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民办高校书院制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初探

民办高校书院制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初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10 00:49:35
民办高校书院制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初探
时间:2023-03-10 00:49:35     小编:

【摘 要】 书院制模式下民办院校辅导员工作有利于打破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开创学生管理新局面。辅导员应在理论知识学习、工作思维、行为模式、育人实践、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做出准备和转变,以适应这种新局面。

【关键词】 民办高校;书院制;辅导员;工作转变

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呈现六强六弱的特点: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弱;享乐意识强,忧患意识弱;娇惯依赖性强,自立合作观念淡薄;心理负荷强,承受能力弱。[1]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局限性突显,书院制的引入将带来辅导员工作的新局面。

一、民办高校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局限

1、辅导员工作深度不够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工作负担重,什么都在管,什么都在做,不可避免的陷入事务堆,疲于应付,极少进行学生工作的规律、经验总结、分析当代学生的特点、内在需求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在关心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也显得精力不足,又缺少高水平培训交流的机会,管理水平提升受限。

2、辅导员育人势单力薄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一直把学生管理工作认定为是学生工作系统的事,辅导员的事,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两张皮,育人力量分散,辅导员育人效果不明显。专职教师只教书,忽视育人,辅导员只育人,不参与教学,教学与学生管理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但不可否认的是,育人是系统工程,脱离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想法和接受能力,很难进行有效的专业和学业指导;脱离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符合学生实际需要,显得空洞又不实用。

3、辅导员工作评价标准单一

民办高校把学生到课、课堂秩序、班级卫生、学生参加活动等情况作为评价辅导员能力和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浅表的标准导致辅导员工作追求暂时性效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求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应付检查,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效,注重完成任务而不注重学生成长,管理方法简单、粗糙且缺乏合理性。辅导员工作形成了以要求为主,以培养遵守纪律、听话、顺从的学生为方向,以完成学生管理部门的要求为最终目的,管理工作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4、辅导员工作被动性强

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体制,学生工作缺乏延续性和目标指引,导致辅导员工作重复、无效劳动多,被动地为完成任务而工作,至于这些任务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是必要的、有益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否能够改善的更合理却无人关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一定限制。

二、书院制模式及辅导员工作新局面

书院制管理模式是在学生公寓管理的基础上,以学生生活社区为单位,融学生的教育、学习、生活、文化为一体的学生管理制度。[2]它主要以宿舍为管理单位和平台,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个性发展方面的任务。

在美国各高校,学生入校后的第

一、二年部分专业、院系、班级,学生活动集中在宿舍区,几乎所有活动都在宿舍展开,比如在哈佛,耶鲁等,每个住宿学院都是一个独立实体,有很强的活动自主性,每个住宿书院都有自己的学生、教室、娱乐设施。[3]

国内一些高校近年来也在推行书院制模式,打破了以专业院系为骨架的组织形态,借助学生公寓搭建以书院为单位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营造教师指导、朋辈交往的师生生活共同体。比如,复旦大学在新生入学时,无论何种专业,第一年都必须进入书院学习和生活,接受包括综合教育、文理基础、专业基础三大课程板块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第二年再回到各专业院系学习。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设有党建中心、团建中心、教师技能中心、文化建设中心、科创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导师协调中心,职业生涯发展中心、社团发展中心、公益中心,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在书院生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并为书院学生开设通识系列讲座课程,如文学、历史、经济、社会、生命科学等,旨在加强师范生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前沿理论与知识,又富有人文情怀。

书院制模式的引入,带来辅导员工作新局面:第一,工作空间延伸:辅导员工作领域不再限于教室和办公室,而是进入学生生活的区域,淡化办公概念,将工作融入学生生活。第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压缩。书院制下,辅导员各项工作都在书院开展,并与学生同吃同住,辅导员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员,在学生思想、学术、生活和职业指导等方面实现全方位体验和指导;第三,辅导员角色、内容变化:从思想政治辅导员成为书院导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要为学生的成长答疑解惑。第四,赋予了辅导员展示自我的舞台。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分工呈现专业化特点,为辅导员在所属领域内开展科研提供了便利,也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三、书院制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转变

书院制的引入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理念、领域的突破和新的要求,民办高校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准备和转变:

第一,为工作领域的拓宽做足理论知识储备。书院制模式的引入,辅导员工作领域得到延伸和拓宽,职责也更加丰富,这促使辅导员必须要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无论是思想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工作、职业规划、生活指导,都需要辅导员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应通过自我学习和参加相关培训,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的系统学习,便于指导学生工作实践。

第二,勇敢打破固有的工作思维和行为模式。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过分重视学校的制度化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管理方式强制性明显,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及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积极性。随着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自我意识增强,固有的工作方式很难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成长。辅导员应不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当中,不再追求暂时性效果,应从要求学生、管住学生转变为借助工作任务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接受和适应。

第三,着眼于“育人”,在实践中思考和提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见,辅导员并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使我们忽视辅导员工作其实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因此,辅导员应思考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实践中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借助书院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的动力,把工作重点放到“育人”上来。

第四,投入精力研究辅导员工作,走专业化道路。一直以来,辅导员工作多表现为遇事就事,随意性强,很少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和高度开展辅导员工作。事实上,随着学校内外环境、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要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就需要逐渐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职责划分的更加细致,更加专业化。辅导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职业生涯目标,在某一领域深入下去,善于记录工作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积累学生管理工作案例,并能将经验、方法、对策方案上升到理论和学术高度,形成科研成果,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2] 温旭.以书院制管理模式完善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

(4).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