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7 22:32:36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8-07 22:32:36     小编:

【摘 要】马加爵案将大学生中存在思想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此案一时间成为引爆思想道德缺失讨论的导火索。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思考问题偏激等问题。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原因有家庭、学校、个人、社会等因素。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度,寻找合适的路径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倾向严重

当代大学生多为

80、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多受到父母的溺爱。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其形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遵循自我就是社会的主导。这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包容,最终导致不顾及他人的看法和感受,逐渐与他人疏远,与社会疏远。这不禁让我想到这样的一个假设:“如果马加爵的身边有个雷锋,悲剧还会发生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繁荣的背后,金钱至上的原则渐渐抬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盛行,并影响到了正在成长过程关键阶段的大学生。一些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较为严重,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他们将自己的利益作为至高的社会法则,处处以自身利益为重,将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追求,贪图享乐,甚至不惜违背道德的教义来获取物质的享受。

(二)思考问题偏激,心理问题严重

一些大学生在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上,仍存在思想过于偏激的现象,看问题的角度单一,对事物的认识有很大的片面性。有的甚至迷失了自我,做出漠视践踏生命的举动,步入精神失衡的怪圈。

(三)社会公德淡漠

早在一百年以前,梁启超便抨击中国人只讲私德不讲公德。人是社会动物,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人的活动不可能离开社会。社会公德是人在社会生存生活中应负的责任,也是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我们不应只在血缘的或者类血缘的环境中讲道德,一旦到了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就将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视若无睹。然而随地吐痰、随地乱扔、自习室里大声喧哗、教室墙壁桌椅乱涂乱画、吃饭插队等现象在学校的公共场所里已司空见惯。

(四)婚恋价值观扭曲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将性、爱、婚姻相割裂。在这个群体里流传着这样一些折射现代时尚气息的“经典”婚恋价值观:“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宁当二奶,不嫁穷人”,“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是靠本身赚钱”,“宁嫁黄世仁,不嫁80后”等,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许多价值标准都在随着时代节奏变化而快速地扭曲,这不禁让我们汗颜。

(五)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意识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给予厚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利益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和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过分注重眼前的眼前的机会和利益,忽视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缺乏精神上“真善美”的追求,忽视自身价值观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不禁让我想起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马加爵树立了高尚的人生观,怀有远大的理想,悲剧还会发生吗?”

二、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诚然,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思想道德水准是大学生赖以发展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大学生产生最初分辨善恶、美丑、好坏的思想道德标准,并贯穿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阶段。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能促进大学生对思想道德准则的认同和遵守,使其拥有较高的品行素质。然而,马加爵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又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其交流,没能及时对他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道德中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鲁迅世纪初喊出救救孩子!震惊数代国人。然而当今中国救心要务似乎并不是救救孩子,而是救救大人!孩子们接受的文明的普遍准则,尚未广泛地被现实的虚伪所毒化,反倒对大人的行为有净化作用”。

(二)学校因素

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学校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但教育的内容脱离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明显理论化、形式化,没有了思想道德教育应有的特点,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标准和高深的理论远离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教育的过程脱离大学生主体;教育的方法大多采用空洞的、目中无人的说教形式,缺乏生动的、心与心的交流,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只是一个模糊抽象的名词。加之,学校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加上政治、经济等外在于教育自身的因素的强行介入,使教育演化为“工具化”的教育,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较好地培养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较好地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及他人人生负责。

(三)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有差距,造成了贫富悬殊。像马加爵这样来自农村的贫苦大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材料中记载,马加爵大学期间为了挣生活费和学费曾去做过搬运工,还因为没有鞋子穿而逃了好些天的课。如果马加爵也曾得到社会的关怀,是否会对社会充满感激之情,是否就不会埋没人格,是否就不会酿造出五个生命的悲剧?

(四)个人因素

许多大学生都具有严重的从众心理,甚至我们从中还可以观察到某些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如有意试探纪律的边界,明令禁止的偏要去做,不处分到头不作罢。另外,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大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有时尚不能加以正确的选择,面对社会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良好的道德规范,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是时代的“天之骄子”,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知识文化素质群体的代表。学校及家庭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具有乐观向上的追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学校应该明确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目标,明确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应达到的程度和水平,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肯定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取得的成绩,加强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目标的树立,促使其努力实现目标。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繁荣,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金钱、利益、权力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社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大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科学道理,本应将自己所学所知所长从头脑中的科学层面运用于社会,但是很大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复杂现象下茫然、不知所措,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漠不关心,更需要确立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循序渐进的完成目标。

(二)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不仅是思想道德规范的传递传授,更多的表现在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的情感交流。“如果我们所施与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致,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即学生对某一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认同与接纳”,家庭、学校、社会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都要不断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加强教育的沟通交流,重视个体的独特性质,避免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正确处理好三种教育的关系,营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环境,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从思想道德的传授到实践,认识到理解的过渡,相互补充完善三者之间的缺陷,运用思想道德的内化意识,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深化为学生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品性。

(三)明确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目标

就当代高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来说,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高校普遍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必修课,对大学生进行常规的传授教育,并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往往只能吸引少数人参加,而且其教育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需要,在大部分学生中仍然对此类课程没有兴趣,上课无精打采,甚至逃课旷课,因此,高校在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对此,学校应该在调查研究学生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长,使学生真正适应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学会并运用思想道德知识。

(四)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大学中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立为公共课,但不排除部分学校将课程的设置视为形式,觉得大学生基本都已成年,课程的开设仅仅为了走形式,有这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对课程的设置、教育的方式等问题没有周详的考虑和分析,对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存在逃避责任的思想。学生方面,他们认为学校课程传授知识已经不重要,书本上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是教条主义理论,没有实际的意义,步入社会之后这些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明白了,对思想道德教育在为人处世等方面的重要性没有太多直观的认识。因此,要从学校和学生双方面入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校、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学校要将单一的课程传授方式转变为传授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吸引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应明确学习任务,使双方能正确认识思想道德教育,合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五)大学生要将内化的思想道德意识外化为思想道德行为,做到言行一致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向善,拥有良好的品性和素质,从人的自身角度来说,这种素质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思想道德教育是通过引导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思想意识,从而指导其行为实践,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的学习是一种自我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是思想道德观念在头脑中的真实反映,当大学生在与思想道德理念相适应的条件下,思想道德意识自觉地体现出来,形成思想道德意识的定性。高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当多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转化,将学生从教育的被动接受变为为主动认识,激发学生内心对思想道德的渴求,从而规范其言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更要充当配合者的角色,把学生当做受教育的主体来对待,不仅注重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结合,也要注重道德认识与实践的结合,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思想道德经验和实践的机会,促进大学生重视思想道德的力量,遵守思想道德无形的规范,培养其优良的品行,使大学生真正成长为德与智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