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寻找张良后裔

寻找张良后裔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12 00:13:34
寻找张良后裔
时间:2023-08-12 00:13:34     小编:杜升之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张良是我国古时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也是一位被尊奉为神仙一样的圣人。关于他的事迹,除见之于《史记・留侯世家》外,其他的经典著述不胜枚举。今中华张氏的大多数宗谱均以留侯张良为开基祖。其实,中国的张姓,并非源自一脉,另外也有“赐姓”和外姓改姓张者。如三国时,诸葛亮就曾赐南蛮酋长龙佑那为张姓;明朝时朱棣曾赐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为张姓。因为各种原因从别的改姓而来的在史籍中也有记载。但张姓自挥公授姓传至张良,始终是张姓的主流。那么,张良之前的姓氏源流,张良之后的裔孙分布又是怎样的呢?这些在已知的公开出版的典籍中似不多见,有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往往大量地流布在民间。

张姓的人口总数,在中国姓氏文化中,历来排在前三位的序列,在此之中,真正的属于张良后裔的著名人物也代不乏人。他们有的是青史留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有的是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而创立中国道教的张道陵则是一位伟大的宗教家。本文根据已经见到过的《张氏总谱》及部分田野调查资料敷衍成文,目的是让更多的张氏后人,知道自己源流所处,更好地弘扬留侯张良的文化遗产,为全国张氏宗亲在现代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交流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尽管受到历史资料、地域及本人学识的种种限制,本文也许挂一漏万,乖舛百出,但仍不失一种尝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留侯之前的姓氏源流

张姓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子“挥”,始制弓矢,封“弓王”,此为得姓来历,几乎无人不晓,尤其是对于张氏后裔来说,实在是“多余的话”。张氏最早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今河北邢台市清河县乃世界张姓发源地,故凡天下姓张者,皆自谓“清河张”。

挥公之子名张昧,为玄冥氏,司水正,主水旱疾疫之职,居山西省尹城,故号“尹城派”。张昧而下,传八世,有名重熙者,为火官正。又传九世,已是夏朝少康时期,有张钝亦为大夫。传三十一世至张仲,周宣王时为卿士。张仲传十二世有张老,字广陵,为晋国大夫,拜中军司马,此时已是春秋时期。自张老至君巫、、骼世代为晋国大夫,居于“曲沃”(即今山西省临汾)故称“曲沃派”。张骼而下,历四世,有韩相开地。“三卿分晋”后,张氏四世相韩,开地生二子,即张平、张d,张d是否有后代传承不得而知,若有,便不能称之为留侯张良的后裔了。

张平生二子,即张良、张胜,若张胜有后裔,似乎也不列入张良位下。就张良本人而言,佐刘邦,灭暴秦,败项羽,一统汉室天下,故张姓自认奉张良为开基祖,自是名至实归,但张良也是黄帝位下第八十一代孙(挥公位下第八十代,各地宗谱惊人的相似)。

关于“孙”这个概念,不熟谱宗谱学的人往往理解为“孙子”,其实是错误的。在宗谱学中“孙”乃是一代人的代称,因为张良虽被尊为祖,他本人也是“孙”。明乎此,在文字表述中才不致紊乱。

以上是张良之前的世系概说。应该指出的是,在张良之前的远祖中,仍有众多的兄弟宗族,如挥公就生有昧、般两兄弟,开地生有平、d两兄弟,张良本身也有两兄弟(又有说是四兄弟,即良、胜、晏、说),这些兄弟宗族的传承,都不能称之为张良的后裔,但可以称为挥公的后裔。

关于张氏的郡望,虽有南北两大派,在范阳、太原、南阳、修武、沛国、荥阳、京兆等地繁衍出四十三望族,但归根溯源,仍不外乎尹城、鲁国、曲沃、禀延四大派系。

张良之后的宗支概况

张良后裔分支繁衍,首先得从他的两个儿子(不疑、辟疆)说起。不疑这一支,虽然在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5)时被削去侯爵,“国除”,但他的后代却是人丁繁盛,代不乏人,后文当重点提及,惟辟疆也生有三子(共、龚、天贵),传五代后便世系不明了。从理论上或逻辑上来说,他们应该也有后代传承的,苦于未见文字资料,只好暂付阙如。

关于不疑这一支,又分典、高两支。典公一脉传六代,有壮、赞、彭、睦、述五兄弟,搜寻典公这一支的分布,大致以这五兄弟为主线,就能明其大概。

壮公一脉,先居武阳(应指四川彭山县一带),其后代分迁到扶风(陕西)、范阳(河北)、襄阳(湖北)、洛阳(河南)、广昌、铅山(江西)、建阳、崇安(福建)、绵竹(四川)及湖南、浙江两省之地。

