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性别语言的发展及语言环境的改善

性别语言的发展及语言环境的改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8-05 04:36:45
性别语言的发展及语言环境的改善
时间:2023-08-05 04:36:45     小编:

性别语言的发展及语言环境的改善

两性语言差异被看作人类语言差别最古老的形式。性别语言的研究正是从分析男女言语入手,进而了解他们的言语行为模式同其生理机制、认知模式、心理过程、社会角色、价值观念、文化差异之间的紧密联系,明确男女之间,哪些语言特征有其生理学的底蕴,哪些言语表现是其“社会性别意识影响”的结果,因此,对其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做出更为准确合理的解释,加深对人类一般行为模式的了解,促进以人为本的基础科学的发展。2000年4月,在美国纽约大学举行的第44届国际语言学会上,“语言与性别”被作为大会的中心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这充分说明,当代语言学家已经把语言与性别当作语言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对待。

一、性别语言的发展

女权运动促进了性别语言研究。西方的女权主义萌芽于20 世纪初,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不到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其影响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并且对现代妇女的生活解放和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女权主义者一个最大的贡献便是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把人的性别分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并使社会性别概念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和批判性别本质主义的有力武器,对男公女私和男外女内等性别本质主义形成了致命冲击。性别意识的更新使妇女在各方面都开始要求与男性平等,其中也包括语言的平等。女权主义者认为,男人和女人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在所有书面的东西里,只有男人的声音,而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女性的声音被彻底地、永远地淹没。而且,这一问题不是什么暂时的局部现象,而是一个长久的世界范围的严重问题。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还充分表现在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里。在这些地方,回荡的永远都是男人的声音。既便有女性的声音在讲话,用的也不是她们自己女性的语言,而是用从小就被影响、被熏陶而习惯的语言——男人的语言。她们强烈要求建立平等的语言环境。女权主义者的这一诉求极大地推动了语言学家对性别语言问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大部分属于对英语中的性别语言研究的介绍或综述,对世界上其他语言文化中的性别语言研究资料还十分欠缺,包括汉语。汉语的性别语言研究刚刚起步,还局限在借鉴西方性别差异研究理论上,相关研究也显得比较零散,只对个别语言和言语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描写,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明显不足,对汉语词语自身性别差异的规律尚缺乏全面深入的描写和研究。在不同的场合,来自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等背景的男女在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下如何交际,沉默、打断、最少反应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都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社会性别意识对汉语中的道歉、拒绝、邀请、招呼、请求等言语行为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探索。 总之,汉语语料的本土化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语言环境的改善

(一)营建平等的语言环境

在女权主义者和语言学家的推动下,英语的语言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书面语的变化更是显而易见的。 立法机构则对有关的法律文件作了相应的修改,并制定了有关的法案,如1975年英国出台的“Sex Discrimination Act”(性别歧视法案),在其修订过程中,有关的职业称谓和措辞也都进行了相应的变动,如:Chairman→ chairperson;businessman→ businessperson;policeman→ police officer;salesman→ salesperson;fireman→ firefighter等。

代词“he”的泛指用法历来遭到女权主义者的抨击,如今的做法是在性别没有明确的场合,慎用“he/ him”;在泛指的场合,用 he/ she 或 him/ her。为了避免语言上的繁琐,可用they/ thEir/ them 代替,既指复数,又指单数。此外,一些新词汇也创制出来,以实现语言中的平等。比如,由boycott(联合抵制)演变出 girlcott,由housewife演变出 househusband,由Ms(女士) 代替 Miss(小姐) 和 Mrs(夫人)。因此,提倡无性别语言,已不是某些热衷于妇女解放运动者的口号,而已构成官方的行政措施,成了英语发展的一个新潮流。

与英语相比,汉语这一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语言中的不平等现象还没有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因此,为了真正实现汉语语言的平等,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消除语言歧视。英语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首先在职业和一些称谓用语方面,应取消对女性的性别标记。比如在会议代表名单的公布、论著署名方面等,不用再特意注明其女性身份。其次,对同样存在的男性人称代词泛化问题,采取和英语一样的措施。在性别没有明确的场合,慎用“他”;在泛指的场合,单数用他/她,复数用“他们/她们”。再次,应尽量避免使用一些含有贬义的称呼来指称女性,如男人们不要动辄称呼自己的妻子为“婆娘,煮饭婆,烧锅的”等。

(二)语言习惯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语言反映现实,语言中忽视、歧视女性的现象是人们陈旧的思想意识的现实反映。反过来,这些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语言现象的大量存在和反复出现,又进一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加深、强化原来所有的固定观念,妨碍人们正确地认识现实。传统的、落后的语言形式有可能阻碍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和进步,语言中女性不断被忽视和歧视,使人们(包括妇女本身)可能更容易无意识地接受妇女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受到较低的待遇的这一现实。因此,意识到这一问题,致力于消除语言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是社会赋予语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旷日持久的工作,它牵涉到每一个使用语言的人。传统的、反映男女不同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的语言形式,早已被人们潜移默化地吸收和接受了,要他们放弃、改变原来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是很困难的。所以,在修改有关语言政策、提出和贯彻实施消除语言性别歧视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要充分理解语言毕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是千百年习惯成就的,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可能一日完成,还需一个过程。

当然,语言性别歧视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能走极端,如:有人提出用“herstory”取代“history(历史)”,则显得有点偏激。另外,语言反映着社会现实,脱离社会现实,不改变社会现实而单独、孤立地去改变语言,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要社会中存在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语言中必定有它的影子。如果社会不从观念上改变对女性的态度,那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综上所述,性别歧视、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语言中,同时也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语言是社会态度的标志,语言中折射出的性别差异现象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男女语言都具有其特定的社会功能,在语言交际中,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及职业也会影响男女语言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男女职业的接近,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男女心理及行为上的逐步趋同。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www.LWlm.cOm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