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认知叙事学初探

认知叙事学初探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3-12-17 17:02:04
认知叙事学初探
时间:2013-12-17 17:02:04     小编:

提要:近年来,认知叙事学家和认知文体学家日益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科学中的文本世界理论,发表了一些关于小说叙事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200

1)为例,运用文本世界理论考察后现代叙事中一类特殊现象,即花园路叙事现象,具体分析电影叙事中花园路叙事的动态识解过程及其对观众理解所产生的认知效果。结论认为,文本世界理论的灵活性和解释力可能会受到认知叙事学、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关注。

关键词:认知叙事学;文本世界理论;电影叙事;精神分裂症;花园路

1 文本世界理论作为认知叙事学方法

基于以上对语境的认识,文本世界理论提出了一个基本概念,即“世界”,指对具体事件状态的即时表征。一个事件状态由一系列情景构成,即由处于连续时空中的相互联系的一组实体组成。“世界”作为一个概念域储存在情节记忆中。这里的“世界”是一种心智世界(mentalwoHd)或认知空间(cognitive space),与Fauconnier(19

8

5)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Ryan(19

9

1)的“可能世界”(possible woads)、Emmott(19

9

7)的“语境框架”(con-textual flame)以及王寅(2003,2005,200

7)的“认知世界”(cognitive woads)等具有十分相似之处。文本世界理论将“世界”区分为“话语世界”(discoume woads)、“文本世界”(text woads)和“次级世界”(sub-woAds)。其中,话语世界是一种建立在真实外部语境基础上的心理建构,以感知为基础;文本世界则是一种由参与者通过话语媒介协商产生的建构,它所依赖的是记忆和想象等。此外,在文本世界内部还常常存在心智世界,称之为“次级世界”。次级世界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指示次级世界(dEictic sub-woAds),是由文本世界里的指示参数的变化而产生的、与主体世界相类似的子世界。指示参数的变化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或其他实体的转换(如“去年这个时候”、“与此同时”和“远在大洋彼岸”等)。时间转换包括倒叙(或闪回)、直接引语等;空间转换可以被视为通达另一个场景的窗口或者分裂的地点,即同时不同地;实体转换可以是不同组的实体(人物或物体)被给以同等的关注或者按主、次分配注意力。

(2)态度次级世界(attitudinal sub,worlds),包括愿望世界(desire woads)、信念世界(beliefwoads)和意向世界(purpose wodds)等。愿望世界是由表达愿望的谓词建构,如“希望”、“期待”、“梦想”等;信念世界是由表示信仰的谓词建构,如“相信”、“同意”、“主张”等;而意向世界则常由表达目的、意愿的谓词建构,如“打算”、“许诺”、“命令”等。

(3)认知次级世界(episte。mic sub-worlds),其建构成份包括表示假设、条件、情态、表征和认识等的表达式,如“假如”、“我觉得”、“根据图片”、“或许”等,这是模态逻辑的重要研究对象。

次级世界虽然也存在于话语中,但与文本世界处于不同地位,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真实的”。这种不真实性往往导致语篇的指涉性和投射性不明确等模糊性问题。下面,我们要谈的花园路叙事就是由于把次级世界和文本世界相混淆导致的。

一般来说,文本世界是最基本的心智世界,因此我们将以文本世界为主说明世界建构(woad building)的过程。一个文本世界包括“世界建构成分”(world-building ele-ments或wodd-bufldes,简称WB)和“功能推进成分”(function-advancing elements,简称FA)。其中,“世界建构成分”包含指示信息和指称信息。前者确立文本世界的时间(time,简称T)和地点(location,简称L)等,后者确定出现在文本世界的实体,包括人物(characters,简称c)、物体和抽象概念(objects,简称O)及其属性、相互关系等。“功能推进成分”主要由命题实现,命题指“对一个简单情景的表征”(Werth 1999:1

9

6)。所有情景要么是路径表达,要么是修饰表达;路径表达与行动和过程相连,修饰表达包括状态、环境和转喻关系等。“功能推进命题”(在叙事语篇中称为“情节推动命题”)引入新信息。文本世界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种类型。简单文本世界的指示属性和功能推进命题彼此保持完全一致,即时间、地点、人物和行动完全统一。复杂文本世界包含次级世界,涉及不同的时间

