,绝大部分是取决于它是否能被普通百姓接受,如果一件雕塑作品设计手法和技巧再高明,社会大众不理解它所要表达的寓意,那么这就代表着这件雕塑在馆内并没有起到一种好的宣传馆内思想的意义,这就说明了这件雕塑艺术品它只限于它所在的艺术品的象牙塔中,没有形成一种有助于融合馆内特质文化、品味以及功能性等综合元素为一体的馆内景观环境。

依附于馆内人文历史背景而存在的雕塑作品,是根据特定的馆内文化、人文习俗、宣传思想和情感寓意来创作设计的,注重雕塑作品自身的造型形式与馆内历史文化的衔接、对应和互补,使博物馆或是纪念馆所要宣传的思想通过雕塑作品得以延续和连接,给予参观者情感上的震撼,还原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宽度,激发社会大众对革命历史文化的关注和记忆,是参观者感受到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亲和力与归属感。

雕塑能够强化馆内的环境特质,它所传达的文化意义能够比较容易地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与联想,使陈展环境、雕塑作品、历史文化、思想情感形成良性的互动,激发馆内环境和内容的生命力。

在当今这个发展的时代,我们已经不能去探索前人对雕塑艺术注入的情感,也不可能像雕塑大师那样情感共同而专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使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变得较为复杂而多元。因此,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已经完全不同于前人。杜桑说过:“你能学到高超的技巧,可你学不到创造性和想象力,艺术创作中个性是很重要的,失去或淡化艺术创作的个性,其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原创性和生命力。”[4]

馆内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与馆内整体环境和革命历史文化有着密切交流的展览品,具有与公众产生亲和而积极的对话的品性,建立起了与公众亲和、密切的交流关系,使社会大众在馆内的参观上的主客体关系趋于淡化,并与环境形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它通过对历史事件或任务的纪念、时代观念的象征或是文化传统的隐喻来表现出博物馆或是纪念馆的大体精神上的某种内在的联系。总而言之,雕塑是一种公众性的生活艺术,它对塑造馆内环境的体态特征和人文环境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