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珊瑚岛上的重金属

珊瑚岛上的重金属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02 02:03:40
珊瑚岛上的重金属
时间:2022-12-02 02:03:40     小编:

于1943年年底在太平洋中部地区上演的塔拉瓦岛之战虽然仅仅历时三天,却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战被认为是到1943年时已经拥有170年历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次在真正面对敌人顽强抵抗的情况下所实施的两栖作战。这支号称“军中之军”的部队此前虽然已经在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等地实施过类似的行动,不过,他们在那些登陆行动中几乎从未遇到过像样的滩头抵抗。

塔拉瓦岛之战的意义当然远不止于此。就战略层面而言,此战是美军在中部太平洋战区的第一次军事行动,也就此揭开了其在这个方向上对日本帝国反击的序幕。而从本文所要述及的战术层面来看,塔拉瓦之战的一个有趣之处是见证了美国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处子秀”。

不为人知的地方

在美军发起的这场登陆战役打响之前,塔拉瓦这个地名几乎是不为人所知的,其位置在一般的地图上也根本找不着。事实上,塔拉瓦在美军的攻略计划中也并非那种所谓的“直接”重点。不过由于受到一连串“间接”关系的影响,这处小岛得以在美军1943年的太平洋战略中一下子跃升到了目标优先表的前列位置上。

对于刚刚成功攻取了所罗门群岛的美国人来说,当务之急便是要拥有一个位于中太平洋的前哨基地。从这个基地出发,美军才有可能谋求攻略菲律宾、乃至日本本土。美军在这个方向上的首选目标乃是马里亚纳群岛,而为了能够在马里亚纳战役中出动陆基飞机,就必须先拿下马绍尔群岛。攻取马绍尔群岛的先决条件便是塔拉瓦环礁。就这样,美军最终把塔拉瓦岛敲定为其杀入中太平洋的起始点。

塔拉瓦环礁是吉尔伯特群岛的16个环礁之一,位于珍珠港西南面约3860千米处。这片珊瑚岛礁乃是从夏威夷指向日本本土一线中位于最东端的日军防守前哨,其守备力量集中在塔拉瓦环礁最大的岛礁――贝蒂奥岛上,而美军的两栖作战便以此地为目标。

贝蒂奥岛位于塔拉瓦环礁西南端,从外形上看犹如一个细长的三角形,东西延展长度约为3.2千米,全岛的最宽处只有730米左右。岛的北端筑有一道东西向以椰子树干为主要材料的防波堤,而在北岸岸边还建有一处伸入水中达450米远的延伸码头,可以停泊中小型舰船。

从岸边直到这座码头的尽头所至,密布着一大片环绕着贝蒂奥岛的泻湖暗礁,这些珊瑚暗礁在涨潮时没入水下很深,退潮时则变得离水面比较近。对交战双方而言尤为重要的是,岛上有日军建在塔拉瓦环礁的唯一一座机场,其主跑道位于贝蒂奥岛中心,到1943年时正在升级工程中。

陆战队员们将由36艘运输舰投送到目标区域,他们得到由雷蒙德・斯普鲁恩斯中将指挥的第5舰队的强有力海空支援:6艘舰队航空母舰、5艘轻型航空母舰和6艘护航航空母舰将派出舰载机轰炸贝蒂奥岛,而12艘战列舰、8艘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66艘驱逐舰将从D日前几天起就对岛上实施饱和炮击。

当然,这并非陆战队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次使用坦克。在之前的所罗门群岛等地,涂有陆战队标识的坦克已经接受过战火的洗礼,不过参加战斗的全都是M3“斯图尔特”式轻型坦克。坦克的运用为陆战队员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撑,但是战场实际也表明“斯图尔特”式的37毫米主炮威力不足,自身装甲也太过薄弱,在对付许多日军的钢混碉堡时都显得力不从心。 登陆场鸟瞰

时间紧任务重

陆战队第2坦克营的营长本・鲍威尔中校是在1943年年初受领了在“未来的两栖作战”中使用中型坦克的任务的。他手下的C连是当时全营唯一一个“谢尔曼”坦克连,而该连的连长爱德华・贝尔中尉也被评价为“富于进取心”,并在国内的训练和演习中一直表现突出。

