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薛焕家族的富国强兵梦

薛焕家族的富国强兵梦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6 12:34:11
薛焕家族的富国强兵梦
时间:2023-08-06 12:34:11     小编:

薛焕六世外孙美国芳邦大学美术系终身教授维克托・王根据英国1859 年版《额尔金伯爵出使中国和日本之行记事》一书中的薛焕像绘制。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天朝上国梦”。为摆脱内忧外患,清廷上下不少有识之士开始积极探索富国强兵之道,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薛焕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薛焕:负天下之重

薛焕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举、二十九年选授江苏金山知县,后入向荣幕襄赞江南大营军事。历任松江知府、苏州知府、苏松粮储道、苏松太道、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礼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时,薛焕在力保中国澳门的主权上作出巨大贡献。同治五年薛焕致仕回籍,光绪六年卒于原籍,诰封光禄大夫头品顶戴工部右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一、触怒“龙颜”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薛焕任江苏金山知县。由于他不愿加重因连年天灾人祸苦难重重的百姓负担,不到一年,就因田赋未按期收齐、漕船兑开迟延、对饥民“疏防盗案”而在官场三起三落。

在这过程中,他发现要改变中国羸弱面貌,仅靠传统农耕根本不行。为此,他顶住清廷闭关自守国策的压力,积极探索西方先进理念,以办理洋务为核心,拓展国内外贸易以富国强兵。因政绩显著,仅几年时间就升为上海道。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直抵天津城下,被“刀子抵在喉咙上”的清廷作为退兵之计,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咸丰帝虽然被迫“依议”,但对条约中“使节驻京”一条深恶痛绝,认为“自古无此体制,万不可行”。在联军撤离天津后,他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纱纳等四大钦差会同两江总督何桂清,借与英方上海税则谈判机会,打算以“全免夷税”换取修改“使节驻京”等四款。但是“英夷”也“所重者惟此一款”,这就使上海税则谈判极其艰难。

时薛焕为江苏按察使署上海道,对咸丰帝用“全免夷税”来换取洋人修改“使节驻京”等四款持异议。因为外国使节驻京对中国来说只要处理得好并不一定是坏事,至于其他战后赔款也超不过两年的洋税收入,犯不着牺牲巨大的国家利益来换取。但他当时的身份卑微,没有直接向清廷奏本的话语权,只能趁钦差们让“开导夷人”的苦差事都由他出面的机会,向钦差们讲说“夷性”,分析全免课税之不可,并贸然提出修改已经签字用印的条约。

由于薛焕精通“夷务”,钦差们对他的意见几乎言听计从。加之当时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北大营,对江苏压力骤增,两江总督何桂清守土有责,谈判方面几乎完全依赖薛焕。英方谈判成员俄理范在回忆录中曾写到:“所有钦差大臣都把信心寄托在省级司法官薛焕的身上……当时,他的意见在钦差大臣中是举足轻重的。”

但咸丰帝对薛焕并不信任,谕令两江总督何桂清:“遵照内定办法,未可擅出己见……如果该员(指薛焕)熟悉夷情,办理妥善,即饬令认真经理,以专责成。倘其办法未合,或不甚得力……毋庸令该员与闻”,并密旨四大钦差查访薛焕是否可靠。

桂良等密报了查访薛焕的结果:“办理夷务,可期得力”。但咸丰帝在桂良等奏折中看到薛焕竟敢建议暂缓向英法宣布全免洋税,甚怒,立刻责令钦差们:“断不可于初定办法之外,另筹省事之法”。

桂良等在回奏中报告了薛焕的意见:“夷情诡谲,未可轻议条约,即将税课全免,不过夷商感恩,欲其罢弃全约,势必不行。且夷性多疑,我若执之过坚,恐致决裂。”咸丰帝见钦差们忤逆圣意皆来自薛焕那儿,不由大怒,在奏折旁朱批道:“未见该夷,何以知其必不行,薛焕真贼之行径也!”

