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西部地区反贫困战略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西部地区反贫困战略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9-04 02:55:24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西部地区反贫困战略
时间:2022-09-04 02:55:24     小编:

【摘 要】 文章分析了西部地区的反贫困环境与条件,脱贫致富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论述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贫困,反贫困的关系:基于基础设施视角探讨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对策战略: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合理;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制度政策和体系;重点投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员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运作。

【关键词】 基础设施;西部地区;贫困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阶级社会出现后,贫困问题就开始产生,可以说整个社会历史都在不断与贫困斗争。前世界银行行长J.D.沃而芬森曾说:“世界上最大的挑战即富裕中贫困”,需用所有激情和专业化手段和它做斗争。基础设施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指示器。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采取轻视态度,经济发展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基础。因此转型过后的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产生了“瓶颈”。

随后国家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了投资建设的力度,先后两次基于不同目标大力推行基础设施的倾斜投资政策: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实行以改善投资环境以及部分区域发展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随后各个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该政策加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第二次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中央开始开展以拉动社会需求为落脚点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在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也更大。在这两次政策投资倾斜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不断增加,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其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各地区地理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政策倾斜程度等原因,使得西部地区相比东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相对落后。一些贫困地方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无法摆脱现实困境,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反贫困问题的解决。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依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脚步。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内在关系的研究很多,但是联系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反贫困的结合研究甚少。因此,本文试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贫困,反贫困的关系、现状评价以及基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反贫困环境与条件等出发,寻求反贫困的途径。

二、 基础设施的基本内涵

经济学对基础设施问题的分析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基础设施方面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例如平衡增长理论的先驱罗森斯坦・罗丹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资本大概可分为两种:“私人资本和社会现行资本”。社会先行资本注重投资前一个社会必须有的基础设施上面的积累。基础设施相关的理论越加丰富和深化,其内涵和外延从实物领域到无形的规章制度等方面都扩大了。

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基础设施以及制度基础设施。制度性基础设施是确保社会和经济能正常高效运行的竞争机制,产权界定以及风险分担的机制,此外还有确保这三个机制能有效运作的文化,法律体系,社会风俗等统治,约束或者协调人们行为的一系列非正式和正式的制度。其中制度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产权界定,法律制度和金融制度。物质基础设施指的是那些拥有固定的物理形态的生产性以及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社会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设施。两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文所讲述的基础设施主要指的是物质基础设施。

三、区域贫困和反贫困与基础设施关系分析

贫困地区通常都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且地理位置偏,自然环境差以及缺乏必要的各种防护措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结构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从而减少和缓解贫困问题。

在区域贫困问题解决上,基础设施投资能从需求供应和供给效应上实现。需求效应指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身能增加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就业机会,提供较高的报酬,提高贫困人员的经济收入。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工代赈” 主要目标与此便是一样。基础设施建设好后,产生供给效应,资本存量借助其提供的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体现在提高其他要素生产力、减少生产成本,影响市场供求上。

经济学家早就认识到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彼此间的关系。他们指出航海运输,水利,交通,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对社会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毋庸置疑,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依赖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区域经济得到增长和发展,社会整体财富就会相应增加,在所得分配状况没有变化情况下,那么区域内的居民生活质量包括贫困的人都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川省道路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就是很好的证明:“四川经济增长与道路基础设施存量两者有双向的因果关系,形成了很好的循环和互动状态;有了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增长和减缓贫困,均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扩大了区域的市场范围,提高了生产能力水平,利于不同等级城市彼此间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推动经济快速的发展;此外,改善了农村区域的交通条件,提高了农村地区的自身发展能力,对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水平和减缓贫困具有直接贡献。

四、 基础设施视角对西部地区贫困,反贫困现状评价

西部地区作为我国主要贫困地区,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总共有592个贫困县,西部地区就占近400个。在西部地区贫困的众多原因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有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两者不协调,经济得不到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高,生活质量相对较差。经济发展没有基础保障,脱贫人员返贫率高。

五、西部地区反贫困环境与条件

1、政策支持

我国十分注重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实行西部开发战略后,对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技术、政策倾斜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国家深入和拓宽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争取到2020年把西部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其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之一实现县域农民的人均收入达到甚至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2、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

六、基于基础设施视角对西部地区的反贫困对策分析

1、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合理

除了科学合理界定基础设施的投资领域、优化和调整基础设施支出结构的前提,政府在基础设施上面的投资还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的规模,形成合理的投资规模实现。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减少贫困问题,区域与社会进步共同发展。

2、完善基础设施投资制度政策和体系

政府全方面性地对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影响区域的协调发展,科学合理的投资政策能促进本地区发展从而减少贫困。目前,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有诸多不足。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目标的界定,法律法规的制定,政策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以及组织体系的构建,能促使基础设施投资体系形成。

3、重点投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员人力资本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说 “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诸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经济发展关键是人的质量提高,不是比的自然资源的丰富或拥有的资本量多寡。”实践证明,贫困人员最稀缺是人力资本,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最缺,迫切需要获得工作和知识的能力。所以,对于低收入贫困人口来讲,特别是对一些贫困家庭有在校读书的子女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知识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最重要的、经济的和有效的投资。

所以,各级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在教育上,对西部加大投资。使教育事业得到良好发展,扩大教育面,西部的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才会得到提高。人力资源基础才会有保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减少贫困问题。在看到西部教育领域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知道在全国西部的教育地位并没有明显提高,东西部的差距仍旧在不断扩大,教育发展中依然有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4、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化运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是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竞争经济,通过竞争,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迫使市场主体去提高自己的生产和分配效率,最终让这个行业的整体经济效率得到提高。目前,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仍然具有计划经济管理的身影。政府仍是投资的主体,国内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在西部基础设施投资中占绝大比例。政府财政资源有限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潜力巨大,单靠政府财政投入之间存在矛盾。另外,基础设施投资利用率低,投资分散。根本原因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主体的管理体制缺陷所造成的。融资渠道少和投资使用上的低效率限制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基础实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应有作用得不到发挥,阻碍西部地区脱贫减贫的政策目标实现。为了解决这问题必须实行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本,实现多元化投资、扩大融资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发展。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