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论民族情结对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的影响

论民族情结对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的影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1 00:01:44
论民族情结对奥古斯特·威尔逊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3-08-11 00:01:44     小编:

[摘要] 在美国当代戏剧的进程中,奥古斯特・威尔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独具匠心地将历史、地域、音乐和宗教四大元素揉入自己的世纪之作,以此表达对黑人身份的认同。通过深入剖析他的系列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元素在凸显了戏剧主题的同时,还折射出了一种浓郁的美国黑人民族情结。而这种民族情结既是威尔逊的创作动力,又是帮助黑人群体在经历了黑白两种文化冲突后进行自我定位的精神标杆。

[关键词] 奥古斯特・威尔逊;民族情结;戏剧创作;影响

Abstract:August Wilson is a significant figure in the modern process of American drama. He expresses the identity of African Americans by ingeniously incorporating four elements as history, region, music and religion into his cycle play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s dramatist's plays, we can easily find that these elements reflect a deep national complex of African Americans and simultaneously they highlight the motif of those plays. This national complex is either Wilson's creation impetus or a spiritual benchmark which helps American blacks position themselves after they have experienc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both whites and blacks' cultures.

Key words: August Wilson; national complex; dramatic creation; influence

一 引 言

二 美国黑人的历史渊源

北美大陆的白人殖民者起初将印第安人视为唾手可得的劳动资源。然而疾病和战争导致印第安人口大幅度下降,难以为殖民者所用。因此在殖民地初期,白人契约奴是最常用的劳动力。1619年,第一批黑人抵达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开始与白人契约奴一起劳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逐渐成为北美大陆的殖民霸主。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早期,包括马萨诸塞在内的13个英殖民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相继建成。日渐扩大的土地迫使殖民者对劳动力稀缺的问题进行思考。由于印第安人和白人契约奴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于是殖民者将注意力转向性格更加温顺、身体抵抗力更强的黑人,非洲奴隶贸易就此拉开序幕。最初各殖民地的黑人增长速度并不是太快,但是随着皇家非洲公司的成立,奴隶交易量大大增加。这些黑人成为殖民地尤其是南部殖民地的主要劳力,受到奴隶制度的严格控制。奴隶制度不仅成为强迫劳动制度,而且成为合法的人类关系模式。18世纪早期,各殖民地立法机关借鉴英属加勒比海殖民地的“黑人法典”,严格限制了黑人的权利。

南北战争初期,北方对奴隶制的态度并不统一。“大多数北部民主党人反对解放奴隶,他们毫不含糊地说,对于黑人来说,当奴隶是最好的境遇。”[2](P257)共和党人则主张废除奴隶制,解放所有黑奴。即便当林肯总统颁布了举世闻名的废奴宣言之后,北方人仍在如何对待黑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北方许多白人感觉战争的本质不是解放联邦而是解放黑奴,和平民主党人甚至指责政府在一场代价昂贵的废奴战争中让白种公民白白丧失生命。不过,废奴宣言最终还是取得了绝佳的效果。如果说它是一种战争措施,那么它达到了让南部联盟陷入混乱的效果;如果说它是一份外交文件,那么它将全世界渴望自由的劳动者争取到了北方这边;如果说它是一份人道主义的文献,它给千百万黑奴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北方的胜利标志着延续了差不多二百五十年之久的奴役黑人时代的结束,四百万黑奴一瞬间变成了自由的美国公民,开始憧憬自由平等的生活。

由上可见,从17世纪初期作为奴隶进入北美大陆到今天成为分布在美国各地的自由公民,黑人经历了美国史上各个重要的阶段。他们的经历就是美国历史的写照,他们是美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

三 美国黑人的民族特征与威尔逊的民族情结

关于美国黑人民族特征的界定,曾引起过争议。管敬绪在《世界民族》上发表“试论美国黑人民族的特征(1989)”;黄兆群分别在《世界历史》和《民族研究》上发表“也谈美国黑人民族特征-兼与管敬绪同志商榷(1991)”和“论美国黑人(1993)”。辩论围绕斯大林关于民族学说提出若干“共同”条件展开。虽然双方分歧颇多,却为日后美国黑人民族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

在美国黑人是一支民族的问题上,学界已达成了共识。但作为一支民族,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赘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中的一员,黑人与其他移民一样,来自遥远的异域。然而不同于其他移民,黑人是非主动移民,且不来自同一个地域,不持有同一种语言和不共享同一种文化。因为没有人身自由,黑人不可能随意迁徙,所以他们没有可能建立自己的民族聚居地,从而完整地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最初来到美国的黑人除开肤色和低下的社会地位,几乎没有其他相同之处。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求得生存,黑人不得不接受占统治地位的白人尤其是英国人的文化。这种被动同化的结果在语言、宗教、婚姻家庭、经济生活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当前黑人的通用语言为英语,早已不再是他们祖先使用的非洲土语;信仰的宗教也从非洲传统的宗教转变为基督教和天主教;黑人的婚姻家庭模式变成了白人认同的一夫一妻制;其经济生活也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下产生的不同行业而相应改变。

