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城市湿地景观学研究路径选择及其探究

城市湿地景观学研究路径选择及其探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7 00:17:58
城市湿地景观学研究路径选择及其探究
时间:2023-04-17 00:17:58     小编:

【摘 要】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城市湿地具有蓄积水源,防洪抗旱,沉积营养物质,调节地区小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湿地还是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目前在城市湿地中开展旅游正在蓬勃兴起,但是大多数城市湿地旅游开发没有进行系统规划,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生物群落消逝等种种负面影响。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途径,它以生态保育为重点,结合旅游开发,促进城市湿地走向积极主动有效的保护层次上面,从自然生态走向社会生态。

【关键词】城市湿地;地理性;湿地功能;生态恢复;景观特点;研究意义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它存在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各个角落。城市中的湿地是城市的后花园,是城市生态资源最丰富的储藏地,属于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具有改善环境,防洪抗早,调节城市小气候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等种种功能,然而城市湿地又具有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佳利用方式。

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绿化面积大幅增加,极大的满足了居民对休憩活动场所和环境的要求,但是因为对湿地认识的局限和狭隘相应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却远远滞后,甚至还出现大量湿地被添埋消失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水泥森林和消耗巨大水资源的草坪景观,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和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为什么要进行城市湿地景观研究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二、城市湿地水文生态学特点

湿地的三大要素是湿地水文、湿地物理化学和湿地生物,湿地水文是其根本。湿地水文包括降水、地表逸流、地下水、蒸散、潮汐和洪水等类型以及水深、水流格局、洪水周期和频率等特征;湿地物理化学是指湿地以周期性的水渍为特征,间歇性产生厌氧和好氧,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过程复杂多变,同时大量水分快速地输入与输出,带动物质和能量在区域范围内迁移并重新分配,它包含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湿地生态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物质交换,是以土壤、水分、空气、动植物、微生物等相互作用进行的循环变化:湿地生物包括湿地植被、动物、微生物。湿地水文决定湿地土壤、沉积物和水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一步影响湿地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而湿地生物群体分别对其栖息地的物理化学环境和湿地水文环境进行反馈调节,湿地物理化学特征的改变反过来也会改变湿地的水文状态。此外,湿地还受到区域气候和地貌的制约,它们直接影响湿地的三大组成要素。因此,湿地公园园址必须根据湿地的三大组成要素进行选择。自然湿地公园是在现有湿地的基础上建设而成,不存在园址选择问题;城市湿地公园园址应选择水源补给充足、地形地貌变化多样、自然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好,并且符合城市绿地系统发展规划的地段。

三、城市湿地的景观学特点

湿地公园的选址不同于普通公园,由于湿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对于水资源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湿地公园的首选条件是水资源丰富地区;另外,鉴于湿地良好的净化水质、蓄洪抗早的能力,最好处于河流下游区段,以发挥其最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三是将景观的美学属性附加在功能属性上的一种景观类型,首先强调的是景观的功能性,在此基础上对景观要素进行升华和提炼,体现出景观赏心悦目的美。因而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具有独特的构造特点。由于人工湿地景观与湿地、人工湿地和水景观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在构造上也兼备三者各自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个人为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具有特定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既在系统内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和转换,同时还与外部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存在着特定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最后,它还具备自然式水景观的构造特点。自然式水景观的建造特点和模式是人工湿地景观构造的主要依凭。自然式水景的处理手法诸如驳岸的处理、植物的配置等等都是可利用的。

四、城市湿地景观学研究的路径选择

城市绿地中的人工湿地景观,作为一种特定的景观形式,也传承着特定的景观内涵。功能和构造是其内在的特点,是起着限定作用的内在因素,它们要通过一种外在的形式去表达和诊释,这就决定了城市人工湿地在景观学研究上的独有特色:

首先,它是一种系统化的景观。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人工湿地景观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整体,各个要素之间通过一种规律性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共同承载特定的功能。每个要素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调节的系统;其二,人工湿地景观在自我完善的同时,还要与外界发生交流和联系,具有开放性,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下走向终结,而是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不断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其次,它具有美的形式,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景观需要通过一种形式化的语言去传达和表明信息,将景观的内涵用合适的语汇表达出来,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工湿地景观也需要用合适的、符合人们对美的品赏需求的形式语言将其内涵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整体的造型,还是具体要素的形式,都应该符合形式美学法则。最后,它传承着特定的精神文化信息。任何景观仅仅具有华丽的外衣都只能激起人们一时的兴趣,热情一旦消退,景观的存在就会成为人们视若无睹的点缀。人工湿地景观是变化着、发展着的景观,不仅注重美的外在形式,还具有特定的内涵,包含着对场所意义的表达,在人们的参与中,获得多于审美愉悦的精神感召,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珍惜、保护之情。

五、城市湿地景观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性

众所周知,每一个城市或地区文化的发生、存在和发展,都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主体的创造意识、文化创造行为以及民族地区间的文化认同意识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地域文化具有各异的价值观、发展理念和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精神原则。在环境景观营造方面,不同地域的人们按照其对所处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哲学思考,对自身生存方式和行为法则的定位,同时也依据自身的文化意愿和理念,采取相应的方法来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构筑自身的生存环境,由此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的环境景观特征。由此可见,只有在对文化理念准确把握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环境景观。因此,在城市绿地中营造人工湿地景观,不仅要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足够的了解,还要对城市和地方文化的脉络和主题进行整体的把握,既注重城市文脉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传承连续性,又要与现时代文化发展的主潮流保持一致,使得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延续,又符合当今人们对景观品赏的要求。