果然,当鲍威尔找到贝尔并对他说“可能会有机会让你带着你的坦克到海外去,不过可能要离开美国两个月”时,贝尔立即回答道:“派我去吧!”在这位连长看来,陆军“不要”的M4A2坦克倒是比较符合陆战队的实际情况。陆军诟病这一型号的最大问题是柴油机,它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养护成本又较高,不过这些对陆战队来说都不成问题。事实上,鉴于登陆艇的发动机也都是柴油机,这反倒让陆战队坦克部队的后勤作业变得比较简单――至少从来不需要为坦克的柴油机担心燃料短缺问题。

接下来,C连在国内的基地里有针对性地集中训练了约60天。在此期间,贝尔着手部署后勤保障方面的工作。对于“谢尔曼”的战场养护,连里的机械师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贝尔对此在日记里写道:“没有人知道该带上哪些东西,又不用带上哪些东西。”最后,C连决定带上尽可能多的东西――比如备用履带。

这个M4坦克连在9月离开训练营,前往加州的沿海城市圣迭戈。在那里,C连的全体人员被告知自己即将出海。一批较新的M4A2随后运抵港区,替换在训练中已经磨损得比较严重的旧坦克。在此期间,第2营的其余各连――装备着M3轻型坦克――也陆续来到了圣迭戈,各部从这里分批登上轮船展开太平洋之旅,全营用了三周时间在前进基地、新喀里多尼亚岛的首府努美阿实现了会合。

对“谢尔曼”坦克的乘员们来说,在一场两栖战中明白自己坦克的涉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知道,后来那些帮助坦克具备泅渡能力的装置还没有发明出来,这回的抢滩过程全得靠自己。而且贝尔还被警告,围绕着贝蒂奥岛的那些暗礁是起伏不平的,如果坦克需要从那上面开过,还得注意中间区域的水深要比两端水深大。

“在海滩上走走过场”

炮击加空袭一共向岛上倾泻了3000吨弹药,这固然造成了壮观的视觉观感,但实际破坏力却远不如美军所预估的那么大。遍布岛上的珊瑚沙和椰子树显著削弱了炮弹和炸弹的破坏力,而日军的防御工事也具备很强的抗击打能力,结果和美国海军“敌阵已化为齑粉”的判断相反,大部分日军阵地保持完好。有生力量同样如此,敌人较明显的损失仅仅是2门203毫米岸防炮和3辆95式坦克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火诸舰中有一艘老牌战列舰“马里兰”号,她正是在珍珠港被日机炸沉的5艘战列舰中的一艘。现在,这艘被打捞出来并修复一新的战舰用她的主炮喷射着复仇之火。不过,在多炮齐射过于猛烈的震动下,舰上的无线电联络装置居然被冲击得完全失灵了。

事实上,在海上运送M4中型坦克一度算是给美国海军出了一道技术难题。对于标准的运输艇来说,运送1辆超过30吨重的中型坦克几乎已达其载荷的极限,在海面上难保安全。为此,美国人借鉴英军的相关经验,开发出了专用的坦克登陆舰LST。这种前所未见的东西于1943年7月的西西里登陆战中首次亮相,它们成功地从舰首舱门放下堤道,送出了“谢尔曼”坦克。

但是,LST成功的前提是本方握有一片安全的海滩,这种坦克登陆舰必须在一个得到有效防护的滩头才能放下“货物”,也就是说不能被用在抢滩的第一波行动中。但是,在太平洋的夺岛作战中,需要的正是坦克在第一时间和登陆士兵一同去抢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人又引进了另一项英国发明――船坞登陆舰LSD。它能够在大洋上运载一整个坦克连,并且在登陆时驶离岸边足够近。 “谢尔曼”坦克和陆战队大兵 “谢尔曼”坦克内的炮手正在观察形势 表现陆战队员奋战的画作