仅此御批,足以定薛焕死罪。但还嫌不够,咸丰帝又密旨痛骂桂良等不遵内定办法“自问当得何罪”,何桂清“岂可专听属吏(薛焕)之言,自贻罪戾”。咸丰帝甚至指责薛焕反对“全免夷税”是“虑及免税后,无可沾润,因而设词淆惑”。

一道道密旨弄得桂良等“惶悚异常”。但钦差们都明白薛焕没有错,不但没处理他,竟一齐横下心来与咸丰帝软磨硬泡,指责咸丰帝“全免夷税”的内定计划是“太阿倒持,授人以柄,其弊不可胜言”。这话足以让咸丰帝灭其九族,但他不得不忍下这口气。因为咸丰帝也明白薛焕的意见若不是十分有理且形势严峻的话,对他向来逆来顺受的钦差们是绝不敢这么犯上的。且看事态发展吧,到时候若谈判结果不如意,不但薛焕该杀,四大钦差一个也跑不脱!

税则谈判自九月初六起,连议三天。薛焕趁双方闲谈“用言语旁敲侧击,将驻京等事,隐约其词,仍向该夷商探。”但英方坚持“条约既定之说,万不能动!”此事既已挑明,钦差们只好向英方正式提出修改使节驻京问题,却不被理睬。

十月初三税则谈判结束,中英签定了“不但尊崇国体,且可堵其弊,防其流”(何桂清语)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这次税则谈判,薛焕在钦差到达上海前,成功地“羁縻”列强舰队近三月,使其未能“遽然北上”,为次年大沽口之胜赢得了备战时间;阻止了“全免夷税”,保住了海关主权与国家重要税源;在通商章程中对涉及食盐、军火,特别是关系到数千上万苏浙闽粤从事海运和漕运船民生计的大豆和豆饼贸易“釜底抽薪”,禁止外商插手,避免了洋货无节制地倾销。

二、组织洋枪队

就在上海税则谈判次年(1859年)三月,英法美联合舰队以《天津条约》批准书在京互换之期将到为由,准备武装闯过天津进京换约。正当清廷和、战不定时,主战的御史蒋志章疏保薛焕:“焕有胆略,任上海道时,洋人畏服。请特召来京,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相时委用”。僧格林沁经天津大沽炮台一役,击沉英舰四艘,击伤英舰多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迫使英国舰队不得不竖起白旗狼狈撤走,创造了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与列强作战的最大胜利。但这一役中国军队因装备落后死伤太大,让薛焕认识到创建一支使用先进武器军队的必要性。 咸丰十年(1860年),已迁升为江宁布政使的薛焕因熟悉洋务被清廷“赏加巡抚衔,帮办海口通商事宜”,恰遇两江总督何桂清兵败被革职,薛焕被清廷临危受命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在强敌压境却“兵无可集,将无可选,唯张空名号召征集乘城拒贼”的前提下,薛焕派上海道吴煦、盐运使杨坊招募美国人华尔,创建了晚清第一支使用先进武器的军队――洋枪队。

这华尔乃美国人,十六岁入美国文理军事学院学习,在墨西哥和克里米亚打过仗,长期在海上及中美洲从事冒险活动。华尔后来流浪到中国,在清军水师炮船“孔夫子”号当大副,极富战斗经验。

但成立洋枪队却大费周折。此时咸丰帝被英法联军逼逃热河,知薛焕在上海募用洋人搞洋枪队,自是非常生气。而朝中大员也多为“天朝独尊、四夷宾服”观念所囿,只记得当年金戈铁马杀进关来的威风,对“西夷淫技”极是鄙视。

但成立洋枪队的最大压力却来自英国。英国认为洋枪队破坏了西方在清廷与太平军间“中立”的形象,担心华尔会代表美国利益。英驻华舰队司令何伯担心中国军队由此发展壮大,竟以华尔招募英舰逃兵和违反西人中立为由逮捕了他,欲将他驱逐回美国。