(二)景观易识别性

人类有这样的习性,即喜欢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的空间,创造一个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他们的个性、趣味和价值观的主题空间。人们对于归属和识别自己专有的场所或者至少是与自己有关的场所的需求,在任何地方都可通过将场所个性化的行为得以实现。这一习性的目的即是创造一种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当人们被以某种方式联系并聚集在一起的时候,这个群体将因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通过强化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表达的主题、景观要素的形式信息,可以突出整体景观的个性和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突出了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可识别性,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吸引人们注意的同时也给人带来归属感。此外,将其作为一个地区可识别性的“标志性”景观,还可以起到振奋民心和重塑地区形象的作用。

(三)环境景观舒适性

对舒适性的追求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延伸。人类不仅仅有生存的生理需要,更有生存的心理追求。人们渴望阳光、氧气,渴望对自然的回归。城市中粗糙的建筑形式,占统治地位的硬质材料、砖、石、混凝土和玻璃,在某种程度上都会给人造成紧张情绪和精神压力,而绿地空间的植物等软质景观却可以起到软化的作用,给居于闹市的人们带来心灵的舒放和缓解。然而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城市绿地犹如“沙漠中的绿洲”,显得稀少而珍贵,这就造成了人的需求和实际现状之间的矛盾。良好的环境可以缓解现代人沉重的精神压力,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景观或多或少就成了景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构建。景观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象征、隐喻等景观处理手法,通过对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要素的构图、色彩、质感等的表达,以及对符合人的要求的亲切尺度。

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营造的把握,创造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景观,减小环境的压力,对人们产生微妙的心理上的影响,给人舒适安逸的感觉。

(四)景观设施安全性

安全性也是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安全性的要求是指人们身处在景观环境中的时候,感觉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必顾虑发生事故。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中要对各种设施的尺度、色彩有明确的限定,不给游人造成误导和错觉,同时在必要的地方还要设置护栏等安全设施。如果在夜间开放,还应对夜间照明系统进行设计。

六、湿地景观的功能及利用

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独特的构造决定了其必然在功能上具有独特性。在城市绿地中营建人工湿地景观的目的,就在于发挥它不同于一般水景的功能作用。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功能性在于:

首先,它具有一定的自然净化水体的能力,这也是人工湿地景观主要的功能特点。水体在千百年的自然演化过程中,自身形成了一定的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强大能力。湿地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水体完成这一功能的自然载体,而人工湿地景观是人为模拟的湿地生态系统,因此,借助于其构造体系,水体能够通过在这一体系中的流动实现对自身的净化,实现水的循环利用。

其次,它自然式的构造和形式,形成自然的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没有割裂水体与周边环境的联系,其生境特点能够适合水生、湿生和陆域生物的生存,因此,可以为大量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且,人工湿地景观形成的良好生境,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小气候条件,可以改善城市绿地的空气环流状况,提升整体环境的质量。此外,还能够吸收温室气体,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最后,它是一个独特的窗口,人们通过观赏和在其中的游憩,能够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关注环境的热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和教育场所。湿地丰富的水体空间、水边的浮水和挺水植物,各种昆虫、鸟类和鱼类的活动,都充满大自然的灵韵,使人心静神宁。这体现了人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欣赏自然、享受自然的本能和对自然的情感依赖。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为环境教育和公众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是进行自然教学的天然教室。

以上分别从城市绿地中人工湿地景观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上对其特点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的特征需要靠具体的表现手法去传达、阐释,让人们解读和认同,这也是对下文的论述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表述。

七、湿地景观生态恢复

城市郊区湿地由于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导致生态退化,出现过多的营养及有机物输入导致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生物链缺失生态结构简化,水体自净能力丧失等等现象。当城市郊区湿地正面临退化的威胁或已经发生了退化,生态恢复的各种理论与措施就成为缓解、修复、改善其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湿地公园的规划中,恢复生态学的方法将广泛应用,以恢复城市郊区湿地原有景观和生态系统。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现有湿地生态系统的保存与保持

现有相对尚未遭到破坏的湿地对于保存湿地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在规划中,通过分级管理与外部缓冲区的建立,将这样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

(二)水系统的恢复

水是湿地的根本,规划中将水体的污染控制与自净相结合,才能使生态恢复得以持续进行,从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

(三)恢复生态完整性

将尽可能在湿地公园的范围内组织规划,把已经退化的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重新建立起来。为使其加速实现,在水域、流域范围内采取有利于自然进程和自然特性的计划方案。

(四)恢复或修复原有结构与功能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两者都与湿地关系密切,在规划中,将考虑适度重建原有结构,可有效地恢复其原有功能。如河道形态与其他自然特征的不利变化等。

(五)兼顾流域内的生态景观修复

在规划时将提出兼顾全流域的计划,因为局部的生态修复工程无法改变全流域的退化问题。同时在规划各区域选址定位时,应考虑如何才能使规划工程对流域产生进一步的相关影响。

八、环境结论与讨论

城市绿地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主要的休闲游憩活动场地,也是居民文化的传播场所。作为城市的起居空间,城市绿地容纳着城市居民大量的户外活动。

水要素作为重要的园林要素之一,自人类造园之始,就在景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景观营建中,水要素的应用方法和形式更是不胜枚举,城市绿地中,以水成景的现象也相当普遍。但是,由于水资源日益紧缺,许多水景因为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源而停止使用;许多水景因为维护不力而蚊虫滋生、杂草蔓延……不但丧失了美化环境的功能,反而成为需要花费气力去治理和维护的景观。因此,在城市绿地的水景营造中,发挥水的自净功能,营造一种生态的景观―人工湿地景观,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