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军民融合提升策略探析

我国军民融合提升策略探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2:13:40
我国军民融合提升策略探析
时间:2023-08-07 22:13:40     小编: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我国军民融合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存在的融合障碍,探讨了军民融合的提升策略。要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军民融合;加强对军民融合的法律规范和引导;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军民信息资源共享。

【关键词】 军民融合;障碍;提升策略

我国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当前推动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1]。显然,推动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军民分离的惯性与模式,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既要准确把握目前存在的障碍,也要寻找提升路径,通过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依靠科技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一、我国军民融合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大趋势下,结合中国国情,走军民融合道路是我国发展的最基本战略。虽然我国军民融合起步相对较晚,然而军民融合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通过军民融合能够实现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在诸如科技、经济、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并且促进各类资源在国防与经济建设中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效益。具体来看,军民融合对我国的现实意义如下:

1、有利于实现军工特色经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在技术研发、安全保障、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结合越来越广,相互之间资源共享程度越来越高,军民融合也日益迫切。因此,在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下,综合利用军工和民用资源,能够把军队信息化装备建设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促使两者发展壮大,形成规模经济,使得国防工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实现齐头并进的局面。

2、有利于提升国防安全保障

国防的基石,在于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科技的创新。走军民融合式的发展道路,就可以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建立起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工作格局。如此军即民,民即军;平即战,战即平的国防建设,就形成了国防动员的合力[2]。

3、有利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改革开放后,受到军民分离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国防科技企业有限地、间接地参与市场竞争,政府部门仍然是国防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由此形成的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军民融合将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全面融入地方经济,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战略衔接、产业链接、技术对接等方式,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军民之间合理流动[3]。

二、我国军民融合中存在的障碍

在军民融合战略的指导下,近几年我国在军民融合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许多行业都形成了一种“以军带民”的良好发展形势。如船舶制造、飞机制造以及航天科技民用化等等。但与此同时,不能否认我国的军民融合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层面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国防工业自成体系,拥有一套完整和独立的体系。这是一种军用和民用分离的状态,这种分离不单是市场上的分离,更是研发、生产上的分离。军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完全被军工企业所独占和垄断,进而形成一种资源流动性较差的市场环境。这种模式下,民营企业想要进入军工行业并在其中生存和发展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种情况的形成是由于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造成的。在制度层面上,军用装备的采购完全是政府和军方决定的,其生产链也完全由内部配套,这种非市场机制是十分牢固的。而在历史层面上,由于我国经历过很久的战争时期和战略对峙时期,国防工业一直被放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出于国防科技保密性和可靠性的考虑,这种独立的体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当前社会,这种体制就显示出局限性。这种军民两个市场、两种体制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军民间的技术交流和融合。

2、认知层面的问题

第一,民营企业接受市场规则、适应市场规律;军工企业则长期处于政府保护的特殊状态,有很强的行政特性和范式。两者在认知层面上有比较大的分歧。第二,民营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在长期的市场条件下会形成一套以此为核心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而军工企业则更多的以武器装备本身为中心,以发挥武器装备性能为第一要素,而盈利则为次要目的,两者在这个层面的认识不同也会产生交流障碍。

3、信息不对等

出于对国防安全和国家战略的考虑,军用技术往往对保密性和可靠性十分看重,一些信息往往是作为军事机密来严格保管。这样一来对于民营企业能掌握的信息就会极为有限。而且出于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对从事军用产品研发生产的民营企业都会层层设限,对其生产出的产品也会产生较大的歧视。这种信息不对等的现象会对两者的沟通和合作造成很大的障碍,从而阻碍技术的双向流动,限制科技创新。

三、我国军民融合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结合现有的问题或障碍,我国要走出一条直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必须充分通过军民融合中各个要素的协调与整合,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

1、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军民融合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军民融合首先需要政府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引导、协调和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4]。政府协调推动军民融合,一方面,在宏观和战略层面确定军民融合正确的发展方向,把军民融合同时纳入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两个维度中;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促进军民融合的体制和机制来协调军民之间重大问题,以减少和消除影响军民融合的制度壁垒,从而为建立军民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加强对军民融合的法律规范和引导

虽然目前全国人大已经了启动《军民融合促进法》的立法调研论证,但是在经济、科技、社会保障、教育、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未制定推进军民融合的专门法律法规,军民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并不健全。鉴于此,应该首先从完善资金投入、税收政策、市场准入、监督管理、科研生产体系等角度对原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规范军、民、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军队需要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军民协调法律规范,如陕西作为国防科技大省,可以在用地、用电、用水及交通运输等方面为军民协调提供优先的政策与法律保障;最后,应积极建立军民之间立法协调机制,设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减少军地在立法上的重复,使制定的军民融合法律规范在有效维护军队利益同时实现市场效益。

3、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实现双向转移、共同发展,使得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建设根植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之中,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基础[5]。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应构建多元化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以军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积极推动各个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机结合、科学配置;另一方面,应以创新项目为牵引,以新兴产业为支撑,围绕重大基础设施、海洋、航空和信息等重点领域,依托多元化的创新主体,使得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加快成果转化,推进军民科技资源共建共用。

4、实现军民信息资源共享

伴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军民融合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军民之间有80%以上的信息可以共享,然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了军民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样的障碍,首先要建立完善军民信息对接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政府引导联合建立军民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信息的标准化提高军民信息资源的通用性。其次加强信息网络基础建设,通过建立完善军民信息一体沟通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发布作用,使得信息资源优势扩散至整个社会,从而带动国防科技工业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的流动。最后要建立完善军民信息共享制度,规范和完善军民保密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关规定,克服现存的信息安全保密与资源共享的矛盾。

总之,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必须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才能使得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创新深深植根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沃土之中,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为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地全面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