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增强责任意识 推动编辑工作创新

增强责任意识 推动编辑工作创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27 01:17:10
增强责任意识 推动编辑工作创新
时间:2023-02-27 01:17:10     小编:

摘 要:创新是编辑工作者的基本精神,通过创新能获取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编辑工作创新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力量,体现编辑工作的时代特征,增强编辑工作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在积累科学文化、传播知识技能、弘扬人类文明、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关键词:编辑;责任;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提到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保持敏捷的思维,密切地注视时代的变化,贴近时代的脉搏。在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繁荣文化事业。因此,我们时刻牢记编辑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以谋求编辑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抓创新,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力量

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明确了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以人为本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它体现了科学历史观与合理价值观的统一,这就要求必须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制度建设和人的自身建设结合起来,这也是我国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编辑工作者抓好创新的突破口和着立点。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以及挖掘蕴藏其文化创造的潜能,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就要使编辑工作者要贯彻“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走“以人为本”之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抓好编辑工作者的创新,这必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编辑工作者队伍建设就要以理论武装推动科学发展,以正确的导向宣传科学发展,以文化建设提升科学发展,以队伍建设保障科学发展。编辑工作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在把知识物化成多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作为一种知识积累、信息传播和科研导向的实践途径,始终体现在编辑工作者主体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上。这种思维活动与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紧密相关。开展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实践研究,探索编辑工作中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规律与特点,对于编辑工作在新形势下有效掌握并自觉运用这种思维技巧,开展创造性工作,提高出版物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提高编辑自身素质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创新素质是编辑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是编辑活动的实质,是新知识领域的开拓者和新成果的催生者。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编辑所具有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学术出版物的前途和命运。编辑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还要有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抓住本质,切中要害的能力。编辑在理论素质方面,必须了解和把握过去和现实的理论观点、理论前沿、理论动态、理论焦点等重要理论走向。编辑在文化层面上,必须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扎实做好编辑的每项工作。编辑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要坚定立场,遵守编辑职业道德和出版工作者准则,明辨是非,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编辑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要坚持以理论武装推动科学发展,以正确导向宣传科学发展,以文化建设提升科学发展。

二、抓创新,必须体现编辑工作的时代特征

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新时期赋予编辑工作者的任务,这对编辑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方面的需求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对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编辑工作者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解决和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有勇于创新的素质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负责,对编辑工作负责。其次,编辑的立体意识思维方式决定思想结果,因此这就要求编辑的思维方式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编辑的意识不应该被局限在某一领域或者是某一个方面,其意识形态应该是多维度、发散性思维。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有先进的就有落后的,有优秀的就有腐朽的。如果编辑的作品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实践的理论升华,它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果是迷信、邪教、伪科学等腐朽文化,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灵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我们必须摒弃它。因此,作为编辑工作者,在创造编辑作品的过程中,首先要有这种识别能力。任火先生在他的《编辑选择论》中将“选择”的本质、目的和意义论述得很完美。他说:编辑选择是对文化的净化;选择,将编辑推上了文化制高点;编辑选择不仅是对编辑客体的价值评估,而且是对编辑主体的价值超越;选择是编辑学的灵魂与基石,等等。这些论述都是结果,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过程,该怎样选择?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使其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了解文化,了解文化的特质,了解不同文化的渊源。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民族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同军事、经济一样,文化也有强弱之分。但无论强势文化还是弱势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生存价值和发展权利,都代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主流。现在,国际上开始出现“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因此,我们编辑工作者首先要在浩如烟海的文化信息中把握主流文化,选择有价值的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信息。对历史文化的选择要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积累,对外来文化的选择要注意把握意识形态方向。

