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闽北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

闽北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26 00:13:16
闽北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
时间:2023-05-26 00:13:16     小编:李医民

一、引言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人民群众集体创造、享用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饮食、服饰、生产、节庆、民居建筑、婚丧嫁娶、文娱活动等方面。民俗作为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递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闽北地处福建北部的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内陆山区。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是中原文化传入福建的走廊,是福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闽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个性,加上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到生产、商业、贸易的经济文化,乃至婚丧礼仪、岁时节令的社会文化和游艺竞技的文体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民俗。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闽北的民俗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的开发,但较之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挖掘闽北的民俗旅游资源,对此进行SWOT分析,对该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闽北民俗旅游资源概况及特点

(一)闽北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1、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如南平樟湖镇具有悠久历史的迎蛇大会,是樟湖先民以蛇为图腾的远古文化积淀,体现了崇蛇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村民都要举行迎蛇活动来祈求蛇神永保平安。此外,有号称中华民间一绝活 的闽北建瓯的挑幡,相传是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一系列民间杂技活动;还有始于宋代,现仍流行于邵武市的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地的邵武傩舞;建阳的高照、花钵;延平区峡阳镇的战胜鼓、王台镇的太平鼓、夏道镇的肩头坪、大横镇的打花刀等等,这些民俗活动都极具地方特色。

2、亲民性强的地方戏曲。闽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区域个性,使地方戏曲得以保留和传承,形成独特艺术。如:南词戏被列为全国稀有剧种,四平戏被戏曲界认为是戏曲活化石,还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邵武三角戏、延平塔前大腔金线木偶戏、用南平方言演唱的南剑戏、游春戏等。

3、神奇有趣的地方民间传说。闽北地区的先民们在此世代耕耘劳作,繁衍生息,创造和保存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讲述着生活中各种各样神奇而有趣的事情。通过民众的系列转述和特定目的性描述,使其具有解释某种地方风情或习俗的传奇性。如《大王与玉女》、《朱熹与白猿》、《梅仙娘》等。

4、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建筑。譬如五夫、下梅、曹墩、城村等为武夷山历史悠久、民风古朴的村镇,其建筑造型乡土气息浓郁,不仅外观古朴,完美的体现了闽北明、清建筑风格,而且布局巧妙合理,在建筑雕刻装饰方面独具艺术特色;邵武的和平古镇,建筑技艺精湛、雕饰精美、外观壮美,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此外,还有顺昌元坑古镇,面积广大,格局完整,且历史建筑成片分布,人文习俗传承有致,是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传统街区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

5、集商品气息、历史纪念于一体的庙会与墟市。这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譬如 武夷山市每年农历二月初六的柴头会,原为清末崇安乡民反对苛捐杂税取得胜利的集会日,后来发展为大武夷民间盛会,不但是一种纪念活动,而且形成了农村集市贸易墟市,会期一般为三天。境内乡民身着节日盛装,驱车或肩挑携带物品云集城关,进行庆祝活动和商品交换,热闹异常。

(二)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特点

1、多元并存,各具特色。闽北地处山区,加之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特性,形成了类型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的类型有风俗、戏曲、建筑、饮食、节庆活动、婚礼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等。

2、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闽北,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内陆腹地。新石器时期是古越人栖息之地,周朝为七闽地,战国时为越王勾践属地。古时,它西邻荆楚,北接吴越,秦、汉之后,中原人口南迁,尤其自五代离乱,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逃难于此,故备五方之俗。

3、地理分布分散,集中性开发较难。闽北是个以丘陵为主且溪流密布的内陆山区。古朴的民风民俗主要集中在较为偏僻的乡村古镇,譬如民俗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武夷山的下梅、曹墩、五夫、城村,邵武、建阳、政和、南平樟湖等。正是因为地处偏远,外来影响小,人为破坏少,所以绝大多数仍保留着自己的原始风貌。但是,也存在着离城市较远,分布较散,难以集中开发,旅游者前往不便的问题。

三、闽北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最先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提出的,又称态势分析法。SWOT是英文Strengths,Wes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的缩写。SWOT分析是一种对自身条件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sknesses),外部环境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的工具。

(一)闽北民俗旅游的优势

1、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闽北民俗旅游资源类型多元并存,内容丰富,主要包括:风俗、戏曲、建筑、饮食、节庆活动、婚礼嫁娶、文体娱乐、乡土工艺等。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对来武夷山旅游的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给游客以强烈的新奇感,同时也引起了客源地潜在旅游者的兴趣。

