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校园戏剧 2014年10期

校园戏剧 2014年10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9 11:55:37
校园戏剧 2014年10期
时间:2015-08-19 11:55:37     小编:

【摘 要】校园戏剧是中国话剧的发源地和摇篮,是校园文化与戏剧文化的交叉点,具有独特内涵和作用。相较于日益边缘化的专业话剧,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校园戏剧蓬勃发展并日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劲旅。积极发挥校园戏剧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传承校园精神,创造具有时代性的精神产品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校园戏剧;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作用

高校是传承优秀文化、创造先进文化和沟通世界文化的前沿阵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时代性、示范性等特点。校园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戏剧形式,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点。近二十年来在武汉高校蓬勃发展的校园戏剧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劲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7年至今,武汉市委宣传部、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武汉市文联、武汉市文化局等单位已成功联合主办了四届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戏剧节,集中反映了在汉大学生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武汉大学生创作的优秀剧目在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以及各类舞台上大放异彩,打造了一张张武汉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金名片。

有感于此,笔者展开了调研,调研对象为武汉地区拥有成熟且具有代表性戏剧社团的高校。符合条件的高校数目众多,笔者仅选取6所,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师范类院校)、武汉大学(综合性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理工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经类院校)、武汉理工大学(理工类院校)、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特色院校)。涉及九个话剧社团,分别为晨雨剧社、勾沉剧社、未名剧社、蓝天剧社、文华剧社、踪点剧社、首义剧社、溯源剧社、月亮化石剧社。

调研结果显示,校园戏剧是校园文化与戏剧文化的交叉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日渐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流”形态之一。

一、校园文化与校园戏剧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华勒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对校园文化的界定主要从社会学观点出发,认为它是一种亚文化,属于社区文化的范畴。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可视为大学社区当中以师生共有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其在物质与精神上具化的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构成。校园物质文化具有空间物化的特点,属于显性的载体文化,而校园精神文化指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校园精神为依托,以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高校的精神文化在文化形态上可以分为“智能型文化、观念型文化和素质型文化”。“智能型文化”主要指能够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课延文化。“观念型文化”包括思想、价值、伦理、审美等观念。“素质型文化”指一所高校长久积淀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

因此,相较于校园基础设施、规章制度等物质文化,本文更注重讨论校园戏剧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

而中国话剧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学生业余演剧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是中国戏剧的摇篮。校园戏剧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高潮,一是“五四”之后以“爱美剧”为代表的演剧运动,二是以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成立、1985年上海师范大学话剧社的组合短剧《魔方》在大学生戏剧汇演中声名鹊起为标志的南北呼应的校园戏剧浪潮。武汉地区高校的戏剧活动较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稍显滞后一些,虽然1984年武汉大学就成立了青骑士戏剧社,但地区性影响并不大,直到1997年华中师范大学晨雨剧社成立才开始武汉地区各大高校复兴校园戏剧的进程。世纪之交,华中师范大学勾沉剧社,武汉大学踪点剧社、文华剧社,华中科技大学蓝天剧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剧社,中南民族大学月亮化石剧团相继成立,壮大了武汉地区校园戏剧的队伍,也逐渐在全国性的校园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9年前,“学生演剧”被界定为“以学生为主的戏剧团体的演剧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急速变化的社会和大量涌入的新理论新思潮重新唤醒了青年学子的创作激情,而话剧以其冷峻的思想性与强烈的社会意识再一次成为大学生倾吐心声的重要形式。校园戏剧的定义和内涵也随着历史发展而改变。为了与早期的“学生演剧”、“学校演剧”相区别,新时期学者们认为:“‘校园戏剧’这一概念应该在两个层面上使用:作为校园文化的类型和作为戏剧的类型。作为校园文化的类型,它是一种区别于校园歌曲、校园舞蹈的文艺样式;作为戏剧的类型,它是一个与主导意识形态戏剧、大众商业戏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当今戏剧舞台上的一种戏剧类型。‘校园戏剧’是指以在校师生为创作主体创作、演出,体现校园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的非专业戏剧活动。”

而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武汉地区非戏剧专业高校中依托戏剧社团(不包括戏曲社团)为平台,以大学生为主体编导、演出,体现时代特色、价值判断、审美观念的校园戏剧活动。

二、高校戏剧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因此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校园文化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具备非常丰富、充实的课延文化,学生能够通过参加学术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在这一系列活动当中,校园戏剧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校园戏剧具备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训练大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开拓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当代大学审美教育,传承高校精神等功能,从而有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型、智能型精神文化的建设。