等待着出发指令的贝尔很清楚,这些坦克和陆战队员之间的协同没有成熟的范例可循,得边打边摸索了。他从友邻坦克单位那里得知,尽管M3轻型坦克已经和陆战2师一同战斗了好几个月,却依旧存在着步坦协同方面的问题。有一名M3的坦克车长告诉贝尔:“我们还是在按照陆军的战术规范行事,(坦克)就像是骑兵一样,一会冲向这里,一会冲向那里。”

暗礁上的弹雨

登陆部队很快就遇上了麻烦。行动之前,陆战队中一位曾在贝蒂奥居住多年的新西兰人弗兰克・霍兰少校就特别提醒过,当地在11月下旬往往会发生异乎寻常的低潮期,这时,岛屿周边的暗礁会逼近水面而影响登陆艇的开进。对于这位“土著”的提醒,制订登陆计划的参谋们觉得问题不大,因为LVT履带式登陆车水陆两用,即便遇到大片珊瑚礁也完全可以凭借两侧履带开行其上。

糟糕的是,登陆当天恰好赶上了霍兰所说的“异乎寻常的低潮期”,美军的空中观察表明,“潮水退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低,一些此前没有观察到的礁体甚至露了出来。”而就具体数据而言,美军登陆时的海平面仅高于暗礁0.9米,这比原先估计的至少1.5米水深差距甚大。当然,LVT登陆车仍可以强行从这些礁体上驶过――这意味着要牺牲行进速度和增大车体磨损,但是吃水较深的登陆艇就会被卡在暗礁群中而进退两难了。

就这样,有的陆战队员乘着登陆艇逡巡在暗礁外缘,有的陆战队员坐着LVT冒着弹雨攻向滩头。日本人几乎从各个方向上射来火力,指挥着LVT的陆战队第1登陆车营的营长德雷夫斯少校冲锋在前,当他那辆登陆车上的机枪手中弹倒下后,他立即接过机枪射击,然而仅仅几秒钟后,他就被一颗流弹打穿了头部。

大约到了9时30分,第一批陆战队员才得以登上滩头,在那里,他们随即陷入更加密集的弹雨中。更多的士兵冲上了岸,从红1滩到红3滩,各处都出现了激烈的交火。那些藏身在构筑完善而隐蔽的掩体据点里的日本人拼命开火,似乎完全没有受到此前美军火力准备的影响。

在陆战队相继发出四个抢滩波次后,“谢尔曼”坦克被安排在第五波次登陆。大约在10时许,这些乘坐着特制登陆舰的中型坦克来到了珊瑚暗礁的外缘。由于暗礁距水面太近,登陆舰不可能继续前进,只得就地将M4坦克放下,接下来它们就得凭借自身动力驶向岸边了。

刚出发不久,就有

5、6个侦察员被打倒,他们扑进水里,再也没有站起来。接着,他们开始在及胸深的水中艰难趟水,不时布下手中的浮标。贝尔看见一名侦察员和一具浮标一起浮在水里,他想让他起来赶紧继续工作,结果却发现他已经死了。

一名侦察兵马尔文・斯旺格后来回忆道:“在我们身边,子弹密集地溅在水面上,简直就像是在下大雨。我每次抬头四望,都能看到战友们又变少了,一个人好好走着,然后会突然没到水面下,他就这样‘走’了。当坦克顺利经过这片暗礁后,我们就跟在坦克后面走,如果有需要,随时担任其中某一辆的乘员。就我所知,侦察排活下来的连我在内大概只有3个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想,这真是一次自杀任务。”

防波堤外的坦克战

“谢尔曼”终于开上了贝蒂奥的滩头,在那里的陆战队士兵们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中型坦克。在被敌火打得抬不起头来的一派混乱之中,这些身着迷彩服的战士们因为看到了这几辆大家伙而变得重新振作起来。

至于坦克手们,他们却因为目睹的滩头景象而陷入了震惊。满眼望去,到处都是死去的或者负伤的陆战队员,伤亡者之间,则塞着各种装备和残破的登陆车。贝尔说,“站在红1滩头,简直有如置身于疯人院。”

按照事先的安排,应该有一队工兵在红1滩接应“谢尔曼”坦克排,但是,一个工兵也没有出现。那道设置在滩头附近的防波堤倒是屹立着,它是一道小型的长墙,足有成年人的大腿高,对坦克的开进构成着障碍。长堤上唯一一处可以让坦克经过的缺口,已经堆满了伤员,其中许多重伤员根本无法移动。

