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论文网 >>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15-09-10 11:39:22
高职机械基础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
时间:2015-09-10 11:39:22     小编:

摘 要 文章通过对职业学院机械基础课程的几个典型教案分析,探讨了现代职业院校机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现状,从现代职教理论的观点出发,深入剖析了课程能力目标难以实现的内外因素,并对现代课程标准下的能力目标的实现做了可能性分析。

关键词 课程 能力目标 教案 学生

On Realiz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Mechanical

Foundation Capability Goals

WANG Dehai

(Chifeng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typical lesson plans of college mechanical foundation course, discuss the status of classroom teaching basic courses of modern machinery and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odern theo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course the ability to target difficult to achieve, and made possible analysis to achieve the ability goal under modern curriculum standards .

Key words curriculum; ability goal; teaching plan; student

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从表面看,只要我们遵循了大纲,设计了互动甚至是学做一体的内容,实现能力目标应该不是问题。事实上,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能力为本位,课程评价要把能力目标放在首位。于是我们的老师在教案中,把能力目标写在了第一条,有的写在第二条(第一条是德育目标)。但从教案分析和我们听课结果来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手段很少,或者根本不得要领,真正实现起来也有相当的困难。有的老师讲到后来,又强调知识的重要,回到了知识本位的原点。可见,这是一种理念问题,也是课程评价标准的问题。

1教案分析

下面我们以几个较有经验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的课程设计为例,分析一下课程能力目标实现的问题。

(一)典型教案一:

一位较为优秀的教师讲几何精度时所用的教案是这样设计的。

【课题名称】几何精度。

【教材版本】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力目标。能读懂工程实际图样结构上几何精度标记的含义。

(2)知识目标。理解几何精度的含义,读懂图样上几何精度标记的要求。

(3)素质目标。能读懂工程实际图样。

(4)教学要求。能准确读懂图样上几何精度标记的要求。

【教学重点】形位公差项目及符号的含义。

【难点分析】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

(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安排】3学时(135分钟)。

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讲授中穿插练习与设问。

我们看这位老师列出的技能目标是能读懂工程实际图样结构上的几何精度标记的含义。但接下来,这位老师用精彩的讲解,把几何精度的组成要素用多媒体讲解了出来,并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讨论。然后拿出几张工程样图,讲解了几何标记,并用说明了几个量具的使用。在我们经历的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拿了一套量具,认真地演示了一遍,而且也挑选了几个学生跟着做了。那么问题出来了!学生课的内容是听了,应该说多数同学也听明白了,但工程样图真正能读懂了吗?答案应该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并未完全懂。能力目标达到了吗?不能说完全达到。

(二)典型教案二:

我们再看另一个老师的教案。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讲解其他常用机械的典型教案。

从教案上,我们可以看到,同样,这里也提出了能力目标的问题:就是掌握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整个教学中表明是用讲授、提问法、自主探究法。

在教案授课内容的部分,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师用多媒体演示了变速、换向、间隙三个机构的应用及动作原理。中间还设置了提问,而且和学生还有互动,应当说,从知识的角度,笔者和其他听课老师听得很明白。从知识本位讲,这次课算是一次好课。但问题是,学生掌握了三个机械的原理了吗?会设计、会应用了吗?

表1

多数学生应该说没有!

那我们探讨一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设计了能力目标,但不能很好地实现呢?

2学生课堂能力目标实现的条件

我们还得分析一下能力的概念。不同于知识的是,能力的定义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能力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属于知能范畴,特殊能力在职业教育上,应该体现为技能。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制约。能力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首先,我们解读一下能力目标这个概念。 职业教育的课堂当然在于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但技能不像知识那样简单,仅仅靠传授,技能是要反复训练才能得到的。当然,我们课堂上要完成的还应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能力,学习能力。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两个老师的课程教案与授课过程。

既然要训练,那么前提就是要有训练的任务,其次要有训练的项目载体。那么这两个课堂有吗?第一个实例中,应该说有,但仅仅是演示,几乎没有训练项目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要实现能力目标的是学生,训练的主体是学生。而这次课,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个别学生是互动的代表,但不是主体。所以能力中的技能目标没有实现。第二个实例中,只安排了提问,没有项目和任务,更谈不上训练。

再说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要有任务和项目载体,仍然要有训练。第一个实例中,安排了一个学习能力的训练过程,讨论法。但是实际上,在课堂中,就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一个项目研究的过程,这不是训练,教师仍然是讨论的主体。第二个案例中,安排了自主探究法。探究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自学。但自觉学习等于训练吗?当然不是!那么我们最想实现的两个目标,技能目标和学习目标仍然没有实现。

3课程的评价标准问题

总的来说,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全是老师的责任。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课程评价标准问题。

笔者在很多职业学院的网站上看到了各学院的精品课程。分析一下他们的教案安排,按照很多老师的教案来安排课程,应该不会是一堂成功的课。那么以什么标准评价职业教育的一堂好课呢?笔者非常赞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戴士弘教授的观点,我们课程评价的主体标准:一是能力目标,二是任务训练,三是学生主体。还应该有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以这样的目标来衡量,我们再看看两个课程实例,能力目标都设置了,但任务训练没有安排,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而且项目没有充实的载体,一体化设计也没有到位。自然,我们就明白,能力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了。

我们试着改造一下这两个课程。

(1)第一个实例。其他的我们不变化。我们把课程分为两个任务,一个是读图,一个是测量,分成若干组,反复训练。在测量过程中,讲解形位公差的要素。学生在测量中,知道每种量具的用法和其测量的形位公差的范围。在读图中,知道了图中涉及的公差符号。这样一变,项目,任务成了重点,学生成了主体。能力得到了训练。

(2)第二个实例。这个设置项目比较难。但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要求,反复讨论,项目载体可以是多媒体,也可以是模型,也可以是实物,设置一些工程实践中应用三种机构的例子。如果我们学校的实训基地有这样的机械,我们就应该把课堂搬到场地,反复设计,不断讨论,模拟实验。在实例问题中,再讲解这些机构的特性。把设计机构作为任务,这样不就可以训练了吗?其结果是学生有了根据工程概念,选择机构的设计能力。

这样一变,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把能力目标―任务―项目载体―学生主体,对应原来的,能力目标―讲解―问答式讨论―教师主体。看来课程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第二个能力目标是空的,没有实际的实现内容,其实归根到底还是知识目标为中心。

4能力目标改革的难点

有些老师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因此不愿意搞任务导向法;项目教学备课很费力,要准备项目载体、要准备任务,工作量加大。教师不会找项目,或设置项目不得体,无法找到载体或无法训练;没有条件训练;教师没有课程改革的动力,缺乏市场观念;习惯于传统知识目标体系,不懂得按能力目标体系组织教学;不相信学生有学习能力;只教书,不管育人;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不注重课堂效果。

任务导向等新职教理念,符合教育规律。课改是不可阻挡的洪流。但课改,总是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以能力目标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项目训练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

参考文献

[2] 柴福洪,柳遂文.行动导向:“技术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6-18.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相关推荐 更多