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美育:重构中学校园生活的核心命题

美育:重构中学校园生活的核心命题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5 01:51:01
美育:重构中学校园生活的核心命题
时间:2023-02-05 01:51:01     小编:傅闯

20世纪初,王国维有感于中国教育体制的严重僵化,在讨论教育的本质问题时,对美育投以了期待的目光。其后,无论梁启超还是蔡元培,都把美育放置于重振民族灵魂、重塑个体心灵的高度予以阐发和实践。这样一种牢牢把握住人的自由本质的教育理念,在晚近以来的中学教育中并不彰显。

究其原因,就大者而观之,是因为社会日趋功利,而导致人才评价体系的狭隘化;而放在教育本身来说,则是由于在以高考为导向的考试制度中,作为纯粹人格教育的美育很难予以量化评价。因此,许多学校对美育往往视而不见,对学生艺术和审美素养的熏陶更是付诸阙如,或者仅靠音乐、美术等难入学校学科建设主流的辅助型科目岌岌支撑。这样的教育,其问题之明显,自不待多言,可难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结构性反思。本文尝试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经验为例,对中学美育提出若干意见,以见教于方家。

一、美育应立足于艺术教育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编过一段顺口溜,其开篇两句是: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1]说的就是美学应该依托于具体的艺术门类,美育也要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展开。这是因为脱胎于工艺的艺术行为,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学问。举凡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美术、建筑、电影,无不是具有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并在这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法和规律,不通过经年累月的研习,则难以掌握其真谛。而一旦缺乏对某一具体艺术门类(包括其历史、理论与实践)的了解,就很可能会走入隔靴搔痒、看人挑担的境地而不自知,甚至把美育变成纯粹的概念游戏,或者成为一种狭隘的、病态的小众趣味。

南菁高中的美育恰恰力避了这一点。它把艺术教育建立在完善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以课程为依托,通过音乐、美术等大学科的艺术教育(面)和兰花、假山、景观水系、沈鹏书法等具体的学科领域(点)来展开对学生人格之美的熏陶。这就把通一艺的要求更加具体化了,甚至具体到某一学生可以在相对紧张的中学校园生活中纵深切入其中的点上,让他们在高中三年真正于艺术修养方面学有所成。这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一种美育思路,是值得推广的。

这样的美育要有较为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相对优越的硬件条件作为保障,而南菁高中在这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紧紧抓住这些优势,顺势而为,提出以美育立校的理念,对中国当前的中学教育来说,也是可谓富有启发意义的典范。

二、美育应超越于艺术教育

美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门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艺术技能的锤炼和熏陶中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乃是一种媒介,它承担着把人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使命这种连接,是精神和情感层面的。

正是因为它着眼于人的精神和情感,所以美育比艺术教育更靠近人的灵魂。美育一方面需要在通一艺的基础上,更为广泛地了解和认识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生活美,从而把艺术教育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泛化成对天地万物的认识,也就是说,把知识变成一种融于生活之中的素养;另一方面则要在内在的人格塑造和思维训练上,使得自艺术教育的审美体验更趋向于一种精神和智慧,这是美学从属于哲学的根本原因。一者素养论,一者精神论或思维论,都超越了具体的门类艺术训练。因此,我以为美育应超越于艺术教育。

那么,在中学校园中如何做到不困于艺术训练之中而践行美育呢?其关键仍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通过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教学实践,使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相互组合,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的关系,提高学生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感觉和创造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执笔绘画或挥手弹琴的能力,而是在不同艺术符号(如文字、线条、音符、光影等)中找寻其清浊、高下、徐疾、哀乐、刚柔、进退、疏密、虚实、黑白等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这些关系是不论任何艺术门类,甚至不论任何人类行为都会具有的根本对立范畴,它们才是美育的真正内容。因此,这就需要倡导一种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s education)[2]。南菁高中的美术课程写兰就试图把绘画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通过兰花文化(如种类与分布、生产环境与种植方法)所涉的语文、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的相互打通,让学生在多学科美育视野中发现美是生活美来自生活的每个细节等命题的意义,显然已经取得了超越艺术教育的效果。

三、美育应着眼于一种生活观的重构

说到这里,美育仍好像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问,它除了舞文弄墨之外,还能不能接地气了?我想,如果美育给人以这样的感觉,那它一定是走入死胡同了。历史上的楚辞汉赋、永明体等文学形式,不都因为悬得过高,而难以为继了么?美育的最终目的绝非塑造与世俗生活格格不入、自诩清高的虚妄之士,而应该培养热爱生活、情感充沛,能随时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与社会的大美之中去的芸芸众生。也就是说,美育要做的不是改变某项具体的艺术或文化形态,而是要改变接受美育熏陶者对生活境遇的认识和判断,帮助他们以新的视角来观察人生。

同样一段中学校园生活,某些学生可以学得畅快自如,在课堂上下总是从容自在,与人友善,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学得颇为吃力,生怕在成绩或其他评比中落后于人,搞得人际关系紧张。除了学习能力之外,这不得不说是美育的熏陶有所差别。如果一个人能把他在艺术教育中所感受到的审美体验转移至日常生活之中,把与自己交往的他人、与自己相遇的自然万物(比如鸟鸣、花开、云淡、风轻)都视为蕴蓄勃勃生机的审美对象,随时随地都能与审美对象进行情感交往与沟通,把喜怒哀乐等起心动念都视为一种美的感受,那么,日常生活自然也会向他敞开美的一面,他自己也能感受到精神舒展和自由的一面。

在我看来,这才是美育应实现的目标。南菁高中曾有汪曾祺这样的名师,也培养过沈鹏、顾明远、曹鹏等著名学生,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恰可作为今天中学美育的榜样。围绕美育和作为其基础的艺术教育,整个中学校园生活都可以得到一种新的阐释,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也可以得到新的认识。这也许是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坚持把美育(审美)列为其主要特色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