这些都意味着贝尔的6辆坦克无法在红1滩上直接推进,而必须沿着防波堤向左侧绕行,开上几百米远,到贝蒂奥最西面的绿滩去找能够通过的地段。他指挥着6辆坦克往西开,这一次坦克是直接开进,前面少了侦察兵。这样做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相继有3辆“谢尔曼”陷进松软的大弹坑动弹不得,只剩下名为“塞西莉亚”、“芝加哥”和“中国姑娘”的3辆坦克继续前进。补充说一句,C连的16辆坦克全都有自己的昵称,而且全都是以字母C打头的词汇。

贝尔的座车是“塞西莉亚”,名字来自坦克驾驶员夏维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夏维在塔拉瓦毫发无伤,可是后来死在塞班岛。沿着滩头向绿滩开进的过程非常困难,水变得越来越深,这让贝尔开始担心,“一旦坦克的电路短路,那炮塔就动不了了。”M4坦克的炮塔靠电力驱动,可以在15秒内转上一圈,这也是这种坦克的优越设计之一。他一度想退回原地,不过考虑了一下还是继续往前开。

所幸他们终于在在红1滩和绿滩之间找到了一处防波堤的缺口,穿过那里,这3辆M4就可以向贝蒂奥的腹地挺进了。贝尔在第一时间就看到远处有一群日本人正在奔跑,便立即招呼手下们用机枪好好“招呼”他们。

打了一阵之后,“谢尔曼”越过了防波堤,这时是上午11时10分。很快,有一些陆战队员靠了上来,一名军官示意坦克赶快停下,并告诉贝尔说,自己排的左翼有一处日军的暗堡,他们没办法对付它。这正是“谢尔曼”该干的活,“塞西莉亚”当即瞄准目标发炮,打了几发之后端掉了这个暗堡。考虑到当日出现在贝蒂奥上空的几乎都是友机,贝尔下令把坦克上的高射机枪拆下来送给这批陆战队员。更何况,真要操作这些高射机枪,坦克乘员还得冒上半身暴露在敌火下的危险。

告别这些士兵后不久,贝尔的坦克又遇上了麻烦。“芝加哥”驶入了一处大水坑,深深的积水渗入坦克,毁坏了“芝加哥”的电子系统。剩下的两辆M4继续前行,附近的陆战队员在看到这两辆中型坦克时无不士气大振,而这两辆“士气催化器”也很快迎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决。 这辆95式轻型坦克据说就是击中“塞西莉亚”的那辆 陆战队员检视95式轻型坦克

但是,这么多的优势却没能为“塞西莉亚”换来一次坦克对决的胜利。贝尔的炮手过于兴奋,这影响了他的判断,结果他打出的炮弹偏着日本坦克的侧面划过。而就在装填手完成重装之前,日本坦克也开炮了。本来,95式坦克的37毫米主炮是很难威胁到“谢尔曼”的正面装甲的,不过一来交战距离太近,二来日本人的运气很好,那颗37毫米炮弹不偏不倚地正中“塞西莉亚”的主炮根部,爆炸致使其炮管无力地垂下,虽然坦克乘员无一人伤亡,但“塞西莉亚”就此失掉了战斗力。

贝尔大声下令夏维全速倒车,退向海滩,而与此同时,在它近旁的“中国姑娘”倒是一击而中,用一发炮弹就摧毁了那辆敢于向2辆高规格的美国坦克发起挑战的95式坦克。 不美好的战果

在贝尔所在的第1坦克排战斗力锐减的同时,另外两个排也在各自指定的登陆场展开了冒险。

与此同时,冲向红3滩的第3坦克排的处境似乎稍好一些。这个排的全部5辆“谢尔曼”都成功驶过了暗礁而出现在了滩头上。排长路易斯・拉盖中尉在登陆场上找到了这里的登陆指挥官克洛威少校,拉盖请克洛威发布命令,不过后者对于中型坦克的使用并无定见,他只是笼统地告诉拉盖:“放手干吧,只管干掉你们遇到的所有日军阵地。”