中国www.LWlm.cOm、地点、人物,甚至内心活动。在话语交际中,完全单一的文本世界并不多见,一般都是复杂的。Gavins(200

7)受Emmott(19

9

7)“框架切换”(frame switch)概念

启发,主张用“世界切换”(world switch)来取代“次级世界”。世界切换概念对于描述文本世界的动态建构过程十分恰当,并且使整个图示表达更为简洁、流畅。但是次级世界的概念对于说明不同世界的性质和地位十分有用,这种分层(layefing)可用于揭示叙事作品的叙述层次或聚焦层次等。 最后,我们考察一下对各层“世界”真实性的评价问题。Werth(19

9

9)认为每一话语都分两个层面:内部世界(the inner wodd)和外部世界(the outer world)。评价活动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阶段根据共同场和其他相关背景知识评估内部世界文本的真实性或可靠性;第二阶段根据外部世界说话者的可靠性等修正该评估。话语原则,如连贯性、真实性、责任性、权威性和可靠性等,适用于外部世界。因此,对内部世界真实性的评价发生在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的某些属性会影响对内部世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评价。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是相对的。文本世界的真实性受话语世界因素的影响,而次级世界的真实性一般受文本世界属性的影响。例如,文本世界的真实性与话语世界参与者的可靠性有关,而次级世界(人物世界)的真实性一般与文本世界人物的可靠性有关。这与叙事学中叙述者或聚焦者的可靠性是相通的。此外,对各级世界真实性的评价还受参与者和人物可达性(accessibili。‘y)的限制。“可达性”来自可能世界理论,Werth(19

9

9)将这一概念引入文本世界理论,他区分了参与者可达世界(participant-accessible worlds)和人物可达世界(charac-ter-accessible worlds)。一般来说,话语参与者(如作者、读者等)可以通达话语世界和文本世界以及由它们直接创造的次级世界,而人物则只可通达文本世界以及由它们创造的次级世界。因此,参与者可以对话语世界和文本世界的真实性作出直接评价;而对人物次级世界的真实性则不能直接给出判断,只能把这种次级世界的信息储存下来以备将来处理。世界可达性概念与叙事学中叙述者(或聚焦者)对叙述对象(或聚焦对象)的可感知性(perceptibility)具有吻合之处。具体地说,文本世界理论中的参与者可达和人物可达与叙事学中的外聚焦和内聚焦(人物聚焦)、异故事叙述(外部叙述者)和同故事叙述(内部叙述者或人物叙述者)具有复杂的对应关系。

2 文本世界理论与花园路叙事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广义上的自我分裂现象(splitself),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一个非常流行的主题。Emmott(200

2)基于对一系列虚构的叙事语篇和真实生活故事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的自我分裂现象,包括心/身分裂(灵魂一灵魂、灵魂一身体、身体一身体),作为不同社会角色的自我分裂(社会自我的分裂),真我/假我的分裂以及不同时空中自我的并置等。在叙事手法上对自我分裂的运用是现代,尤其是后现代叙事中常见的现象,如法国的“新小说”和各种实验电影等。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明信说:“一种崭的‘精神分裂’式的文化语言已经形成,并且在一些表现时间经验为主的艺术形式里,产生出新的语法结构及句型关系”(詹明信1997:4

3

8)。 文本世界理论家曾注意到说话人由精神分裂症等引起的花园路叙事,并尝试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其作出解释。例如,Werth(19

9

9)提到了一种特殊的世界——梦想

上述分析表明,文本世界理论基于文本分析本身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类花园路叙事。但是,文本世界理论对这一类叙事方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此外,尽管Werth认为文本世界理论适用于其他媒介的文本分析,但绝大多数研究者包括Werth本人也多注重对小说语言的文本进行考察,很少有人将其用于其他媒介语言的分析。Werth虽然提到了电影文本,但只是作为一个例子简单提及,并没有展开细致分析。下面,我们尝试运用文本世界理论来详细探讨电影《美丽心灵》中的花园路叙事。

3 电影《美丽心灵》的文本世界分析

影片《美丽心灵》(200

1)是根据美国记者西尔维娅·娜萨1998年出版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John Nash Jr_)的同名传记改编而成。本文主要关注影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话语在叙事策略上的运用。具体说,我们将运用文本世界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世界建构、切换(分层)、修正和置换及世界可达性和真实性评价等,剖析影片中花园路现象的动态识解过程。