三、抓创新,必须增强编辑工作的质量意识

文化的发展会带来出版事业的发展,而编辑工作者事业的发展又促进了人们文化水平的提升,从而带动文化的繁荣。在文化传播中,每个受过教育,有觉悟、有良知、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编辑都会竭尽全力,向受众传播和推介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前沿的科研、优良的传统、淳朴的民俗、优雅的景观等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作为编辑尤其是文字编辑,除了必须充分意识到其传播的内容属于文化外,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也属文化传播之列。在传统观念里,编辑被视为“编辑匠”,为人作嫁“文裁缝”,而缺乏一种文化感召力;其实,编辑与文化密不可分,他们在文化选择、文化积累、文化传播乃至文化缔构、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有其文化“介入性”;还需要一定的文化境界、文化品位,即编辑的能力和素质应具备政治判断能力、学术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编辑应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编辑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使其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高尚的境界,这些又离不开编辑的文化底蕴,而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编辑潜心读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成为真正的文化学人。因此,“文化”既指所传播的内容,也指内容赖以传播的语言文字及相关知识。因此,编辑在选择稿件时,就要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以读者的需求作为取舍稿件的标尺。编辑工作者,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该竭诚精选文稿,字斟句酌。以期达到内容与其表达的完美统一。笔者认为,编辑在文化传播中除了精选内容健康的文稿并为每篇用稿要字斟句酌以外,还应进行从中收集带有普遍性的语言文字的问题加以梳理,从理性的高度以专题形式予以辨明是非,从而达到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上,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做了题为《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后编辑工作要更好为祖国文化建设做贡献》的致辞中指出,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和推荐者,编辑群体对文化传播的方向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新时期编辑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应被弱化、淡化。编辑人员要树立大文化、大编辑、大媒体的理念,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履行推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和走向世界的责任。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编辑又与历史文化结缘,因此,编辑在“缔构文化”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编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选择,尤其是现在仍然担负着社会优秀文化积累和传播的重任。这种选择和积累的结果,将物化到书报刊文化的品位和传播以及再积累的价值中,这既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当代文化的创造和积累。作为一名编辑工作者,没有任何一个借口可以允许自己偷懒,无论怎样,就要使作者的原创文章通过编辑拾遗补漏、润色而形成增益增值的作品,这就要不遗余力地为优秀的文化繁荣做出不懈的努力。因此,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编辑必须有强烈的“把关”意识,即要把政治关、事实关和文字关。最终提升编辑作品的质量和文化品位。我国的出版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但是由于利益的诱惑,让整个社会的文化层次难以提升。如果满足各个方面和层次读者的需要,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但是编辑工作者事业的社会意义还要让出版人考虑提高广大读者素质的社会责任。因此,要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的文化水平,首先要增强编辑的社会责任感,洞悉信息的敏感,求新求异的思维,认知鉴赏的眼光,批判怀疑的态度,优化提升的能力,与众不同的风格。培养编辑的创新素质,必须增强意识、学识、见识和胆识,提升编辑思想和增强编辑工作的质量意识。以此来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并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四、抓创新,必须增强编辑工作的精品意识

编辑工作的精品意识是指编辑在其编辑活动中,以提高作品内在质量为中心,以取得最佳社会效益为目标的一种自觉的、积极的、不断追求的进取意识。多出精品,树立精品意识是编辑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每篇稿件到编辑手中,怎样使其展示给读者,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它决定着精神作品的质量。优秀的精神产品,都是经过一个反复探求、琢磨、推敲和修改的过程,这是精神产品生产的一个基本规律。精神产品质量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凡创新,就必然会有一个反复探求修改的过程,而不是一件简单的复制的产品。精神产品的质量反映着事物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种准确性和全面性,是不断探求、不断深化的结果,因此说,精神产品的产生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是一个编辑活动发展到相当水平时,自然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这种高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既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传承、积累、传播、优化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与过程。虽然人类语言的传播和世俗习惯的延续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它同以文字记载的编辑作品对社会和后世的影响,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看,都是难以比拟的。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得以继承和发扬,也无不依赖于编辑的智慧和奉献。

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编辑作品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可以说起到了其他传播形式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向必须使编辑走向学者化道路。编辑学者化要求编辑不仅在编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鉴赏水平,而且还要有相关专业领域较高的研究水平,才能使编辑准确衡量他人研究成果的价值。强化编辑的精品意识,必须使编辑要有创新的素质,即洞悉信息的敏感,求新求异的思维,认知鉴赏的眼光,批判怀疑的态度,优化提升的能力,与众不同的风格等等,这在形成编辑个性和气质方面就比一般的编辑有更高的追求,要时刻牢记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时刻警醒价值观上的偏差,不能因为追求个性和气质而在编辑理念上有所偏离;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有助于解决各个方面的社会问题;在选择外来文化方面要注重把握意识形态方向。编辑工作者要勇于开拓创新,用有效的方式向社会传达正能量,并保持充沛的精力以及所编辑的作品有其自己的个性和品位;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编辑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作为编辑工作者,要为建设文化做贡献,乃职业之至、责任之所。积极要为文化创造之“盛”、传播之“久”和影响之“广”做出贡献。今后编辑工作者的发展还将遇到很多挑战,但是无论如何必须要传递正能量,发现真善美,是编辑工作者的责任,并让中华文化的基因通过编辑工作者的劳动以及不懈努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