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学说

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学说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02:31:42
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学说
时间:2022-12-28 02:31:42     小编:

【摘 要】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政治思想的又一集大成者,在他所作论述的政治思想体系中,仁政学说具有鲜明的个人政治观念。孟子从人本性善为突破口,主张在政治中施行仁政,提出自己的政治设想,这些有关仁政的政治理想,不仅对当时及以后众多朝代的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对于现今中国的社会发展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孟子;政治;仁政

作为传统儒学代表人物的孟子,虽然其学说深受孔子仁、礼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孔子思想的范畴进行钻研,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新的命题,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仁政”的发展在孟子处得到新的阐述,他从人的天性开始入手,对理想的政治环境进行自己的深入探讨。

一、性善论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出发点

孟子提出人性的问题以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对这一问题有过解释。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孔子的理解中,人的天性相差无几,人性的差别之所以会产生重大的区别,是由于后天环境的侵扰所习染的,孔子注重的是人的社会实践,认为人的后天后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而战国时期的孟子究于人性的问题,则主张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要想讨论清楚孟子政治思想中的仁政学说,必须对性善论作深入了解。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人自出生以来,便天生地具有了恻隐之心、善恶之心、羞耻之心和是非之心等等,此种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而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性的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社会生活中,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人,就在于人具有其善的本性。人性善,是人类社会的集团生活能够得以继续的基石,人也在此前提条件下进行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发展。

人的良知良能,孟子认为是先天具备的,后天的行为习惯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补和完善,对于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处事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人之所不学而而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由此可以知道,以良知良能为基础的人性善的本能也就没有差别。

孟子通过人性本善的探索,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思想的论述中,主张由于生活群体中的个人因为良知良能的本性,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中应该将仁政作为首要原则。而同样因为良知良能的本性,普通个人具有的不忍人之心,加上仁政的施行,国家的社会秩序、人伦纲常和社会战乱也会偃旗息鼓。

二、孟子施行仁政的具体设想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是否能够长治久安,仁政的施行具有重大的决定作用,同样,一个国家能否将仁政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决定国家得失成败的关键。正是因为孟子将仁政与治国紧密联系起来,他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历史作出了总结,得出政治兴亡的因素在于身居高位的统治者及其集团是否可以将仁政当做头等大事进行权衡,进而认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仁”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息息相关的重要作用,由此,孟子感叹“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以不忍人之心为主轴,全面具体地提出自己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所谓的“仁”,“大体上本于孔子的‘仁者、爱人’”,然而,他并没有一味的遵循孔子的仁学思想,孟子关于仁的理念,更侧重于人的道德自觉,正是“仁,人心也”。孟子将人的道德为中心,为治国方略做出了自己仁政的具体设想。

(一)制民之产

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目的是希望百姓拥有固定的财产后,继而能够有恒心。“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为了达到使民众因有恒产而有恒心,孟子坚持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恢复井田制。在孟子与上层统治者谈论周代的井田制时阐述了自己的制民之产的观点:“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众所周知,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专制统治的稳定程度,尽管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性,在他所处的时代,井田制的实行不合时宜,但是必须肯定的是从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仁政主张可以看出他对于社会的观察非常深入且细微。

(二)平均赋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大国,农为天下之大,农业也是一国之本,与农业一脉相承的就是各种赋税。赋税在专制王朝的统治中,是农民最为沉重的负担。面对沉重赋税给与农业人员带来的重负,孟子主张在百姓具有自己的产业的基础上能够因为统治者平均赋税的政策而获得实际的利益。有关于怎样将赋税平均的做法,孟子曾做过多种解释,《梁惠王》篇就记载过孟子对这一民生问题的解读,孟子在向齐宣王讲述治国之道时就有:“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等等平均赋税的论点。尽管这样的平均赋税主张需要在恢复周朝制度的前提之下方可真正实现,但是对于孟子所处的战乱时期国家建立固定税法、呼吁统治者能够取民有制却同样地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保护工商业

工商业在专制制度下一直为国家所把持,春秋以后“工商食官”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到了战国时期,私人工商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因为战乱频繁、没有同一的市场、赋税严重等等社会现实原因,工商业的大发展受到沉重的打击与阻碍。孟子通过自己的实际了解,针对这一实际,主张在国家政策中应该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并且免除关税。他说:“关,讥而不征”,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税收也应该一并免除,只有如此彻底的政策,工商业的自由发展才可以更有秩序,也更通畅。

三、孟子仁政学说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价值

孟子政治思想中的仁政学说,以人性善为出发点进行国家政策的制定,其主张关注社会经济,目的在于通过实施有利于民众的生产、生活,继而达到让各国统治者能够真正做到不与民争的目的,他将一个社会看做完整的、统一的整体,积极劝导统治者及其统治集团对被统治阶级施行仁德,以致让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得到满足,由此可见,孟子早已认识到了民众的强大力量。

孟子的政治思想,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能力,纵然社会现实、社会状况已经大相径庭,但是孟子仁政思想中的闪光点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依旧有很多可以汲取的优良经验。

(一)制定相关积极政策保护合理的工商业行为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发的快速,要想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中获取主动地位,当今的中国执政者必须正视合理的工商业行为。战国时期的孟子通过对于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入考察,了解到阻碍工商业发展的种种弊端,进而在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中强调了在施政纲领中,统治者必须实行免除关税等措施保护工商业。可想,几千年前的孟子就已经看到了工商业的大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向前推进的重大影响,如今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当代中国,固然应该继续将农业稳定,但是,作为一国往前迈进动力的工商业,同样应该在执政者的政策制定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快速的发展工商业,一国的社会经济跟上了国家发展的要求、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才有可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二)“以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先声

从孟子的仁政设想我们可以知道,他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民本”基础之上的,目的是希望统治者能够与民不争。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认为在整个国家的建构当中,君主必须肯定民众的重要地位,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民众应该具有国家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样地,君主需要尊重民众,并且尽量地做到与民众同甘苦、共患难,否则,民众有权利推翻统治者的暴政。虽然孟子所指的“以民为本”仍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看问题,但是,作为一种迫使统治者关注民生的方式,这种思想起到了让上层人士重视民众利益的警示作用,它在政策上明确了人民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经济和政治权力。而如今社会主义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夜越来越突出,党中央顺应时代的要求,汲取历史经验,去伪存真,提出“以人为本”的政策指导,不仅是受到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更是对其思想的一种突破,真正做到不是从统治者的目的出发想问题,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