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8 17:03:52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时间:2015-08-18 17:03:52     小编:

摘 要:学校文明礼仪活动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目前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存在导向缺失、功利性、模式化和新媒体广泛应用导致德育效果欠佳,要更好发挥礼仪活动的德育功能,必须通过更新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以学生为主导组织活动,建构生活德育体系,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形成全社会德育的合力。

关键词:文明礼仪;德育功能;途径

一、学校文明礼仪活动的德育功能

学校是传承社会文明,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学校的文明礼仪活动是围绕设定主题进行道德教育的活动,是素质教育重要的实践载体,如升旗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的仪典、表彰大会、入团入党仪式、各种社团活动仪式以及教学活动的礼仪礼节,各种学术和民俗节日等活动都具有德育的功能,学校文明礼仪活动的德育功能就是通过各种文明礼仪活动来实现的。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是基于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唤起学生内心对活动内容的亲近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现在,文明礼仪活动是学校德育的实践性载体,更是一种体验性的德育活动。教育者通过组织这种活动能更直接地告诉学生,国家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各种规范,向学生澄清什么行为是该做的,什么行为明令禁止,明确价值导向,教导学生明辨是非,这是显性德育的表现。同时通过举办活动能营造出更为有效的德育环境。另一方面,在文明礼仪活动中,通过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座次安排、严肃神圣的环境氛围、严格规范的仪式程序、国旗党旗团徽等仪式象征物,奖状锦旗证书等仪式符号来体现明确的权利关系和社会制度安排[2],让学生在仪式活动构成的环境氛围中亲身体验到蕴含的礼仪规范和社会公德,逐渐认同、接受最终将其内化为指导自身行为的标准,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这是一种活动体验式的隐性德育。此外,学校文化硬环境中的整体规划、校园绿化环境、建筑风格等和学校软环境中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及学校声誉的评价,学校仪式活动所展现的文明礼仪与传媒所宣传的礼仪公德的契合等,这些都有助于实现思想文化的认同,为实现德育功能奠定基础。

二、学校文明礼仪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种学校文明礼仪活动的德育功能表现整体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学校的文明礼仪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教育者们深思。

1.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导向性缺失和话语失真

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潮多元化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使得教育者传道、授业及解惑的职责实现起来变得困难。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使得学生具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动辄以侵权相要挟。教育者于是降格以求,凡是涉及思想与情感的艺术表现,凡是带有“红色”意味的文明礼仪活动往往顾左右而言他,唯恐被冠以假高尚的名头,而将自己沦为知识的传输器、立场的中立者。同时由于特权思想的存在和成人优势的心理暗示,教育者往往宣而不信、信而不行。例如,教育者要求学生要守时、惜时,可往往自己带头破坏,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长此以往,教育者的威信荡然无存,也就不仅是话语失真的问题,这易于使其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惰性心理,也就远离了育人的责任。

2.学校文明礼仪活动目的过于功利化

学校的一些文明礼仪活动的程序具有规定性,一些环节经由多年已形成各自己的特色固定下来,学生群体特点的变化也不能促使其改变,致使这些文明礼仪活动的举办成为一种例行公事,同时为提高举办礼仪活动的层次,邀请领导和社会名人来参加活动,而被邀请嘉宾为显摆自己,套话连篇,冲淡了活动教育效果;学校文明礼仪活动还掺杂过多商业因素,一些商家为获得利益主动为学校活动赞助,充分利用赞助把带有商业色彩的宣传带进校园,四处飘飞的条幅,气球,热烈劲爆的音乐等,使本来教育意味深厚的礼仪活动现场变成商业推广宣传会,让学生们很反感,造成了礼仪活动主题的淡化,影响了文明礼仪活动德育功能的发挥。

3.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形式过于模式化

当前许多学校对于文明礼仪活动的德育功能的认识存在不足,认为只要礼仪活动组织得热闹,场面隆重,程序完整,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启发教育,忽视了“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3]。导致了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往往只重视“教”而忽视“养”,致使其流于形式。一想到爱国教育就想到升国旗,一说起学习雷锋就想到团结友爱等,使文明礼仪教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模式化严重影响了德育效果的发挥。

4.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弱化了德育效果

新媒体是指“主要依托数字技术的各种新型的传播形式”,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媒介常被视为新媒体。据统计,新媒体在中国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青少年学生成为中国网民的主要群体。新媒体的便捷性、交互性以及覆盖面广等技术优势与大学生渴望平等交流、自由交往、张扬个性的心理需求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观看国内外各种不同的仪典活动,甚至一些同学参加过种种仪典活动,同时新媒体应用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网络上各种非主流思潮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巨大,这会使学生对学校的文明礼仪活动有个人看法和认识,会用审视的目光进行对比,不容易认同,这样严重地弱化了学校德育的实效。

三、提高学校文明礼仪活动德育实效的途径

针对上述学校文明礼仪活动的现状,如何实现学校文明礼仪活动的德育效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践行核心价值观,更新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为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方向,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用一面旗帜来凝聚学生,用一条道路来引领学生,用一个理论体系来武装学生,培养和增强学生以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素养。同时教育者也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角色的互换,来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性。

2.以学生为主组织活动,改善德育的实效

学校是学生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学校组织的各种文明仪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文明礼仪活动,将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具有生命、思想活力的人,顺势引导,而非强迫接受。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贴近学生的实际思想和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礼仪活动的程序设计、现场布置、内容安排、文化渲染和亮点特色等方面做足功夫,吸引学生们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文明礼仪活动中来,增强学生对于礼仪活动蕴含思想的认同,真正地改善学校德育的实效。

3.建构生活德育体系,创新大德育的模式

学校文明礼仪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加强思想、纪律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生活中出发,将学校文明礼仪活动贯彻于学生生活细节中,从校园日常生活中获取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文明礼仪活动,改变学生被动从属的地位。重视学生中存在的小问题,在日常化的基础之上,将育人内化到每一次活动,使每次活动都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教育者尤其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教育行为上的不作为和教育内容上的“假、大、空”的出现,把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小事情与大道理结合在一起,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辨明是非,感知荣辱,同时更要检点自己的言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道德的培养与生活联系紧密,才能获得持之以恒的动力。

4.注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形成全社会德育的合力

学校虽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而存在,通过举行各种文明仪式活动,使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感受到置于其中的约束,通过文明仪式行动可以营造一种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进而影响人的思想,规约[4]或规训[5]为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人。

但是学校文明礼仪活动要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就必须要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因为“即使学校能够提高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水准,如果所教内容没有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那么这些内容就不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为此,学校、家庭与社会必须为了共同的事业携起手来,共同教育,让这两种教育制度力量去培养道德的人,培养国家的道德生活”[6]。所以构建只有净化社会环境、优化家庭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校文明礼仪活动的德育效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