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现代舆论控制与清末湖南社会变革

现代舆论控制与清末湖南社会变革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8-31 01:08:19
现代舆论控制与清末湖南社会变革
时间:2022-08-31 01:08:19     小编:

摘 要:较之传统舆论,清末以报刊为媒介的舆论更多地加入了现代元素,所控制的地域范围增大、人数增加,极大地推动了湖南社会变革。同时,作为一种控制民众思想的手段,舆论形成的过程即是对舆论激烈争夺的过程,随着清末湖南舆论控制力量的增加,统治者也逐渐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

关键词: 舆论;社会控制;湖南;晚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人类社会逐渐从传统社会演化到现代社会。人们活动空间的扩大,活动内容的丰富,社会利益的冲突也开始加剧,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社会控制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控制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近代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渡,伴随着这一过程,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秩序的失范与重建,冲击震荡着整个社会系统,[6]带来对传统社会控制的挑战。湖南是一个内陆省份,但由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其在近代中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舆论控制的变革和发展颇具代表性,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而不仅仅从人们习惯关注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经常性分析中获得对清末湖南社会变革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现代舆论的控制力量

湘军的胜利给湖南人带来了虚骄保守的心理,之后的一段时间,湖南的社会风气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仍然囿于传统。张朋园说:“湖南人的守旧态度,有似一口古井,外在的激荡,没有引起些许涟漪。所以当自强运动在沿海地区进展的时候,湖南人仍然在酣睡之中,三十余年的自强运动(1860至1894年),与湖南人完全是陌生的。”[7]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在中国社会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方面的变化,在湖南都没有很好地表现,湖南省城长沙成了“一座紧闭的城堡”[8],成了一座“铁门之城”。[9]但由于甲午之败的刺激,湖南社会“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心理文化,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10]

在较为封闭、交往范围非常狭窄的传统社会,周围的环境几乎是凝固不变的,又由于“文盲程度很高或识字率非常有限”,[11]所以舆论只是较多地集中在范围狭窄的地区,呈现出一种僵滞态势。“当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之时,书刊作为人们产生新观念并形成舆论的主要媒介。”[3](187)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湖南保守的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改变,起主要作用的就是维新运动的推动。湖南维新派为变法呼喊,宣传维新思想,引进了报刊这一先进的传播媒介,运用了有别于传统的现代舆论控制方式。以报刊为媒介的舆论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更多地加入了现代印刷、传播、宣传等元素,所控制的地域范围增大、人数增加。

“有效的传播媒介是一种能动的加速器,可以大大加快社会变革的速度”。[12]湖南作为开风气之省,“省城长沙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心”,[13]聚集了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江标等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们倡言变法,力求维新。这些维新志士非常重视报刊杂志的作用,认为,“环球报馆林立,虽妇孺莫不以阅报为事,故周知时事,察验新理,目营四海身属九州,舍此别无良法”,[14]在省城办起《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与《湘报》,这是湖南最早的近代报刊。[15]

政权对现代舆论的控制

面对维新派、革命派利用现代舆论手段争夺对民众思想控制,清政府也加强了对舆论的利用和控制。政权的统治表现在政治和文化思想方面,就是采取愚民政策,控制言论自由,限制舆论宣传。“报刊是最主要,也是最难以控制的言论机关”,[38]清政府决不允许其自由传播。在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担心形势难于控制,致电陈宝箴、黄遵宪说,《湘学报》所登文字,“远近煽播,必致匪人邪士,倡为乱阶”,责令陈、黄予以“阻止”并“更正”。[39]在张之洞的干涉下,《湘学报》的言论有所收敛。张之洞为消除《湘学报》维新言论带来的影响,从第37期起,在《湘学报》连续刊登他的《劝学篇》,以“正人心,开风气”,[39]与维新派争夺舆论阵地。在湖南收回路权的运动中,革命党人利用现代媒介积极宣传。湖南巡抚杨文鼎布置军警“沿街穿巷,四处巡逻,前往后继,昼夜不辍”,告知百姓“禁止开会,取缔印刷店,凡有广告等事,皆须经巡警道派人核阅,方能付印”。[40]

参考文献:

[3]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2.

[4] Martin C ・Yang .A Chinese Village[M].NYC: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5.45.

[5] 〔美〕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13.

[6] 周运清.新编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35.

[9] 杨世骥.周汉与反洋教斗争[J].湖南历史资料,1958,(4).

[10] 周秋光.论湖湘文化的近代化开端及其标志[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5).

[12] 闾小波.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前言.

[16]〔美〕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34.

[17] 湖南抚院陈饬各州县订购湘学新报札[N].湘学新报第五册.1897-05-31.

[20]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93.

[21] 各地派报处所[N].时务报,第57册封二.

[23] 购《时务报》发给全省书院扎[N].时务报,第25册.

[25] 沈渭滨.困厄中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14.

[26] 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 564-565.

[27]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13.

[28]《中国白话报》广告[N].警钟日报,1904-04-08.

[29] 醴陵县志卷九《人物志》(民国三十七年版)(下)[Z].

[30] 张篁溪,沈祖燕.赵尔巽书信中所述湘籍留学生的革命活动[J].湖南历史资料,1959,(1).

[32] 〔美〕阿尔蒙得.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1.

[33] 杨孝荣.传播社会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439.

[34] 湖南不缠足总会简明章程[N].湘报,第30号.

[35] 张鸣.男人的不缠足运动(1895-1898)[J].二十一世纪,1998,(4).

[37] 卫足纪闻[N].湘报,第116号.

[38] 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160.

[39] 张之洞.致长沙陈府台、黄臬台[A].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五五)[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42]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