睦公一脉,汉朝时居白竹翅口(现址不详),后居桂湖(今江西新干县),唐张文迁德兴(江西),釜六迁扬州,泳公迁濮州(山东)、崇公迁阆中(四川)。至于赞、彭、述三支,其后裔则迁于安定、范阳、太原、南阳、修武、沛国、荥阳、京兆等地。可以说,典公一脉分支,已经遍及大江南北。

其次是高公一脉,高公是张良幼孙。高公生张通,张通生无妄,无妄生里仁,传至大顺,即桐柏真人,迁居于浙江天目山,大顺生四子(道陵、道德、道宏、道圣),又有四方分迁。其中,张道陵为留侯位下第十世,迁江西之龙虎山修道炼丹,成为中国道教创始人。后入巴蜀,历三代(陵、衡、鲁),除了第四代张鲁第三子张盛迁回龙虎山祖坛之外,其余的分支遍及巴蜀、邺城(河北)、洛阳(河南)、汉中(陕西)等地。第四代天师张盛的后裔大致分布在江西境内的临川、南昌、吴城、余干等地,而张道陵天师的弟弟道宏、道圣则分迁于陈留、襄国、河间、范阳、杜陵、洛阳、下卦、曲江、绵竹、乐昌、沛国、金华等地,在江西的向塘也有张姓的一个大宗,其后裔一大部分又迁入广东的深圳及沿海。至此,典、高二脉的分支,遍及全国各地,相互交叉,枝繁叶茂。

说到族人,我们自然不会忘记台湾的宗亲。台湾的张姓,组合情况较为特殊,有“清张”“张廖”“张简”之分。所谓清张,即挥公而下相承四千年的清河派行;“张廖”则是从福建迁入,父系为张,母系为廖,他们取张姓的清河郡和廖姓的武威郡,各取首字,组成“清武堂”;张简相传乃宋朝时从福建迁入,父系为简,母系为张。在台湾,形成了张、廖、简三姓联宗的宗族关系。清朝雍正年间,广东人张达京台后与台湾土著公主结婚,被称为“番仔驸马”。

凡是台湾的张姓人家,全都以黄帝和挥公为始祖,至于他们与留侯张良有没有直系关系,则有待进一步探究和考证。 张姓人向东南亚国家的迁徙,大约在清代,与广东、福建人“下南洋”同步。

张氏及张良后裔的著名人物

泛论张氏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实在是不胜枚举,光是1989年出版的《辞海》,张姓人物就有230余人,这还不包括1989年以后新增的历史人物。如查《人名大辞典》则更多。在这些名人中,哪些人属于张良位下的后裔,大概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最多只能从分迁的地域或郡望知道一个大概而已。笔者从江西龙虎山《留侯天师世家宗谱》中的“分迁总说”和“龙虎派考”二卷中,得以窥见一些大致情形,现简述如下。

在张良长子不疑的后代子孙中,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是张良位下第二十九代孙;唐代宰相张九龄、张文均出自不疑公位下。据《世家宗谱》载:“壮、赞、彭、睦、述”其后多以功烈著传,至唐列为安定、范阳、太原、南阳、敦煌、修武、上谷、沛国、梁国、荥阳、平原、京兆等四十三旺族,中出宰相凡十七,封侯者八……睦传十四世文为唐宰相,文传十八世运,字南仲,登宋宣和三年进士,历官至刑部侍郎赠少师”。张九龄身居高位,清廉正直,任人唯贤,乃称一代贤相;张文政绩卓著,执法公平,曾被人称之为有管仲、萧何之才的贤臣名相。另外,汉末名医张仲景、晋司空张华也都是可以确定的张良后裔。

留侯之后,传十世,一代巨星横空出世,他就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原名陵)。他是不疑公次子张高一脉,公元34年出生于吴之天目山,在江西贵溪云锦山结庐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以名。入蜀后,子孙三代弘道布化,人称“三师”。三代系师踞汉中,成为一路诸侯,他实行政教合一,设义米、义肉赈济百姓,毛泽东主席称赞说:“开了我们人民公社的先河”。张陵而下,天师世代相传,绳绳继继,到民国时传承六十三代,尤其是唐中叶,有院之设,承宋祚,有“先生”之封,且世袭罔替。三十代天师张继先道行高洁,宋徽宗赐建天师府。从三十五代张可大始,提举三山符,主管江南道教事。元朝统治89年,历代天师均主管江南诸路道教事,赐银印、视二品,其中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封留国公、爵视一品,天师道在元代的鼎盛可谓登峰造极。

入明,明太祖朱元璋授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人称“列仙之儒”。从东汉直至当今,天师道作为中国道教的主流派别,一直是长盛不衰。

进入近代和当代,张氏名人代不乏人。清代名宿张之洞曾任两广总督,抗击法军;抗日名将张自忠以身殉国,名垂青史;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张太雷,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张云逸战功卓著,人人钦佩。限于篇幅,本文无从展开,仅述大概而已。

对于张良文化及张良后裔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研究,其实是对整个民族人文历史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达到慎终追远,爱国爱家,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中国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