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云南地方文献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浅谈云南地方文献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02:14:00
浅谈云南地方文献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时间:2022-12-29 02:14:00     小编:

[摘 要]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大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中的的云南地方文化运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地方文献为立足点,具体分析地方文献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结合云南旅游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把地方文献和云南旅游相结合发展的思路。让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利用文化来推动旅游发展。

[关键词]地方文献;云南;旅游;发展

一、云南地方文献的特点

长期以来地方文献的概念一直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地方史料”。狭义认为地方文献是指:“地方史料,即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但是不管广义还是狭义都能清楚的看到地方文献本质在于“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每一个地域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地方文献都有各自的特点。云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大省,有着历史悠久的地方文献,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历史悠久

云南地方文献书目最早出现于明代大理李元阳纂修的(万历)《云南通志》,清代康熙、雍正两朝曾分别纂修《云南通志》,但仅是在(万历)《云南通志》收录的基础上增删。道光六年(l826),云贵总督阮元提出重修云南通志,在《云南通志・艺文志》部分,结合云南实际专立“记载滇事之书”及“滇人著述之书”两目,编成四卷,前一目著录图书286种;后一目著录图书692种,两项合计著录图书978种。辑录了自汉以后至道光年间有关云南的地方文献。民国时期,方树梅编制的《云南艺文考》、《明清滇人著述书目》,梁之相编制的《云南经籍考》、《云南方志考》、《云南丛书提要》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云南地方文献的存佚情况,民国二年(1913)在龙云、周钟岳等倡导下,开馆重修《云南通志》历时十二年,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正式成书,于1949年用铅字排印行世。

(二)极具少数民族特色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在明清时代编制的书目中,可以找到《滇载记》、《南诏野史》、《南诏备考》、《维西见闻录》、《标格丁》等关于少数民族文献的书书。而且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献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彝文、东巴象形文、傣文和藏文的文献最为丰富,也是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中最为悠久、珍贵的文献。比如东巴文经典《创世纪》是纳西创世史诗,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抹去神话色彩,完全可以看作是纳西族先民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过渡的真实写照。这些少数民族文献是云南地方文献的一大亮点,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使地方文献书目更具有民族特色,加深了地方文献书目的学术深度。

(三)内容丰富多彩

二、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优现状

(一)旅游业大省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从原始森林到险峻深邃的峡谷,从火山热海到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三)旅产品老化,缺乏创新

云南很多景区和景点旅游开发历史较久,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旅游消费着要求的提升,这样的景区从硬件到软件都无法满足市场,满足消费者,没有新意,没有改变,一味延续几十年前的经营模式和营销理念。使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景区成为了一塘死水。云南泸西阿庐古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87年首度开放迎来了71.5万游客的高峰,前六年一直保持较好的旅游人数,随后每年递减,近年来,每年只能保持十万游客。

(四)不注重文化传承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在云南的很多地方出现了“过分商业化”,喧宾夺主。比如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丽江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丽江古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始流失,古城变得商业化。再以云南民族头饰为例,头饰传统制作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应用,精美的手工刺绣、挑花,古朴的棉、麻布料,被工业花边、塑料制品、劣质的化纤布料取代,导致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头饰面临消亡,从而失去了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人不愿意穿戴少数民族服饰,认为不够时髦,过于单一,只剩下老年人维护和传承,致使少数民族头饰逐渐在消失。 三、地方文献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升旅游软实力

云南既是一个民族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大省,文献工作者或者旅游工作者应针对性地提供有关地方文献信息增加旅游产品的深度,塑造当地个性的旅游文化形象,让游客在游览观光中全方位感受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韵味。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以云南大理剑川沙溪古镇为例,“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1000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山货特产运到内地。沙溪寺登街就是“茶马古道”滇藏道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至今仍然完整保留着戏院、马店、寺庙、大门等。直到现在每个星期五都是这里赶集的日子。如今大理剑川积极打造沙溪古镇,使兴教寺、马店、魁星阁戏台、四方街成为了展现马邦文化的亮点。悠悠马帮的遥远铃声,见证了云南驿的昔日繁华,是四方游客追溯马帮文化而不能不到的地方,一个古镇因为“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的注入,使得变得神秘而又厚重。

(二)文化传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即具有明显地方特征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并已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和优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例如:依据云南纳西古文字挖掘出的纳西古乐,这些音乐在很久以前由中原传入丽江,如今让游客在古朴的纳西古乐会馆里听到早就失传的唐宋古乐得,亲身接触“音乐活化石”。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的方式,就是一种是传承弘扬地方特色的特殊记录。

(三)丰富旅游产品内涵

开发利用云南文史资料、地方志、民族志及各领域丰富的地方文献,不但可以为开发旅游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旅游者者还可以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旅游推介信息,这不仅可以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也可启发旅游开发者的智慧,对地方文化旅游的推陈出新和对外宣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中云南大理金花的头饰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虽然为了适应现代审美的需要,头饰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但一顶漂亮的头饰却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这种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弘扬,同时在旅游接待过程中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到过大理的人只要看到这个包头就可以认出这是白族。这就是旅游产品丰富的内涵的体现。

(四)提升旅游节庆活动品味

中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据粗略计算,云南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每年有70余个,节庆活动能体现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因而影响很大,具有轰动效应常能引起媒体的关注,举办节庆活动能吸引大批旅游者光临。在云南节庆活动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庆,生产劳动性节庆,纪念庆祝性节庆,社交娱乐性节庆。其中较著名的有农历正月十五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农历二月初八傈僳族的“刀杆节”、农历三月十五白族的“三月街”、公历四月中旬傣族的“泼水节”、农历四月初八纳西族的“浴佛节”、农历五月初一哈尼族的“那尼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的“火把节”、七月十五日纳西族和普米族的“海波会”、农历八月中旬景颇族和怒族的“新米节”等等。在巨大的旅游市场面前,我们在旅游宣传时应抓住时机,可以成为地方文献和旅游和谐发展的宣传平台,2009年在怒江州府六库举办“阔时”旅游文化节暨首届云南少数民族酒歌大赛,这对于宣传云南、提高怒江知名度和美誉度有着非常好作用,怒江作为一个地理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也称《云南志》),也是迄今为止记载怒江情况最早的一部历史载籍。在举办过程中,怒江州政府在宣传就以此着手,不局限在体现民族特色上,而是注重注入历史文化元素,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彰显种古老神秘,让历史底蕴发挥得淋漓尽致,旅游宣传材料、旅游工作人员脱去现代大多数旅游节那种过于商业的华丽,增添一份古朴厚重的感觉,让旅游者参加过后留下有一份美好高雅的回忆。

参考文献:

[1]上海戏剧学院编写.中国民族发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陈兆雄,陈俊,宋坚,云南旅游工艺品的产业现状与开发策略[J].经济问题探索.2004.3

[3]牛崇荣.云南旅游之最[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张增祺.滇文化文物[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版.

[5]管彦波.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黄松.民族文化商品化与旅游工艺品[A].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3

[8]黄兴美.四川、云南两省旅游现状比较及其发展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期

[9]韩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文献整理[J].图书馆学刊2011年10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