为让洋枪队成为装备精良的中国军队,薛焕煞费苦心做了三件事:一是奏请清廷同意让华尔加入中国籍,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当洋枪队队长。由于华尔坚称已加入中国籍且入赘为杨坊女婿,何伯才不得不释放华尔。二是趁洋枪队在上海五战五捷之时机,奏请清廷赐华尔四品顶戴,将洋枪队更名常胜军。这样,华尔正式成为清廷命官,而洋枪队也嬗变为清军。三是逐步削弱洋人在军中的势力。除士兵多用中国人外,以上海道吴煦为常胜军督带、盐运使杨坊为会代、参将李恒嵩为协带会同华尔管理。

三、创建尊经书院

薛焕家族中的人多从事教育,其入川二世祖薛俊杰为金堂县训导,三世祖薛维翰、四世祖薛纬皆当过清溪县训导,祖父薛肥侵厍旄训导,大伯父薛启模是夔州府教授,二伯父薛启楷是乐山县训导,叔父薛启材是重庆府训导,兄薛是黔江县教谕,弟薛熏是华阳县教谕,堂兄薛凤翔是夔州府教谕,侄薛华墀是成都府训导兼锦江书院与尊敬书院监院……曾任礼部侍郎的薛焕深谙革新教育制度对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性。致仕后,薛焕率先在川解除八股文禁忌,创办了“中体西用”的尊经书院。

尊经书院即今四川大学前身。在它之前,四川省的最高学府是康熙四十三年设立的以八股文为主的锦江书院,在近代中国大变革格局下,显得越来越不适合时代需要。就像当年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支使用先进武器的军队一样,薛焕想趁有生之年在四川创建一所“中体西用”的书院,同治十三年(1874年)“兴文薛侍郎偕通省荐绅先生十五人,投牒于总督、学政,请建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于光绪元年(1875年)在成都文庙西侧石犀寺旧址修建了这所新的书院,并担任山长。

有人认为,尊经书院大门匾额所书“石室重开”,是两千年前蜀郡太守文翁在这儿创建的“文翁石室”又得重开的意思,是直接反映书院上承文翁遗教、振兴西京之学的办学宗旨。其实,薛焕在此还暗喻了另一层意思:清廷这道闭关自守的大石门总算被打开了。

因当时守旧派势力很大,薛焕不能正式提出“中体西用”的办学方针,只能在“通经学古”的前提下加入西学。薛焕担任了六年尊经书院的山长,死后由好友王]运接任,王]运走后由侄儿薛华墀接任,皆以振兴新学为宗旨。

尊经书院创办后,随着西学的不断扩大,“中体西用”的主张不再被人视为离经叛道。其学以致用的理念不仅奠定了四川新的教育方向,使沉闷的学术空气为之一新,还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著名的经学家廖平,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四川保路运动领导人罗伦,被孙中山追赠为“四川三大将军”之一的彭家珍,辛亥革命中领导荣县独立的吴玉章,共和国副主席张澜等。

薛华培:失意的维新中坚

薛焕共三子,长子薛华垣,候选道钦加按察使司衔以军功赏戴花翎;次子薛华坤,正二品荫生,钦派大臣考取二等,分发河南补用道。二人皆是薛焕原配赵氏生,皆英年早逝,现有史料所记无多。

薛焕的三子薛华培(1861-1906),字次申,为继室金氏生,二品荫生,湖北候补道。从小跟在薛焕身边,在其熏陶下不但锦衣玉貌、才华横溢,且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参加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总是敷衍了事,没事总是与江浙名士们研讨时事及吟诗作赋。

1897年,江浙名士们聚集上海,选出江南花榜状元张四宝。出生世代书香的薛华培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张四宝娶回家中。在那门第观念极重的封建时代,实在需要极大勇气,虽为封建卫道者不屑,但在江南士子中却传为美谈。

薛华培娶张四宝的第二年,即光绪帝决心搞新政的戊戌年(1898年),为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才,光绪帝仿乾隆年间的博学鸿词科而特设经济特科,要求各地举荐人才,最后选定十七名入京,其中就有薛华培。 薛华培为策动北洋军支持光绪帝变法,告别慈母由上海赴直隶。不料守旧派簇拥“退居二线”的慈禧太后卷土重来,在这关键时候慈禧将心腹荣禄实授为影响清廷安危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换下重用薛华培的原总督王文韶。帝囚瀛台,其变法倡导人梁启超,智囊康有为逃到日本,谭嗣同、杨锐等六人被斩菜市口,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的“六君子”。唯一在地方认真实施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因曾向光绪皇帝保荐变法人才(其中含薛华培),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罪与其子户部主事陈三立同时被革职。幸好薛华培在政变前夕因生母金氏去世到上海奔丧,侥幸躲过屠刀。

