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

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08 05:07:34
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
时间:2022-10-08 05:07:34     小编:

进一步提高语言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反思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1000多所高校将英语列为必修课,而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高校只有40所左右。1000∶40映射语文教育危机。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做过一项相关调查,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小学语文课课时是外语的2倍,初中语文课课时和外语一样,高中语文课课时不如外语多,大学学生则基本只学外语不学语文。针对上面的情况,教育部建议高校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语文课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经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语文课成为必修课,传统教育能否由此顺利回归呢?

类似的问题就发生在我的身上,觉得很需要反思。原本作为上海电视大学绝大部分专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曾经鼎盛一时,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学生不愿学习语文,觉得学习语文没什么用,所以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我们的《大学语文》连选修课都可能算不上了,作为一名中文教师,面临着没有语文课可教的悲哀现实,真是无言以对。

再看看近两年来自己在《大学语文》课程上的教学效果,成绩固然可喜,但在成绩背后的甜酸苦辣真是自己知道。合格率从原来的70%到现在的95%,不好说是不是得益于教学改革的春风(将原来的闭卷考改为半开卷),就我自己而言切身感到付出的努力正在逐年增长。面对的学员基础是越来越差,我的教学策略也在不断地适应与调整,乍一看同一门课程似乎在备课问题上不用多花精力,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章,社会再怎么变它也不会变,但事实并非想象中的轻松。教材不变教学大纲在变,教学大纲不变学生在变,我们教师始终要走在变化的前头真的很难。很多的时候真是力不从心,想起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对于大学语文有过如此感慨:“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其实很尴尬,位置很低,教员不太愿意教,学生也没有兴趣学。”温教授的说法是实际的,似乎也很无奈。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把语文课当回事,(其他课程当然也有这样的现象)一学期下来一次课未来上过的比比皆是,这就迫使我在复习资料的整理上痛下功夫。

记得有位老师在一次会议上曾指出我们的电大的学生真的被我们的老师惯坏了。事实就是这样,这两年来,复习资料的整理往往成了我的重头戏,我通常都是在最后一次教研活动召开之前的一个星期就开始了这样艰巨的工程,等拿到复习大纲凡是涉及的内容一字不落一一消化,然后开始整理归类,乃至上面涉及的主观题部分都整理得详详细细,大家只要照着背出来就可以了,什么自己的观点,没几个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的。其实真的不想这样做,我在做这项工作时也觉得备受煎熬,是不是过几年碰到90后的那些学生时,我就要连作文都帮他们写好了?这还算什么语文课? 一切为了学生,我觉得自己那点底线都要快被越过了。与此同时我也采取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老办法,就是上复习课时一再强调主观题部分要自己再加以补充完善,并强调光背出来要付出的代价……我们的学员在此方面很聪明,也很能听进去。

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跟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是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从而进一步提升人的道德文化素质。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基于此,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干巴巴的课文尤其是古文讲得力求生动形象,这就是为何我将大量精力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告诉学生尽管《庄子》、《论语》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的祖先笔下,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它们仍然能给现代的我们以启发和智慧。这就是为何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如此受热捧? 具体谈谈我如何实施课程的自我革新:

首先在学生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根据电大学生业余学习的实际,我对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就是让该课程努力成为学生一天忙碌工作后放松心情的课堂。每一届学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一般都会先跟他们讲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切实问题:“不管是已经为人父母还是将来要为人父母的各位,都有一个想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当然包含很多内容,但最起码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有个有意义的名字,那么在取名时就很有学问和讲究,当然不能相信迷信,但至少要知道取这个字有什么意思,这就要求父母有点文化、有点修养了。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就可以提高你些许的修养……”即由浅入深地将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告诉学生。于是发现课间休息的时候很多同学就在讨论,自己名字里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从这一点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已经开始对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有了点滴的兴趣,这是好事,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就要靠教师进行循循善诱。

其次,打破大学语文教学的常规思路。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所选的大部分是古文,而且一般教材的编排都是按照历史的顺序,先是先秦,然后两汉,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如果我们按照常规顺序来授课,这无疑是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打击。为什么?可以发现在讲先秦的文章,特别是诸子散文时,别看它文章短小,理解起来是难度很大的。例如按照教材编排,一般是先上《老子》篇,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是何其的深奥,理解起来难度真的很大,更何况首先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文言文的文本,语言文字上就根本读不通,勉强能读了也不知道在讲什么。因此我在实施教学时并没有按照教材上正常的先后顺序,一开始就上了当代作家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学生一看这样的题目就有了兴趣。迎合学员的兴趣个人觉得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因为只有先“功利性”地将他们吸引进来,以后的教学才能容易开展。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并不注重文言知识的传统教授,通常是事先将文言文的译文发给学生,认真的同学会做好预习工作,不自觉的也没关系,上课前5分钟自己可以把译文先看上一遍,上课时带领大家直接对译文进行巩固,然后再分析内容。这样的做法可能是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不可取的,但事实是应该面对现实,面对我们学员的基础,要想让他们通过朗读文本达到“书读百遍,无师自通”的目标,似乎没有可能,与其如此,不如降低门槛,先让他们弄明白文章在讲什么,再引导他们去发掘其内在的思想,个别重要的文言现象等。另外在上古文时我还特别花时间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在了解他们的传奇经历中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心里。

再次丰富大学语文的资源建设。考虑到电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要特别注重对网上课堂资源的建设,无论是美观的PPT课件还是拓展知识面的补充阅读都应该体现出大学语文的特色。比如讲孔子,与其抽象地介绍他是如何伟大的圣人,倒二话不说,先给学生看“祭孔大典”的有关影像资料,让他们直观地感受2000多年后,人们是如何地纪念这位古人的。再如讲苏轼,有关的资料就更多了,从《水调歌头》的流行歌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经典朗读,这些声情并茂的亮色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语文学科的种种优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可以说不怕找不到,只怕想不到。www.LWlm.CoM 作为我们这样局限性较大的文科教学其实开展起来真的很难,很多东西说玄了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已经感到了危机,在今后要花更多的功夫去进一步提升自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