2、武夷山双世遗的品牌效应明显。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23处,中国第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是全国唯一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所有来武夷山旅游的游客都不想错过体验闽北民俗的机会,本地区的民众也有了解、认识和传承自己的祖先及渐渐远去了的民族传统的需要。

3、交通条件日趋优越。十一五期间,闽北交通环境不断改善,立体化的交通格局正在形成。道路方面,福银高速南平段、浦南高速公路、武邵高速公路、龙浦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形成以南平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全市的两小时旅游高速交通圈正在逐步形成;航空方面,武夷山机场自2007年开始实施扩容改造工程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已开通北京、上海、香港、福州、厦门、广州、深圳、西安、郑州、济南、沈阳等28条航线(正常飞行有12条);铁路方面,有通往福州、厦门、上海和北京等地的火车,且2014年底将建成 合(合肥)福(福州)高铁,通车后,南平到北京约6小时,到上海只要6个多小时,南平到省会城市福州市不到1小时。交通条件日趋便利。

(二)闽北民俗旅游的劣势

1、闽北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政府制定的南平市十二五旅游业专项发展规划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只作为闽源文化产品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缺乏对闽北民俗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第二,分布较分散且地处偏远,难以集中性开发。闽北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较为偏僻的乡村古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受外来影响小,使得民俗旅游资源得以接近原始风貌保存下来的同时,也存在着离城市较远,分布较散,难以集中开发,旅游者前往不便等的问题;第三,开发深度不够,对民俗旅游产品的内涵挖掘不深。目前仍缺乏有亮点的成熟稳定的民俗旅游线路。例如,武夷山的下梅、曹墩等古村落,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这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少数到来的旅游者,只能看看原始的建筑,没有可参与的项目,没有互动的产品。再如打着武夷山牌子的民俗旅游商品众多,而有特色、有纪念意义、有知名度的商品不多,其中还掺杂了不少假冒、伪劣产品;第四,各县市未形成连动,未能统一开发、整体促销。在闽北的十县市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相互的配合,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民俗旅游资源未能得到综合有效的开发。单独的开发很有可能会重复,造成资源浪费,或资源力量不足。在宣传促销上,缺乏力度,缺乏统一的口径,或与实际不符。

2、居民对民俗文化旅游的认识层次不高。本地居民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意识淡薄,加上现代文化的影响,有些地方民俗已逐渐消融,如建瓯唱曲子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现在能唱的全区只二三人,缺乏有意识的传承与保护。

(三)闽北民俗旅游的机遇

1、闽北旅游业整体发展环境向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出台,标志着旅游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将进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2009年05月14日,国务院批复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重点提出要把福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与文化旅游中心,将福建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海峡旅游成为全省着力培育的品牌,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南平市旅游发展指明方向;2011年6月1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了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将要拓展以武夷山为龙头,包括南平、三明、龙岩以及宁德、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部分县市的绿色生态旅游带。构建以武夷山市为中心,涵盖南平、三明地区的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它的实施,使闽北迎来旅游事业大发展的机遇。可见,闽北旅游业整体发展环境向好,势必为民俗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1年12月30日,南平市政府出台了《南平市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旅游业成为南平市国民经济的龙头支柱产业。2012年10月10日,南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南平市培育千亿旅游产业行动计划, 计划到2017年,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为迎接高铁时代到来,力争提前到2016年实现上述目标)。南平市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相继制定的旅游发展规划和计划,使得南平市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明确,政策保障更加有力,也为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四)闽北民俗旅游的威胁

1、民俗旅游产品原真性丧失。随着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原来一种比较闭塞的格局,一批批的游客涌入,将使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面临被外界同化、丧失原真性的威胁。

2、理论研究与专业人才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专业人才匮乏成为闽北发展民俗旅游的一大制约因素。一方面,对闽北民俗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有限,尤其是具有可操作意义建设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偏少,缺乏专业的理论研究做指导,闽北民俗旅游发展面临无序、零散、条块分割的局面,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没能得到良好的整合和合理的挖掘;另一方面,目前民俗旅游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本地的农民,他们虽然对闽北的历史文化以及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无法对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较为系统详细的介绍,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闽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加上高端的战略性旅游策划经营人才,特别是旅游营销行家的缺失,使闽北的民俗旅游营销、民俗旅游线路设计、民俗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基于对闽北民俗旅游的SWOT分析,不难得出闽北民俗旅游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这些分析将更好的促进闽北民俗旅游的开发。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