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第二课堂视野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

第二课堂视野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8-19 19:00:14
第二课堂视野下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
时间:2015-08-19 19:00:14     小编:

【摘 要】面临紧张的就业局势,大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合理定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文章聚焦于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倡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类活动,引导学生到课外去成长和锻炼,多途径的提升职业素质。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职业素质

一、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变,首要的条件是必须具备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用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质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美国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评出了职业人应该遵循的九条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

现代研究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可以看作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只有 1/8,代表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这些素质经过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来获得,同时通过学习成绩、学历证书、技能等级等来证明。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 7/8,代表大学生隐性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构成了整体的职业素质。而对职业素质起决定性作用,对于“冰山”起支撑作用的是隐性的职业素质。

然而,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往往欠缺基本的职业素质:缺乏职业意识,包括对职业的理性预期和对自己的合理定位;缺乏职业道德认识,包括职业价值观定位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面临紧张的就业局势,大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合理定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求职主动权。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成为高校的紧迫任务。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现状

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基于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分为:

(一)基于课程教学的职业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常见的大学教育方法,也是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环节。从教育方法上,以教师讲课为基础,结合授课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上,包括职业生涯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及思想政治类教育等。从实施授课上,涉及高校就业专职教师、学生主修专业的教师、高校学生辅导员等。

近年来随着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成熟与完善,在课堂中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成为大学生事业启航的重要基石和坚强后盾。例如,帮助大学新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辅导低年级大学生认识专业现状、提高大学应届生求职和就业技巧等,这些贯穿于大学各阶段、各方面的教育体现了较强的延展性和较为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受到大学教学体制等因素的局限,职业素质教育不是作为必修的课程来开设,而是穿插在各类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导致学习的针对性不强。由于受到课堂教育的局限,这类教育的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弱,导致学生的热情度不高。

(二)基于课外实践的职业素质教育

课外实践教育是大学中常见的育人方式,主要依托于学校的第二课堂。基于第二课堂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实践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在教育方法上,第二课堂中采取调研式、体验式、探索式等多种方法。在实施内容上,包括校内实践、校外考察、企业体验、志愿者活动等。而参与指导实践课程的,也不再局限于校内的老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如果说课程教学让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有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那么第二课堂的教学实现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第二课堂的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较丰富,涉及面广,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有利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加深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实践类的课程对于教学内容设计、指导老师经验以及课程总结提升等要求较高,开展难度较大。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课程设计系统、活动开展资源不平衡等原因,导致实践类课程效果参差不齐。

钱伟长曾说“学生的培养更重要在课外”。如果把就业比喻成“临门一脚”,那职业素质的培养就是长期的“修炼”。在现代社会,求职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质。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需要通过实践领悟和感受。

三、探索在第二课堂中提升职业素质的途径 上海大学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多途径的探索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

(一)通过志愿者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国志愿者协会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志愿者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10年7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海宝一代”成为年轻大学生志愿者的一个时代性的称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希望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提升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知行杯”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西部计划、挂职锻炼等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经历各种考研,克服困难,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在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二)参加实践考察,加深职业意识

近年来,多所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上海大学于2011年起采取了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模式。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打破院系限制,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自我认识和专业认知成为了值得讨论的话题。低年级的同学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参观考察与认识实习,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深入了解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实际,更全面认识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前景,加深职业意识。同时,此过程中也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增强职业道德感,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投入科技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科创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科创比赛的舞台上,大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联系实际运用,展现学术科技作品。在这类科技创新类比赛中,大学生们走出课堂,自发组成团队,锻炼了凝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选择课题和邀请指导老师的过程中,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并且提高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在作品呈现和答辩叙述的环节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升了自信。经历了整个系统工程后,大学生不断的尝试和修正,解决各类难题,有效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拓展实习就业,深化职业技能

在大学生求职就业中,往往容易出现职业技能欠缺、职业目标模糊的通病,许多学生抱着随波逐流的想法,造成就业质量差强人意。在求职准备阶段,开展校企合作,参加实习锻炼,对于深化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水平有很大的帮助。面对就业,一部分学生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眼高手低;另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杞人忧天。大学生要实现在校生身份向社会的转变,必须先有所尝试和体验。通过实际岗位上的锻炼,正确认识职业内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融入社会,自信显现风采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实践和锻炼,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接班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3] 董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3).

[4] 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

(1).

[5] 刘华利.核心竞争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

(4).

[6] 李科利.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9

(11).

[7] 郑全安.谈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探索, 2011

(11).

[8] 张希玲.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