影片一开始,字幕显示的是:1947年9月,普林斯顿大学。首先是内景(日),普林斯顿大学学术礼堂内,一位教授在神采飞扬地发表演说,欢迎新生到来。在一个角落里,年轻英俊的约翰·纳什在认真听讲,时而若有所思。坐在前面的一个同学转身打量了他一眼。接下来,镜头转到外景(日)学术礼堂外,学生们在举行热闹的迎新会,包括纳什、尼尔森、布里斯·本德、理查德·索、汉森等人。这里的镜头变换按照文本世界理论意味着文本世界之间的切换,可表示如右图。

从TWI和TW2可以看到时间(T)、地点(L)、人物(c)、物体或概念(0)等世界建构成份(WB)的变化,同时也发现功能推进命题(FA)的更新。当然,在这两个文本世界中,还包含许多次级世界(sw),主要体现在直接引语里。它们对揭示故事背景和人物身份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TWl中的次级世界,即教授的演讲内容交待了当时美苏对抗的冷战背景;从TW2同学谈话的次级世界中,可以了解到纳什是一个数学天才。总之,影片一开始就把观众带人一个学术氛围浓厚、天才云集的文本世界中。

伴着轻快的歌剧声,镜头从外景(日)校园生活区切换到内景(日)学生公寓内。这时观众意识到歌剧声原来是画内音,来自纳什室内的留声机。他正把桌子推到窗前明亮处,准备看书。突然,一位敝着怀、醉醺醺的金发青年提着行李闯进来,自称是纳什的室友,叫查尔斯·荷曼。由此,观众继续建构自己的“文本世界”:初识室友(TW

3)和楼顶密谈(TW

4),图略。

通过“文本世界"TW3和TW4中纳什和室友查尔斯的交流,尤其是TW4中回忆式次级世界(sW),观众看到纳什是一个十分勤奋好学而且特立独行的学生,不擅与人交际。接下来,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外景(日)校园内草坪上纳什和汉森弈棋(TW

5),于是观众的“文本世界”从TW4切换到TW5。接着,后面出现了一系列镜头反映纳什构思、撰写论文的艰苦历程,观众继续建构、切换自己的文本世界:从图书馆内纳什为论文一筹莫展,室友查尔斯出现婉言相慰(内景,夜)(TW

6)到酒吧内追女受辱,室友查尔斯现身打趣(内景,夜)(TW

7),到咖啡厅内遭到教授的严厉批评,目睹潘斯教授获献笔殊荣(内景,日)(TW

8),到公寓内纳什为论文伤心欲绝,与室友查尔斯把书桌扔到楼下(内景,日)(TW

9),再到酒吧内纳什突获论文灵感,重新诠释亚当·斯密理论(内景,夜)(TWl0),然后到纳什在公寓里埋头演算、奋笔疾书(内景,日)(TWll),最后到导师办公室论文获首肯,被接受为实验室唯一学生成员,门口查尔斯喜出望外(内景,日)(TWl

2)。随着酒吧内同学向纳什祝酒一幕(内景,夜)(TWl

3),故事第一阶段纳什求学生涯至此结束,导演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情商过低但勤奋好学、卓尔不群的数学奇才形象。

接下来,故事进入第二阶段。影片出现字幕:6年后的1953年,五角大楼。镜头是五角大楼(内景,日),神情镇定、穿戴考究、沉稳而自信的纳什博士风尘仆仆赶来为国防部破译苏联密码。纳什的才华令将军大为惊奇,在这里他初次遇见一个黑衣陌生人。由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巨大变化,观众所建构的文本世界发生了一次较大的变化(如下图TW

1

4):

与前相比,文本世界TW14的世界建构成分中指示成分无论是时间还是地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指称中除了主人公纳什保持“连续性”外,出现了新的人物,如将军、军官和头戴礼帽的神秘黑衣男子。从故事情节发展看,纳什已成长为一个密码领域的专家。随后,电影出现新的字幕: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韦勒防卫实验室。镜头转到实验室里(内景,日),纳什匆匆走进站着卫兵的试验中心。已经成为同事的索迎上来,本德坐在桌后抽烟,索和纳什开始自由交谈。后来,索突然告诉纳什,麻省理工学院请他去上课。于是,镜头切换到教室里(内景,日),在这里纳什初识未来的妻子、年轻漂亮的女学生艾丽西亚(Alicia)(TWl

5)。然后,镜头转到外景(夜),纳什下班后在实验中心外被上次国防部遇见的那个戴礼帽的黑衣陌生人叫住,那人自称“威廉·帕切”,是国防部官员。纳什被带到一处废弃的仓库大楼里,里面是一个秘密研究中心。帕切邀请纳什加入他们的秘密工作,并在他手臂上植入镭射接受装置(见上图TWl