后薛华培避居南京,联合江南名士张謇(状元,翰林院编修)、志钧(珍妃胞兄,进士)等响应以容闳为会长的中国国会,旨在复起光绪帝,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但不久以失败告终。

失败后的薛华培在潦倒中病死南京。患难中,张四宝始终跟随身侧。在薛华培病危时,张泪流满面握着他的手说:“夫君失意将死,妾也不会独生……”随即服毒自杀。薛华培悲恸昏倒,醒来后,布置好丧事,在三日后死去,年仅四十五岁。

为悼念英年早逝的薛华培与痴情的张四宝,江南士子们纷纷赶到南京献上悼词与挽联。时在诗坛点将居首座的陈三立在《哭次申》中,以东晋时南渡金陵诸士大夫新亭对泣典故,哭薛华培之死:“锦衣玉貌过江人,几踬尘埃剩我亲。万恨都移疽发背,九幽更恐债缠身。羽毛自惜谁能识,圭角难b稍未纯。此后溪桥候明月,一披萧卷一酸辛。” 薛焕后人在宜宾薛氏家族牌坊前合影。 张之洞《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

其中“锦衣玉貌”是对薛华培的写真,而“过江人”则出自《世说新语》: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三字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拥护戊戌变法者在失败后的心态。

薛焕家族在晚清的作用

清廷钦定的薛焕墓志铭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他秉公办事方面的评价为:“不为苛细,尤严邪正公私之辩……”。对他锐意改革方面为:“公为政持大体,高瞻旷览,归画远利……”。对他用人方面为:“即有造请,必视其立身植行,可择而取……”。对他总的评价则是:“延庆一身,光明俊伟。终其所怀,已溺已饥。”

这里的“已溺已饥”,乃指薛焕“关怀百姓疾苦,以消除为己任”之意。然而薛焕最值得称道的挽中华民族于危难的富国强兵梦其墓志铭中却没有,而只能散见于各种史料。

而对薛华培,江南才俊孙宝u挽联极为精炼地描述了他在爱情与事业上悲剧的一生:“相如慷慨,未免有情,谁见文君先克馈Q歉敢钟簦赍志以殁,安得史公为写真。”

上联用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与薛华培、张四宝爱情相比,认为卓文君为司马相如琴声所动,抛开富贵与其私奔的爱情故事虽为千古美谈,但倾国名花张四宝在薛华培穷愁潦倒后仍坚贞不渝以死相随,则更难能可贵。下联则用西楚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赍志以殁”的典故哭薛华培维新以富国强兵的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潸然泪下。

薛焕在晚年特别注重中国的教育革新。其子侄在晚清多为教谕或训导,其中薛华墀从尊经书院成立起一直具体负责书院教务,在四川推行新学中起了巨大作用。而族中为教谕或训导的十数人在川内各地(含重庆)相互呼应,为四川教育革新起了不小作用。故薛焕墓志铭对他在教育方面的评价为:“购置尊经书院有关吏治及人才学校之原,其功尤伟。”

不过薛氏家族虽积极倡导富国强兵之道,但由于当时的政治体制与他们所倡导的体制改革不配套,他们所受的打击远远大于成功。并且薛焕仅举人出身,他那科的同年中没一个“强援”,所依靠的两江总督何桂清等地方大吏,因太平军之故,多遭革职、殉职,整个江浙系统除薛焕外几近全军覆没,更是引援乏力。而欣赏他的洋务之首恭亲王正拟重用他时,恰遇慈禧太后与恭亲王权力之争牵连到薛焕,致使薛焕“吁请终养”、告病还乡。薛焕的墓志铭用“道赢志绌”四字归集他锐意改革却屡受打击的一生。这也可以说是对整个薛氏家族在清朝破碎的“富国强兵梦”的概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