(一)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要求参与者了解文学、表演、舞美、音乐等各个门类,并且在团队的协作中共同进行艺术加工或创造。经过笔者调研发现,90%的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戏剧活动之前从未接触过戏剧,而对话剧仅有的了解来自于高中课本的《雷雨》节选。因此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校园戏剧活动参与之初是“摸着石头过河”,全靠学长学姐的指导与课余时间的自我摸索一点一点地了解戏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研读戏剧文本,观摩戏剧演出,参与剧组排练,选修中外戏剧赏析的通识课程等方式来进行自我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高校戏剧社团在招募新成员时会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长划入不同的职能部门,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与专业剧团的细致分工不同,高校戏剧社团当中的活跃分子通常都是多面手,他们兼具编导、表演、音乐剪辑、舞美设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并不是他们刚加入社团时就具备的,而是通过四年的打磨与锻炼造就的。

戏剧活动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一部戏的自我释放,原本腼腆内敛的成员变得自信张扬乐于自我表达;原本不知话剧为何物的成员,因为亲眼见证了一部话剧的诞生,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戏剧的规律。参加过戏剧社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各个院系当中的佼佼者,他们中有的像一块璞玉,因为参与戏剧活动而被开发了潜力,被各种历练打磨得闪亮;有的原本就有较强的表现欲,热爱舞台,喜欢创作,参加戏剧社团之后,他们变得更加优秀,锦上添花。

(二)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虽然在刚刚接触戏剧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选择搬演已经非常成熟的经典作品,但随着经验的增加,他们便拒绝复制,加之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戏剧理论教育,经典和权威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束缚,这为大学生进行原创和改编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如华中师范大学晨雨剧社前社长雷志龙在排演《雷雨》过程中深受启发,于2004年编剧、导演并主演话剧《有雷无雨》,获当年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迄今已被至少50所高校近百个戏剧团体搬演。

武汉大学的文华剧社以其优秀的原创话剧目闻名华中地区,但他们不甘于循规蹈矩,热衷于探索更青春、更前卫的自我表达方式。2007年6月11日由文华剧社独立策划、独立编剧、独立拍摄、自行投资、自我监制完成的青春励志电影《梦影长空》在武汉大学上映,该片展示了武汉大学学子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内在品格和精神风貌,受到了各门户网站的大力支持,并为该影片特别提供专访页面以及下载链接。该影片还荣获第四届“未来影像――亚洲国际青少年作品展映”最佳编剧奖。相较于致力扮演经典的剧社,文华剧社已经在高校戏剧活动的形式和平台的探索方面先行了一步。

(三)有利于开展审美教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上世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之后,艺术教育已经进入了高校课程,但直到今天,人们提到艺术教育仍然会将其等同于“音乐与美术教育”。校园戏剧有利于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也应属于高校美育的范畴。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丰厚的文化内涵,总是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西方戏剧的“酒神精神”、“日神精神”,中国戏剧中的“人文关怀”、“忧患意识”,能够“净化人类心灵、消解社会焦虑、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素质”。

每当校园里涌现了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校园戏剧便成为了最生动、最感人的宣传方式。华中师范大学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阿达姆建立“留学生志愿服务队”长期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帮扶,事迹感动了武汉三镇。该校师生以此真实事迹创作舞台剧《爱源华师》,还原了“洋雷锋”阿达姆在武汉春苗小学义教的场景,在场的观众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爱在华师,阿达姆做的事让我们真真正正体会到华师人博爱的精神。”

因此,大学生能够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感受人物曲折的命运,受到美与崇高带来的心灵净化,经过审美的间离效果之后复归理性的反思,以消除和解构鄙陋和罪恶,完善人格同时提升文化品格。

(四)有利于传承高校精神

高校戏剧是在校园这个场域之中开展的,必然会受到高校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而校园戏剧活动反之又会丰富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其中最显著的一环就是对高校精神的继承和宣扬。

2006年6月武汉大学文华剧社原创大戏《珞珈往事》上演,该剧反映了武汉大学自建校到西迁乐山再重回珞珈的七十年历史变迁,以叶教授一家的悲欢离合为主线,重现了武大学子在变革的洗礼下的心路历程,娓娓诉说两代珞珈人用全部生命去追寻的爱和梦想。这部剧的主创人员均为文华剧社大

一、大二的成员,虽然艺术手法稍显稚拙,但依旧在武汉大学校园内引起了轰动,并且受邀前往上海东剧场公演三场。这部全景式的话剧能够成功,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武汉大学师生在艰苦岁月中卓绝的毅力和才情,体现了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精神,尤其是那一份家国责任感引起了全体师生的共鸣,使得他们为前辈的精神感动也为自己身为武汉大学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可见,校园戏剧的创作受到了校园文化的润泽,而校园戏剧又通过自己独特的魅力感召大学生传承高校文化,弘扬高校精神。

充满朝气和激情的大学生是当代中国戏剧的生力军,也是戏剧未来发展的希望。而校园戏剧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劲旅,它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传承了代代积淀的校园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品格,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信未来的校园当中一定能走出更多的孟京辉、邵泽辉,为不断建设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代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