6)。接下来,电影向观众展示的是纳什和艾丽西亚浪漫的爱情故事,包括办公室艾丽西亚来访并邀纳什共进午餐

(TWl

7)、香槟酒会(TWl

8)、河边幽会(TW

20)、餐馆求婚(TW

2

2)和教堂婚礼(TW

2

3)等。其间,还有两段小插曲:一是纳什在办公室搜集情报并去废弃大楼投递情报(TWl

9),二是在哈佛校园与老友查尔斯重逢并初见其小侄女玛茜(Marcee)(TW

2

1)。 最后,观众随着艾丽西亚到实验中心纳什的办公室和废弃的仓库前调查,终于确定纳什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所谓的室友查尔斯·荷曼、小女孩乔治·玛茜和国防部官员威廉·帕切都是纳什幻想出来的。这时影片已进行过半。“受骗”的观众不得不对前面的文本世界建构进行反思,重新评价过去“文本世界”的地位和真实性,更新话语共同场,修正甚至置换先前建构的文本世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如何重新评价故事主人公纳什的可靠性。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影片中的纳什实际上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正常行为者的纳什,他所聚焦的世界是真实的文本世界;另一个是作为病态行为者的纳什。(“纳什”’表示不同于正常行为者的纳什),这时他所聚焦的世界是幻想的次级世界(hallucinated sub-worlds,简称H—SW),室友查尔斯、小女孩玛茜和国防部官员帕切都属于这个幻想世界里的虚构人物。按照这个标准,上述TWl,TW2, TW5, TW8, TW10, TWll, TW13, TW15, TW17,TW20,TW22和TW32都属于真实的文本世界,而TW3,TW4,TW6,TW7,TW9, TW12, TW14, TW16,TW19,TW21, TW23, TW24, TW26, TW27, TW28, TW29,TW30和TW31则是纳什幻想的次级世界或包含他所幻想的次级世界的文本世界。此外,TWl8和TW25虽然不是纳什幻想的次级世界,但也是反映病态的纳什‘的文本世界。因此,观众须要重新修正或置换先前的文本世界。以上面的TWl6为例(见上图),它包含一个病态的纳什。所幻想的次级世界(H-SW),应表示为TWl6(如右图)。

观众之所以陷入花园路叙事的圈套正是因为导演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惯用的叙事策略:他打破常规的叙事逻辑,将纳什所幻想的次级世界置于通常由文本世界所占据的叙事地位,从而使观众将这个嵌入的次级世界误认为是文本世界。根据文本世界理论中关于世界可达性和真实性的论述,文本世界是导演和观众可达的,其真实性由导演负责,观众可以判断其真伪;而由人物所幻想的次级世界对导演和观众来说是不可达的,其真实性由人物负责。由于纳什不可靠,他创造的次级世界也是不可靠的。导演利用视觉图像的特点,有意把真实的文本世界和纳什幻想的次级世界并置,加之观众对于这类次级世界的不可达性,一时难以判断其真伪,从而使按照元话语原则(如交际性、连贯性和合作性等)读解影片的观众陷入了花园路叙事圈套。因此,观众似乎也遭遇了一次精神分裂的认知识解过程,不断对文本世界进行返回式重构、修正、否定和置换,大大增加了解读和认知的难度。

4 结束语

上述分析表明,文本世界理论在解读叙事作品,尤其是电影叙事方面具有强大优势。它对读者的动态识解过程给出了合理的描述,尤其是在处理诸如花园路叙事等特殊现象时显示出巨大的灵活性和解释力。当然,该理论也还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譬如,对文本世界和次级世界的区分尚欠合理,对次级世界的划分也不够明晰,有时难以确定某个世界的地位和性质(如自由间接引语、自由间接思想等),有时难以辨别不同层次世界之间的界限(这在视觉媒介,如电影中并不少见)等等。此外须要指出的是,我们在上述分析中为了更好地展示文本世界理论作为一种认知叙事学方法所具有的适用性和阐释力,有意避免了使用叙事学的传统术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文本世界理论应充分吸收叙事学和文体学等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叙事分析。本文的结论认为,文本世界理论以其细致的文本分析、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强大的区分功能为叙事话语的认知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我们有理由相信,文本世界理论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认知叙事学家、认知文体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的关注。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