领受了“命令”的拉盖中尉返回他的座车“加农炮弹”,招呼本排坦克向前进发。就在那时,他的坦克突然被一次爆炸剧烈震荡着,原来有一发炮弹直中其正面装甲,不过这枚小口径炮弹未能击穿“谢尔曼”的车体。吓了一跳的拉盖让驾驶员继续上路,他手下的另外4辆坦克“查理”、“秃鹰”、“突击队员”、“科罗拉多”陆续跟进。

开了一会,为了避免敌军火力,“秃鹰”离开了编队,开始在另一个方向上孤零零地前进。这辆坦克并没能扮演“独行侠”太长时间――在它向前开了一阵之后,1架飞机出现在了附近的空域中。很快的,那架飞机便发出尖厉的呼啸声俯冲而下,向“秃鹰”投下炸弹并用机炮猛烈扫射。在这样的一阵猛揍之下,“秃鹰”坦克只剩下原地趴窝的份,好在坦克乘员们已经纷纷打开舱盖逃了出来。

与此同时,拉盖带领的那几辆坦克也是麻烦不断。“查理”被埋伏着的日军反坦克炮击中,中弹后的坦克驾驶员惊慌失措,驾着“查理”撞入了附近的一堆汽油桶,结果使原本在炮击中并未受到严重创伤的坦克陷身熊熊烈焰之中。

“加农炮弹”遭遇了日本人的人弹攻击,它的机枪扫倒了好几名日军,但接着冲上来的日本人成功地掷出了燃烧瓶。“加农炮弹”的驾驶员倒是足够冷静,他立即调转方向疾驶,一直驾着坦克冲进海浪,成功地熄灭了车身上的火焰,不过这辆M4也无法继续参加战斗了,排长拉盖转而登上了“科罗拉多”。

“突击队员”车如其名,成为第3排中突击距离最远的坦克,它一路打掉了两处反坦克炮阵地,但是最后不幸被又一处反坦克阵地发来的穿甲弹击穿。

最后,拉盖带着自己的新座车“科罗拉多”退回了滩头阵地,这成了红3滩上硕果仅存的中型坦克,而拉盖在那里等来了14名已经无坦克可用的坦克乘员们。

“即将赢得胜利”

不管怎样,当D日的日暮时分到来时,登陆部队至少保住了他们的登陆场。陆战队初步站住了脚跟――多少是得到了中型坦克的帮助。美国人准备在岛上过夜了,陆战队员为4辆能用的坦克布下了严密的岗哨,这些毕竟是他们宝贵的财富。而贝尔在对明天的行动略做部署后,就和他的部下们和衣睡在坦克底下。 “谢尔曼”坦克引领陆战队员前进。 在岛上搜索前进的陆战队

日军的几次小规模零星反击和不时打来的几发迫击炮弹搞得坦克手们很难入睡,贝尔对夏维说,日军的组织真是糟糕,如果他们在这个晚上发起更加坚决的反击,没准就能把我们都赶下海去了。贝尔对日军组织的判断还真说到点子上了,日军总指挥柴崎少将在这天下午已经阵亡,因此岛上守军已不复完整而有效的协同指挥了。

登陆第二天是一个星期天,天刚蒙蒙亮,美军驱逐舰就对贝蒂奥施以一通压制火力,为陆战队在这天的纵深推进开路。美军的计划是从红2滩和红3滩向机场周围一线扩张,争取打通至贝蒂奥的南部海岸线,而红1滩的部队要肃清岛西端的绿滩,以便向那里送进后续部队及补给物资。

指向绿滩的行动远不如预期的那样顺利,日军已于前一个晚上向这里投入了更多兵力,美军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贝尔的“中国姑娘”和“塞西莉亚”投入到了敲打呈长条状的绿滩的行动中,“中国姑娘”的75毫米主炮是最被人看重的,而“塞西莉亚”尽量用机枪为陆战队员提供着火力掩护。分散成小队突击的陆战队员紧随“谢尔曼”坦克之后,相继攻取了一些暗堡和火力点。

