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人在兰台 2014年3期

人在兰台 2014年3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8 16:54:39
人在兰台 2014年3期
时间:2015-08-18 16:54:39     小编:

因为有了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那句:“嗟余听鼓应官去,马走兰台类转蓬。”的著名诗句,让我的兰台生涯一开始就有些惆怅。我不知道李商隐当时为什么对兰台有那么多的无奈,但我知道,档案部门是一个要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的行业,这和我之前天马行空、舞枪弄棒的军旅生涯是格格不入的。拿枪和拿笔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003年,已有13年军龄的我军旅生涯走到了尽头,虽然从当兵的第一天起就懂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道理,但是面对着鲜红的军旗和褪了色的绿军装,心中依然充满了依恋。离开了部队的日子,伤感与迷茫始终伴随着我,二次就业的压力随之而来,这需要有勇气去面对。从民政局安置办得知我分配的去向――房山区档案馆。听到档案馆名字的那一刻,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不由自主地说出了一句话:“有别的单位可选择吗?”安置办主任随后的一句话让我彻底死了心,“档案馆是今年退伍分配最好的单位了,你不去有许多人在等待呢。”我知道,退伍安置是地方政府的一个大难题,能分进一个好单位更是难上加难。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尽力地调整自己,但想到今后30年将要在档案馆工作,整天埋在一堆档案案卷之中,仿佛生命已被尘封的案卷占据,一抹绿色军旅枯萎如秋天的落叶。

10月15日是我到档案馆报到的日子,深秋的北京寒意渐浓,在这萧瑟的季节,也是我兰台生涯的开始。走进档案馆,我瞬间有了一种穿越感,仿佛自己走进了历史,回到了从前,生命如同黑白电影。我想从此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准备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吧。

兰台生涯中我的第一个岗位在办公室担任文字打印和编辑,文字打印倒不是什么难事,但文字编辑却让我犯了难。主任让我编辑《房山档案工作》,由于我不懂档案,常常说外行话,使得主任啼笑皆非。半年后,局里决定让我下科室锻炼,学专业。我想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步入档案部门,那就从最基本的业务学起吧。

第二个岗位是在档案编研科负责档案编研和爱国主义教育。好在这个岗位还不是离档案最近的岗位,不用整天埋在档案堆里。对编研工作,因为我有些文字功底,应该不算难。爱国主义教育吗,因为我十几年的军旅生涯脑子里装满了爱国主义,干起来应该不会有困难。但事实正好相反,我到编研科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熟悉馆藏。科长说,不熟悉馆藏就没法利用馆藏资料进行编研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听到科长的话,我顿时傻了,熟悉十几万卷的馆藏,这下真是把自己埋进了档案里了。但正是因为熟悉馆藏,顺利完成了我职业角色的转变,全身心地溶入到了档案之中。

回想初到编研科的日子,我整天都扎在档案阅览室里。为了尽快能从档案堆里爬出来,我将馆藏作了初步的划分,分成了资料、档案两部分,档案又分建国前、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部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想到这一卷卷泛黄的案卷中,真有不少令我感兴趣的东西。从档案里我知道了房山云居寺石经的来历;房山区是著名平西抗日根据地,有杨成武、萧克、邓华等多位共和国将领在此战斗;著名的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在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还有建国后那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案卷。从档案里我仿佛看见了新中国农民翻身得解放、满腔热情建设家园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在这一幅幅旧画面中,我明白了档案的价值,找到了档案工作中的乐趣。

两个月的熟悉馆藏工作,让我不再是一个档案工作的门外汉,库房中一排排整齐的案卷仿佛都排列在我的脑海中,为我下一步开展档案编研和爱国主义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熟悉馆藏,我在建国初期的档案中发现了房山区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而且旱涝交替,这种局面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才有改观。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大面积干旱又随之而来,少雨缺水,地下水位下降成了困扰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于是第一部编研作品雏形已在脑中形成――《房山区自然灾害纪实与分析》。这部编研材料从计划到编写都得到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材料于2006年完成,报送到区政府办,区长竟为之作序,印刷成书,可见其重要程度。看着自己的编研成果被认可,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编研科工作的四年时间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一名档案工作者的快乐。我到编研科的第一年就独立编辑设计了《碧血太行》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图片展,后来参与设计了《足迹》报摘展、《走近房山》区情展。因为对馆藏比较熟悉了解,所以利用馆藏搞教育总是能得心应手,而且有特色。2005年我和同事共同策划了“重走红色邮路”系列教育活动。我们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找到了当年红色邮路电影的人物原型――北京市劳动模范任成水。邀请任成水老人到基地的共建单位――房山城关小学为学生们讲当年邮路上的故事,让学生们观看了《红色邮路》电影,并组织学生们实地重走了任成水老人当年翻越青峰岭的一段邮路,看着孩子们在山间快乐地奔跑,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后来,这个活动被评为了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优秀活动二等奖。在编研科的几年里,不仅个人的档案业务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我们科室共同努力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晋升为了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正当我在编研科干得顺风顺水时,2009年初局党组决定让我上业务指导科工作。业务指导科是档案业务的核心,只有熟悉精通档案业务才能胜任。面对着局党组的决定,说实话,我还真不想离开编研科,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把自己埋在档案里。在档案里我独自凭吊历史,随岁月的深入审视过去探究未来。

新的岗位,新的考验。作为一名档案指导人员不仅要指导业务,而且还要讲课培训,业务指导通过短期的业务突击还可以解决,而讲课培训可不是一日之功。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不拖科室业务后腿,我为自己制定了工作目标。就是一个月熟悉业务,两个月能独立指导,三个月能讲课培训。为了学习指导业务,我认真突击学习指导科的各项专业知识,并积极向科里老同志请教,科室里有外出指导任务,我总是抢着去。为了尽早能培训讲课,我把科里所有的授课课件找出来学习,逐一对照专业书籍,做到融会贯通,并结合自己的特点,设计制作了一套新的授课课件。档案授课专业性强,趣味性不足,不能调动听课人的积极性。为了能让课讲得生动活泼,有趣味,我通过网络仔细查找中国古代关于档案的典故,一些从事档案工作的名人等,并把这些典故加在课件中。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我终于第一次站在了授课的讲台上,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我的信心更足了。没想到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业务的学习中时,局党组又一次决定调整我的工作岗位。我被安排到办公室担任办公室副主任,2012年9月又担任办公室主任。走上领导岗位是我没想到的事,没想到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重新学习的起点,但肩上的担子却更重了。站在新的起点,我没有了当年初入档案局时的惆怅,更多的是重任在肩的淡定。

这些年,档案已经在我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是档案消除了我身上的浮躁之气,让我变得冷静而善于思考;是档案让我从一名热血沸腾的军人,转变成为一名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的档案人。人在兰台,人生如平静的港湾,没有惊涛骇浪般的起伏不定,有的是在成年累月中默默前行,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变的厚重,思绪如陈年的酒历久而弥香。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