对威尔逊而言,其民族情结的外因来自父母离异的经历。他的德裔白种人父亲在威尔逊尚未成人之时便不辞而别,将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扔给了黑人妻子。父亲的绝情、母亲的苦难和家庭的贫困,在年幼的威尔逊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人后,他以改父姓而从黑人母姓表达了对白人的不认同。威尔逊民族情结的内在因素源自黑人在美国社会饱受歧视的历史沉淀。这种“被压迫”的原型与威尔逊这一个体相结合,产生的结果是:面对美国社会中黑人普遍受歧视的困境,威尔逊没有消极退缩。相反,他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黑人权力运动,选择了更能直接作用于大众心理的戏剧作为引领黑人同胞完成身份诉求的实践手段,表现出了在困境下积极进取的高尚气质。

四 民族情结在威尔逊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强烈的民族情结促使威尔逊笔耕不辍。自70年代创作第一部戏剧开始,他总共完成了16部作品,这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他的世纪之作。在这一系列剧中,历史、地域、音乐和宗教这四大主题将他的民族情结彰显无遗。

威尔逊非常重视历史。在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到创作系列剧的目的是否就是为了重现历史,威尔逊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说:“美国黑人的历史不是由黑人写就……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如果想定位未来,我们必须要了解过去。”[8](P27)带着这种想法,威尔逊仔细筛选历史片段,将它们巧妙地揉入每个剧本。以20世纪初为历史背景的《海洋之珍》,讲述了一个满怀罪孽感的黑人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主人公巴洛表现出来的困惑反映了内战结束后黑人的真实状态。史书记载,“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在政治上不成熟的问题,不能只归咎于有四百万对公共事务毫无经验的黑人这一点。”[2](P277)习惯了奴役生活的黑人极不适应突如其来的自由,他们和巴洛一样,在一系列白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问题面前手足无措。就如威尔逊解释的那样,“突然间,黑人必须要问自己这些问题:‘钱是什么?’‘结婚是怎么回事?’…… ‘黑人怎么谋生?’”[9](P38)。事实上,奴隶制的灭亡并未给黑人带来他们渴望的自由。极度仇视黑人的顽固分子无视法律,寻找一切机会奴役黑人,这些在乔・特纳的来和去》中均有体现。通过1911年卢米斯北上寻妻的故事主线,威尔逊揭示了美国史上第一次黑人大迁徙的历史根源,谴责了奴隶制的余毒给自由黑人带来的伤害。接着在《莱尼大妈的黑臀舞》中,威尔逊铺垫了一战后美国城市黑人的增长、黑人音乐的崛起、吉姆・克劳法对城市黑人的伤害等历史片段。《钢琴课》和《七个吉他手》分别折射了30年代生活在城市的黑人为了融入美国社会所做的努力和40年代末期黑人士兵返家后遭受冷遇的社会事实。50年代和60年代的黑人运动是《篱笆》与《两车竞速》中的历史主旋律。70年代的越战带来的创伤、80年代黑人因犯罪付出的高额代价和90年代黑人与白人的社区冲突等则一一化为《廉价出租车站》、《赫德列王二世》和《无线电高尔夫》中的历史缩影。总之,威尔逊的戏剧极具历史感。他笔下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他们的个人历史却与他们所处的那段美国历史相吻合。

五 结 语

综上,民族情结是威尔逊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是他在经历了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冲突的精神苦旅之后,寻找到的精神支柱。通过对黑人的历史、黑人生活的地域、黑人创作的音乐和黑人信仰的宗教表示强烈的认同,威尔逊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即让黑人同胞正视自我,承认民族差异,在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骄傲而自豪地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2] [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美国黑人史[M].张冰姿,何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 曹桂生,曹阳.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6):101.

[4] Sobel, Mechal. The World They Made Together: Black and White Values in Eighteenth Century Virginia[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5] Berry, Frances Mary & Blassingam, John W. Long Memory: the Black Experience in America[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0.

[6] [瑞士]荣格.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M]. 关群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7] 杨韶刚. 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8] Bryer, Jackson R.& Hartig, Mary C. Conversations with August Wilson[M].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6.

[9] Rocha, Mark William.“American History as ‘Loud Talking’in Two Trains Running,”in May All Your Fences Have Gates: Essays on the Drama of August Wilson[C].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94.

[11]Wilson, August. Ma Rainey’s Black Bottom[M]. New York: Plume,198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