战斗一开始,战场上就呈现出烟雾缭绕的模糊场面,“中国姑娘”只能凭着感觉开炮。打了一段之后,陆战队一等兵詹姆斯・戈德曼自告奋勇地爬上了坦克,他藏身于炮塔之后,在浓重的烟雾中当起了步兵和坦克的联络员。在他的帮助下,“谢尔曼”坦克显著提高了炮击效率,宝贵的75毫米炮弹也得以充分发挥作用。战至午后,这个方向上的陆战队员打到了贝蒂奥的西南角,顺利地在绿滩清理出了一片纵深达180米的安全区域。

红2滩和红3滩的战斗则面临和前一天相同的艰难困苦。日军利用之前的夜色掩护向两个登陆场附近建立了新的机枪阵地,令两股登陆部队谋求会合的努力一时难以达成。

在红3滩上,正当“科罗拉多”做着行动前的最后准备时,有一队准备采取自杀攻击的日本兵摸了进来,他们试图向坦克投掷手榴弹,但被附近的陆战队员们及时放倒了。继之而来的是一波日军的反扑,守在红3滩东侧的陆战队员一度难以招架,不得不朝着海边退却了约30米,直到“科罗拉多”枪炮齐鸣,才得以稳住阵脚。

接下来,陆战队便得以按自己的节奏展开战斗,他们推进时,孤独的“科罗拉多”不断坚定地发射炮弹,连续打掉了好几处暗堡,而当面的日本人似乎也拿这辆坦克没什么办法了。

在红2滩上,那辆硕果仅存的“谢尔曼”伴随着陆战队员们推进,它用主炮清除掉了一些据点,但是炮弹存量已经不多。得知情况的陆战队员组成了一队供应人链,从另外几辆已经无法使用“谢尔曼”上搬运出了一批75毫米炮弹。等到这些炮弹也打光后,他们又找到附近一个炮兵单位商量,从那里要来了一些同口径的榴弹。 登上贝蒂奥的一处高地

战至中午,上述两处登陆场的突破都取得了进展,而午饭时间过后,美军已经全面占据了机场跑道,并开始进一步向其南侧推进了。

那时,美国人得知有一批日军已经通过岛东面的暗礁,逃去了最东端的拜里基岛。为了阻止这部分敌人,陆战2师派出担当预备队的陆战6团第2营,由他们登陆拜里基岛,彻底阻断日军的退路。同时,陆战6团还以其另外两个营在绿滩登陆,准备发起一次自西向东扫荡贝蒂奥的战斗。

一并在绿滩登陆的还有第2坦克营B连的坦克,不过这个连队没有“谢尔曼”坦克,而是清一色的M3“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另外,由于从运输船卸到登陆艇上耗费了太多时间,这些轻型坦克到这天日落时也无法投入进攻。

好在M3坦克的迟误并不影响大局,到这天傍晚,整个贝蒂奥的西半部已被美军完全肃清,并且开始与自红2滩、红3滩打到机场一线的部队建立联系。肖普上校向师长史密斯报捷称:“我们即将赢得胜利。”

塔拉瓦之战的第二个夜晚降临时,有的陆战队员发现自己快要脱水了,有的人莫名其妙地大吼大叫、被认为是患上了“战斗恐怖症”,有的人眼神呆滞、对身边的一切都反应迟缓;不过这些都不能影响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军确实“即将赢得胜利”。至于自这天清晨起投入交战的4辆“谢尔曼”,则全部保存完好,相比起这种中型坦克在D日高达75%的战损率,这已经很让人感到欣慰了。

付出的代价值得吗?

