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网络人际互动:基于实践本质的多重阐释

网络人际互动:基于实践本质的多重阐释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6-01-05 10:46:55
网络人际互动:基于实践本质的多重阐释
时间:2016-01-05 10:46:55     小编:

吴满意教授新著《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学视野》(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从网络人际互动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演进出发,分析网络人际互动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诠释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构成、实践途径和异化表现,对网络人际互动在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诸多领域形成的推力进行了全景式解读。总体而言,本书基于网络人际互动的实践本质,对关涉网络人际互动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哲理的理论阐释。全书时代感强,内容深刻,具有较高思辨性和深厚的哲学意味。

一、揭示网络人际互动的实践本质

生活于今天的人们都能强烈感受到,网络对人类日常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和深远影响。网络生活作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正变为现实。网络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和社会关系的重构提醒人们,只停留在一般现象与问题的分析层面是不足以解读网络本质的。对此,吴满意教授从网络交往实践是人类实践在网络时代的新延伸、新样态出发,分析了网络人际交往这一以信息交换为主导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毋庸讳言,判定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要求我们从网络社会的众多属性之中发现并抓住其本质属性来加以分析。事实上,网络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了多种属性,如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和流动性等等,尽管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诸多差异,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规律性现象同时也存在于网络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社会也是基于网络实践活动的人组成的各种活动的共同体,是人们网络社会实践和交往的产物。

为证明网络的实践本质在于人际互动,吴满意教授从网络人际互动的特殊性出发进行了分析:一是交往互动双方所处的环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络技术环境,而是双方在网络技术环境中架构的价值关系情境,换句话说,这种情境承担着人际互动过程中互动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建构。二是这种人际交往体现出网民之间的主体间性。为此,论者追述了从哈贝马斯、海德格尔及雅斯贝尔斯等从根本上对人与世界关系的阐释,指出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思考网络人际互动本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论追问和考量。三是互动双方以生存生活生命体验为互动的价值纽带,凝结成一种多维的共生性存在方式。其四是互动双方借助交往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人的网络社会化目标。也即人们通过网络社会化使得自身将外在的网络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因而,无论是从网络人际概念的分析,还是从社会文化角度的阐释,让我们能够更清楚触摸到网络人际互动的这一本质特征,无疑,作者这种分析是令人信服的。

二、以实践本质为基础,概述网络人际互动的结构功能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结构方式,结构就是表征事物内部各个要素结合方式和组合方式的固有形式。网络人际互动作为人类一种崭新的交往实践形态和活动,自身也是由各种要素架构形成的一种社会系统,具有自身的结构和基本功能。

那么,网络人际互动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实践系统,其结构由哪些要素组成呢?根据吴满意教授的研究,网络人际互动的结构包括互动主体的角色与行为要素、技术支撑与时空要素、内容要素、互动过程要素及其效果要素等 ,从而呈现出网络人际互动结构的多维性特征,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网络人际互动的主体要素,作者分析了网民主体的角色特征,根据符号互动论创始人米德的“角色理论”,认为网络主体摆脱了现实社会利益和规则的约束,其表现形态也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更多地体现了匿名状态下的多样、多元和混合性特点,也即存在着规范性的失范性的复合特征。

网络人际互动为何成为网络活动的重要内容,或者说网络人际为何具有如此活力,这是由网络人际互动的动力结构所决定的。吴满意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首先引述恩格斯的话:“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换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因此,网络人际动力主要在于人们寻求交流的意志和动机。同时作者指出这种动力可分为物质性动力和精神性动力,也就是指人们的物质性交往需求与精神性交往需求,是推动网络人际交往活动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作者在这里实际上又回到将网络人际交往作为实践本质的重要议题,提示了网络实践本质中人际交往系统运行的基本秩序和动力所在。

三、从实践到价值,探究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

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问题,是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一个难点。尽管价值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性话题,但是,近年来学界却少有人对互联网人际互动的价值属性进行深入探讨。

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何在?作者指出,人本身是一种价值性存在。在网络社会,人的网络人际交往不仅是生活意义的体现,也是个体网络化的价值体现。网络人际互动价值体现在何处?作者借用马克思的论述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活动的人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因而作者认为,“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就是网络个体对自身在互动中的存在、参与的活动、交往对象以及交往结果的认知、评价,它所体现和追求的,即在于交往互动双方的存在、活动本身与互动预期的一致性。”这一表述较为抽象,但作者进一步详解了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构成:一是网络人际互动满足网民个体需求的价值属性。可以说,网络人际互动的价值是交往互动双方关系的体现和交往互动意义的确证,是网民满足个体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它具有可体验性、效用性和可信性等价值。其二是网络人际互动满足网络社会需求的价值属性。具有促进网络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满足网络社会关系发展的价值等。作者的分析为我们指出了网络人际互动的意义所在,网络人际互动实际上也构建了人的活动的意义场所,也就是网民的精神和心灵家园。

四、从过去到未来,对思想源流的梳理和对未来的观照

本书不仅论述较深刻,观点鲜明,其视野也较为开阔。关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也对过去源流进行了梳理。一方面考察了中华人际互动思想,指出人伦关系、人情关系与人缘关系是中国人际互动的最核心关系;另一方面集萃了西方人际互动思想,梳理归纳了技术性、关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视域下的人际互动观。其意蕴在于提示中西方人际互动存在的较大差异,有意将网络人际实践研究进行本土化拓展。

除此之外,作者还深入分析了网络人际互动所具有的未来影响,尤其是网络政治交往的全面推进、网络经济交往的广泛介入、网络文化交往的多维呈现。这些必将是未来网络人际交往研究的重要主题。该书潜在的研究主旨,是思考网络社会环境下人的交往实践活动的新范式。虽然,该书在人际互动研究中还存在着实证不足等欠缺之处,但对网络人际互动的问题意识、概念梳理、关系把握和价值探究都进行了开拓性尝试,值得对网络人际互动研究感兴趣的人们深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