当陆战2师于战事第三天的拂晓前开始扫荡贝蒂奥上的残余日军时,贝尔的4辆“谢尔曼”再次冲在了最前头,一批已经运到岛上的M3轻型坦克也随同一并行动。坦克手们在坦克的前部装甲堆上了能找到的各种东西:备用履带、沙袋、甚至椰子树段。

日军的防守已近强弩之末,不过仍在抓紧最后的机会做殊死一搏,他们发起了多次自杀冲锋,口中高呼着“万岁”冲向美军阵地。在这样的战斗中,坦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日军的冲锋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接着就轮到陆战队鼓起余勇对日军做最后的清算。经过上午的战斗,贝蒂奥这个“仰面躺着的鹦鹉”的大部分身躯已完全落入美军之手,陆战队一方面向越收越窄的岛东端也即“鹦鹉”的尾巴扫荡前进,一方面将追击拓展到整个南部海岸的边缘地带。这些扫尾阶段的行动虽则零星,却依旧很残酷。而在这些战斗中,中型坦克尤其是那辆车况最好的“中国姑娘”,证明自己实在是陆战队手中的无价之宝。往往是由坦克当先杀开一条通道,在陆战队员身前50米处发射炮弹或实施机枪扫射,为他们扫除前进的一切障碍。 这时,贝尔已经从几天来的行动中摸索出了一些步坦协同的门道。经验告诉他,坦克在岛上的推进不能求快,而是得缓慢而谨慎地行进,每一个坑洞都要检查,每一个看上去已遭废弃的地堡也同样要检查,因为日本人很可能藏身其中。最直接的“检查”方式就是发炮轰击,这样会耗费大量弹药,但是确保了安全。对于那些比较大号的碉堡,它们往往包裹着厚厚的沙砾层,而对付这种碉堡的最有效炮击术就是找到碉堡的射击口或通风口,直接瞄准了朝那里打。

正是基于陆战队损失之惨重和敌人抵抗之顽强,这场两栖战役在美国国内成为了一大争议性事件。陆战1师的首任师长、时任第5两栖军军长的霍兰・史密斯少将就是唱衰派的代表人物,这位外号“疯嚎男”、后来被美军尊为“美国现代两栖作战之父”的陆战队少将公开宣称,“在塔拉瓦付出的代价值得吗?我的回答是,不值得!”

诚然,塔拉瓦之战是美军在两栖登陆作战中首次遭遇到日军猛烈抵抗的战役,不过史密斯的论调也实在太过偏颇。事实上,对此战持正面观点的美军将领为数更多,直接参与此役的斯普鲁恩斯中将和陆战2师师长朱利安・史密斯少将等人就都在此列,而尼米兹上将更是说得精到:“拿下了塔拉瓦,就意味着我们把日本人放置在中太平洋的大门给一脚踹开了。”

后来的战事也证明了陆战队在塔拉瓦的浴血绝非浪掷生命。此战结束10周后,美军发起规模更大的马绍尔群岛战役。那场战役期间,从贝蒂奥机场出发的美军机群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陆战队在塔拉瓦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样助推了马绍尔群岛战役的顺利进行。

这样一来,塔拉瓦之战便从结束之初的饱受争议变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光彩时刻。战时出版的一期《时代周刊》特别撰文称:“大约2000到30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其中大多已阵亡或负伤――给了这个国家一个足以和莱克星顿、康科德、‘好人理查德’号战舰、阿拉莫城等相互辉映的名字。这个名字便是塔拉瓦。”

德国人对美国坦克曾有一个颇为讽刺的评价:“我们的1辆坦克就抵得上你们的10辆坦克,不过你们总是有第11辆!”在欧洲战场上,素来重视研发重型坦克的德军或许确实不把“谢尔曼”太当回事,但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人可没有类似的资本来轻视“谢尔曼”。

到塔拉瓦之战开始前,陆战队的两栖战术体系中有关步坦协同的部分依旧形同空白,而在塔拉瓦之后,这一部分便从无到有、及至丰富。因此有观点认为,塔拉瓦之战乃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坦克运用的转折点。

战役刚刚结束,陆战2师就提交了有关坦克使用的三点意见:一是37毫米坦克炮在面对日军碉堡时全无用处,二是中型坦克在两栖战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三是步兵和坦克间的通讯和协同必须立刻加以改进。以此为起点,陆战队将对两栖作战中的坦克运用进行全方面的总结和提升,包括兵力投送、潮汐判断、对付半沉式碉堡的战术、后勤保障、战场通联、步兵协同等多个科目。而这些提升的结果,便是使得陆战队在之后的佩里琉、琉璜岛、冲绳岛等诸役中投入了更多的中型坦克,并赢取了更大的战果。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